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白茶

三清山白茶

三清山白茶,江西省玉山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三清山白茶產於世界自然遺產三清山地區,該茶是綠茶中變異的珍稀茶種。胺基酸含量是普通綠茶中的2—3倍。茶多酚含量比普通綠茶低一半,屬高胺基酸低茶多酚的珍貴品種。經獨特工藝製作,外形條索挺直緊結。色澤嫩黃、綠潤、鮮活、葉肉玉白,葉脈翠綠,湯色清澈,茶香馥郁;飲之滋味鮮爽,唇齒留香,甘味生津,為茶中珍品。

2011年08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三清山白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清山白茶
  • 產地名稱:江西省玉山縣
  • 品質特點:形如鳳羽,色如翠玉,鮮爽馥郁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635號
  • 批准時間:2011年08月17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觀,內在品質,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觀

三清山白茶,其形如鳳羽,色如翠玉,內質香氣鮮爽馥郁,甘醇生津,湯色清黃明亮。“玉山懷玉”三清山白茶屬於“低溫敏感型”茶葉,其性狀獨特,每年春天隨著時間、光照和溫度的變化,新芽嫩葉的顏色由嫩黃色變成玉白色乃至白色如紙。
三清山白茶三清山白茶

內在品質

三清山白茶總灰分4.78—5.25%,水浸出物40.2—41.6%,粗纖維6.11—6.53%,酸不溶性灰分0.09—0.12%,水溶性灰分鹼度1.81—1.99%,胺基酸含量4.9—5.1%,茶多酚含量13.2—15.6%。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江西省玉山縣屬於丘陵、半山區,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為中低山區,東南為低山丘陵區,中部為丘陵河谷地帶(沖積平原)。整個地形為“五山、四丘、一平原,即山區面積占49%”,丘陵占14%,平原占10%,全縣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90%以上。境內以紅土壤、黃壤土、水稻土、紫色土居多,土地有機質豐富,是三清山白茶生長的獨特土壤條件,為三清山白茶特有品質的形成提供了優越的地理條件。

水文情況

玉山縣地處信江源頭,信江三大源流金沙溪、滄溪、玉琊溪均在玉山縣境內,其中金沙溪起源於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三清山北麓,境內水源豐富,天然優質的水資源,為三清山白茶生產及特色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氣候情況

玉山縣三清山白茶產地屬亞熱帶季風地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7度,年平均降水量1818毫米,年平均相對溫度78.5%,無霜期260天。非常適合三清山白茶的生長。
三清山三清山

歷史淵源

玉山縣是唐宋八大名茶產地之一,種植茶葉歷史悠久,三清山白茶是一種珍罕的變異茶種。
三清山白茶始於唐,盛於宋,至清末產量居江西省首位,稱之為“玉綠區”。
清同治縣誌記載:“茶以三清山產者,味特清洌。前志稱:西坑茶與靈山並重,然不及三清遠甚。”
20世紀70年代,玉山縣紫湖茶廠投產,該廠生產的“三清雲霧茶”曾被評為上饒優質名茶。另一種產品“紫湖春露”曾被中國茶葉研究所確定為優質名茶。但由於紫湖茶廠經營不善,20世紀90年代停產,三清山及周邊茶業經濟進入低迷期。
1985年版《玉山縣誌》記載,“懷玉山、三清山所產雲霧茶,久負盛名”。

生產情況

2011年,三清山白茶地域範圍保護面積1200公頃,年產量300噸。
三清山白茶三清山白茶

產品榮譽

2011年,三清山白茶獲“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特等獎。
2011年—2012年,三清山白茶連續兩屆榮獲江西省名優茶評比金獎。
2011年08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三清山白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2年05月,三清山白茶獲中國上海國際茶葉博覽會“中國名茶”評比金獎,獲“江西省著名商標。
2013年,三清山白茶被評為“江西名茶”。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三清山白茶主要分布於江西省玉山縣行政區內的五個鄉鎮和世界自然遺產地——三清山管委會的三清鄉,以及紫湖鎮、懷玉鄉、下塘鄉、橫街鎮、南山鄉等鄉鎮。玉山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邊緣、信江上游,東界浙江開化、常山、江山3縣市,南接廣豐縣,西連上饒市信州區,北毗德興市。素有“豫章第一門戶”“兩江鎖鑰,八省通瞿”之稱。產地位於東經117°52′—118°25′,北緯28°30′—28°59′。介于海拔758至1182米之間。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三清山白茶適宜種植於黃棕壤土或紅壤土。三清山白茶產地主要規劃在三清鄉、懷玉鄉、紫湖鎮、下壙鄉、南山鄉、橫街鎮,產地環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2000)的綠色食品茶葉產地環境的規定要求。
(2)品種選擇:三清山白茶選用抗病蟲、抗寒、耐熱,發芽早、生長快的,外觀和內在品質好的白茶玉品種為主。
(3)生產過程管理:三清山白茶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有機茶生產技術規程》(NY/T5197—2002)執行。
為了保證三清山白茶的品質特色,應重點加強以下幾個環節的管理:
A、土肥水管理
①深耕與基肥:一年1次或隔一、二年1次,以9—10月為最佳時期。深耕通常30厘米左右,基肥在深耕時施入,用量為堆漚後的農家肥2000千克/畝或餅肥500千克/畝。
②淺耕與追肥:淺耕追肥結合人工鋤草進行,依茶園雜草發生情況,1年2—3次,第一次春茶前即越冬芽萌動前10—15天,第2次在春茶後,第三次在夏茶後。淺耕後施崔芽肥,以腐熟的人糞尿為主,結合開溝蓄水,防止水土流失與抗旱。
B、茶園鋪草
鋪草材料因地制宜,豆秸、綠肥、雜草、落葉、茶材等都可選用。鋪草厚度以不露出地面為佳,約10厘米,一般每畝鋪草量為1000—1500千克。鋪草時間,5—6月鋪草用於抗旱保水,乾旱過後,在9—10月深埋當肥料;用於抗寒防凍,則在10—11月進行鋪草,次年秋季深埋用作肥料。
C、病蟲害綜合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利用農業、生物、物理、化學措施,防治小綠葉蟬、茶毛蟲、蟎類、蚧類。
D、鮮葉採收
遵循采留結合、量質兼顧和因園定采的原則,做好留葉采、標準采和適時采等合理採摘技術。提供提手采、輕折采、保持鮮葉芽完整、鮮嫩、勻淨、不帶蒂頭。採用清潔、通風性能好的竹編網眼茶藍或簍筐。在鮮葉盛裝與貯存過程中要注意輕放、輕壓、薄攤、勤翻等。要做好標記,常規茶園鮮葉與有機茶園鮮葉要分開放。
E、生產記錄要求
組織有文化有經驗的種植戶做好栽培、土肥水管理、防治病蟲害、採收、出入庫台帳等記錄並加以整理,為三清山白茶的生產管理技術體系提供依據。

專用標誌使用

統一使用“三清山白茶”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註方法。
三清山白茶的包裝標識要按照《GB/T19630.3—2005有機產品第3部分:標識與銷售》的標準進行包裝與標識,接觸三清山白茶的所有包裝材料要符合食品衛生的有關規定,必須無毒無害、無異味、不含有螢光和放射性等物質,要求乾燥、防潮、阻氧等,能保持三清山白茶品質。包裝過程要嚴防三清山白茶受外界污染。允許使用氮氣作為包裝填充劑,並可採用真空處理。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包裝上標有“三清山白茶”字樣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成品茶必須附有標籤,標籤內容必須符合《GB/T19630.3—2005有機產品第3部分:標識與銷售》的規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