三王同盟

三王同盟,又稱普魯士同盟,普魯士首次為爭奪統一德意志領導權而建立的君主聯盟。

1849年5月,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在拒絕接受法蘭克福國民議會通過選舉決定授予他的德意志帝國皇冠後,邀請奧地利、巴伐利亞、薩克森和漢諾瓦代表在柏林舉行會議,討論重建德意志邦聯問題。會議上提出的方案為:德意志邦聯的外交和軍政交給普魯士執行;為管理所有其餘部門,設立一個由德意志各大邦(普魯士、奧地利、巴伐利亞等)的君主組成的委員會。方案還規定,成立由德意志所有各邦政府代表組成的參議院,作為咨議機關,建立由選舉產生的議院,普魯士國王對議院的決議有批准和否決的權力。奧地利和巴伐利亞代表對此方案不滿,隨即退出會議離開柏林。5月26日普魯士、薩克森和漢諾瓦根據普魯士的方案在柏林締結三王同盟條約。6月,由普魯士發起,前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最溫和的議員(約一百五十人)在哥達舉行會議,對“三王同盟”表示贊同,認為它是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可能的基礎。不久,德意志二十八個中小邦參加了這一聯合。1850年3月在愛爾福特召開聯盟制憲議會。此時奧地利已鎮壓義大利各地區的革命運動,遂開始反對這個統一德意志的計畫。同時俄國也表示堅決反對,很多邦其中包括薩克森和漢諾瓦因此都脫離了普魯士。4月同盟瓦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