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棒鼓(相聲曲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棒鼓》原名《學評戲》,是整理加工過的相聲傳統曲目,對口,短段。學唱內容往往因人而異,1956年經侯寶林加工整理並演出,改名《三棒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棒鼓
  • 年代:1956年
  • 原名:學評戲
  • 演員:侯寶林
簡介,台詞,

簡介

曲目開頭先講述了評劇的發展簡況,並且學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著名評劇演員花蓮舫的《劉公案》選段和老白玉霜的《玉堂春》選段,仿學了“大口落子”的演唱特色。接著回顧、仿學了評劇剛剛興起時,在廟會上圍個布圈演唱《老媽開嗙》時的淒涼景象:由於班主只顧賺錢而不顧演員和觀眾,演唱中間常常敲鼓暫停向觀眾零打錢,結果,比買票聽戲還貴,坑害了觀眾。侯寶林表演時既模擬了一心賺錢的戲班班主,也模擬了兩個看戲的老太太,通過兩方面不同的音容笑貌,諷刺了舊社會的這種畸形現象。
《薛家將》《薛家將》
1956年下半年中央廣播說唱團侯寶林、郭啟儒首演並錄音廣播,且為保留節目,腳本收入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侯寶林相聲選》。

台詞

甲:咱們中國呀,地大物博。
乙:哎!地方大,東西多。
甲:哪樣兒都是多的。
乙:是嘛。
甲:您就拿人來說吧,一共有六萬萬。
乙:六億人口。
甲:真不算少。(稍停)它有一個特點,一人一個模樣兒。
乙:廢話,可不一人一模樣嗎。
甲:就說這意思,人一多了,您認識這位把那位忘了。一人是得一個模樣兒,不能都一個模樣兒。
乙:還是的。
甲:要都一個模樣兒,恐怕照像館就沒什麼活兒幹了。
乙:噢!那誰還照像去呀?
甲:有一個人照完了,大伙兒一洗就行了。
乙:沒聽說過。
甲:您就說藝術形式吧,就有多少種。
乙:百花齊放嘛。
甲:樂器也是有多少種,有琴,瑟,笙,管,笛,簫,京胡,板胡,二胡,高音胡,低音胡,還有那么拉的(歪著脖子)那個叫……“歪脖拉”。
乙:不叫歪脖拉,那個叫“凡士林”。
甲:什麼呀?那個叫小提琴。
乙:噢!對啦,叫“畏吾林”。
甲:戲曲也是分多少種。
乙:地方戲很多。
甲:一個戲一種調。
乙:當然嘍!
甲:就跟吃菜似的一菜一味兒,您聽吧!京戲是西皮、二黃、高撥子,評戲是大口、小口還有反調。
乙:調子都不一樣。
甲:評戲在早先叫“落子”。
乙;是河北省東部的地方戲。
甲:哎!有“唐山落子”,有“東北落子”。
乙:對,分這么兩種。
甲:評戲最早就是一個人打著七塊板兒唱一段故事,後來發展到兩個人,四個人分包趕角。慢慢的就加上了舞蹈。
乙:哎!又有唱又有身段。
甲:一開始舞蹈很簡單,用的是地秧歌的舞蹈。
乙:就跟扭秧歌兒似的。
甲:所以叫“地蹦子”。
乙:對。
甲:也有人叫“蹦蹦戲”。現在叫評劇,跟過去完全不同了。
乙:發展得很快。
甲:創作了許多劇本,整理改編了許多傳統節目,音樂上也進行了改革。傳統節目的唱法跟過去也不同啦!
乙:腔調有變化。
甲:啊!腔調唱出來也好聽了。
乙:越來越優美。
甲:在早那個腔調比較簡單,我聽過花蓮舫的評戲。
乙:噢!那是個老演員了。
甲:<>最拿手。
乙:是啊!
甲:她演黃愛玉。
乙:啊!怎么個調子?
甲:唱出來這味兒。
乙:您學一學。
甲:(唱)“聽見人家說北京城來了一個劉吏部,查辦山東來到這邊。我自己想,我們鄉下的人一不欠糧,我們二不欠草,過路的官員他也管不著咱。”
乙:就這味兒。
甲:啊!這味兒多簡單。
乙:老調子嘛!
甲:後來白玉霜一出來好啦。
乙:白玉霜那調子唱得好聽。
甲:美!優雅。
乙:啊!
甲:白玉霜嘛!那誰都喜歡。
乙:啊!
甲:白玉霜。
乙:白玉霜。
甲:是吧!“白玉霜”據說比“力士香皂”還好。
乙:啊!胰子!
甲:香皂。
乙:什麼香皂啊?
甲:香皂也有白玉霜。
乙:白玉霜是演員哪。
甲:名演員。
乙:哎!藝名叫白玉霜。
甲:白玉霜那調子就好了。
乙:是啊!
甲:您比方說唱<>。
乙:噢!
甲:唱出來這味兒。
乙:怎么個調子?
甲:比方說在關王廟見了王公子那段兒。
乙:噢!
甲:一看王三公子落魄了,她看著很難過。
乙:噢!
甲:一看,(唱)“呀!見公子這光景心中難忍……”
乙:(微笑)(唱)“蒙三姐親到此足見情深。”
甲:啊!這兩下子。
乙:這什麼話哪!
甲:想不到在這地方會發現一位英俊小生啊!
乙:我要是不唱這句,下邊您不好唱。
甲:哎!不過我請您嚴肅一點。
乙:哎!這沒不嚴肅啊!
甲:因為當時情況不是這樣。
乙:啊?
甲:蘇三一看見王公子心裡很難過。
乙:是啊!
甲:您哪?
乙:哎,這個表情差點。
甲:不能笑。
乙:這話對。
甲:(唱)“你本是宦門後上等的人品哪,吃珍饈穿綾羅般般的稱心。想不到你落得這般兒光景……”
乙:(笑)有意思。
甲:您樂什麼?我這兒直哭,您那兒還有意思。
乙:聽您唱得好啊!
甲:啊?
乙:我又把那表情給忘了。
甲:這種腔調您聽起來就很動人。
乙:好聽。
甲:現在的評戲更好啦!時裝戲、古裝戲哪樣兒都能唱,哪樣兒還都好。
乙:哎!
甲:這就是今天新社會培養演員,同時廣大民眾也很支持這個劇種。
乙:是嘍。
甲:在我小的時候這個劇種呀……
乙:怎么樣?
甲:最倒霉!
乙:噢!
甲:大劇場人家不接。
乙:看不起。
甲:也就是在廟會上。
乙:趕廟。
甲:啊!趕廟會,天橋、隆福寺、護國寺啊!
乙:露天演出。
甲:我小時候聽那陣兒,戲也太簡單。
乙:沒有這么多的戲呀!
甲:演員也沒這么多。
乙:是呀!
甲:就是小戲。
乙:哎!
甲:<>啊等等。
乙:對。
甲:我對這種印象最深刻。
乙:啊!<>。
甲:每天開場必唱這個戲。
乙:噢!
甲:因為這齣戲有嗩吶,熱鬧。
乙:噢!
甲:為的是好把觀眾都請來。那陣兒演員賺不了多少錢。
乙:怎么?
甲:有拴班兒的。
乙:噢!還有資方?
甲:啊!資方是拴班的,他有錢哪!他可以弄點兒大板凳,弄點兒木板子來搭台。
乙:是啊!
甲:還有布棚。
乙:對呀!
甲:買行頭。
乙:啊!
甲:圍個布圈兒。
乙:哎!
甲:外邊還有電網。
乙:啊?電網?
甲:有繩子編的。
乙:那是繩網啊!
甲:他怕人往裡鑽。
乙:那怎么是電網啊!
甲:彷佛是電網,就是沒有電。
乙:繩子那是不過電。
甲:演員也掙不了多少錢,資方根本不培養演員。他就為自己賺錢。
乙:可不是嘛!
甲:那把門的厲害著哪。
乙:噢。
甲:走過去就得給錢。
乙:那是啊!
甲:零打錢。
乙:還零找錢!
甲:哎!那陣兒說一分錢一段,其實您比買票聽戲也不省錢。
乙:不是一分錢一段嗎?
甲:哎!
乙:不就花一分錢嗎?
甲:老要錢哪。
乙:老要?
甲:啊,一打鼓就要錢。嘣,嘣,嘣!
乙:幹嗎?
甲:要錢了。
乙:啊!嘣,嘣,嘣!就要錢。
甲:啊!那個鼓就跟過去街上賣炭的用的大鼓一樣。
乙:就那味兒。
甲:哎!嘣,嘣,嘣!要錢了。
乙:“嘣,嘣,嘣”就要錢?
甲:對,門口兒站兩人在那兒喊:“看戲吧!看戲吧!又擦胭脂又抹粉了,<>上了,五分錢一位,五分錢一位。”
乙:啊!門錢五分。
甲:五分錢一位是門錢,一進門就得要五分錢。您坐那兒聽戲,回頭再拿小笸籮另外打錢。老太太上廟上買東西去了,買完了東西,老太太一聽這兒唱戲呢!“噢!五分錢一位。”這老太太說:“嫂子,別那么早回去了,今兒個好容易咱們出來了,咱這兒聽會兒戲,五分錢一位我請客。”
乙:您瞧!
甲:那個老太太一聽:“好吧,咱們聽會兒吧。”
乙:哎!
甲:到門這兒:“五分錢一位啊!倆人給一毛。裡邊找座兒!”裡邊拿著大撣子的那位過來了,撣撣板凳:“老太太,請這兒坐您哪?五毛一位。”
乙:啊?
甲:老太太一聽:“啊,五分錢一位呀!知道了,一進門就給了。”“那是門錢,您坐板凳是五毛一位,跟我們這兩碼事您哪!”老太太一想:“噢!坐坐這兒就五毛啦?”老太太有心不聽啦,那一毛錢算要不回來了。
乙:怎么解心寬?
甲:“嫂子!唉……”
乙:幹嗎,唉聲嘆氣的?
甲:“要說也不貴。昨兒個我們老二哪,他們上吉祥戲院聽一回戲,一個人就一塊二哪,這咱們倆人才花一塊錢也不多呀。得了,就當今兒我生日。”
乙:啊,這兒過生日來啦。
甲:老太太捨不得花那么些錢哪。
乙:好嘛。
甲:台上那兒唱,一唱就打鼓,一打鼓就要錢啦!
乙:台上唱的什麼戲啊?
甲:<>。(唱)“按下了傻柱子啊暫且不表啊。”嘣嘣嘣!要錢的來了。
乙:是啊。
甲:“這兒給錢,這兒賞一毛,這兒賞五分,掏錢吧老太太。”“一進門就給錢了。”“是啊,那是門錢哪,跟我們兩碼事啊。”“啊?是啊!我們坐這兒一人又給五毛哪。”“那是板凳錢,與我們兩碼事。”
乙:全兩碼事。
甲:“噢!你們都兩碼事啊,你要完了錢他們再來,都兩碼事我受得了嗎。”“老太太我們要的這錢是唱戲的錢哪!前後台四十多人都指著這吃飯,一毛兩毛您也不在乎,多費心吧您哪。”老太太一想:給吧。“好傢夥,零打錢也不少花啊。”
乙:那是啊。
甲:“給一毛再別要了,嫂子,這也合一塊二啦。”
乙:(學)一塊二。
甲:要完了錢,台上開戲。這演員先不出來,在後台唱。(唱)“再把我小老媽兒啊提上一提呀--”嘣嘣嘣!“費心!這兒賞一毛,這兒賞五分,這兒給兩毛,掏錢吧老太太。”“喲!怎么又要啊?”“前後台四十多人都指這吃飯,一毛兩毛您也不在乎,多費心吧老太太,老媽兒快出來啦。”
乙:好嘛!
甲:“是啊,老媽兒還沒出來就一塊三了,這要廚子來了得多少錢哪?再給一毛。”
乙:好。
甲:要完錢台上接著唱:“小老媽在上房啊,打掃塵土吧您哪。”嘣嘣嘣!
乙:又來啦。
甲:“這兒賞一毛,這兒賞五分,掏錢吧老太太!”“怎么沒完了。”“前後台四十多人都指這吃飯,一毛兩毛您也不在乎,多費心吧老太太。”
乙:哼。
甲:“好傢夥再給一毛啊!我這兒一塊四了。”
乙:啊,一塊四了。
甲:“老太太您多花倆錢也不在乎,都打掃塵土了。”“打掃塵土一塊四啊!這要掃房得多少錢哪?”
乙:好嘛!
甲:這樣兒這個演員才出台。(唱)“打掃完了東屋,掃掃西屋裡,哎!我們套間屋裡呀。”嘣,嘣,嘣!
乙:得。
甲:老太太一聽:“嫂子咱們不聽了,走吧,這哪兒受得了哇!一會兒就‘嘣嘣嘣’,一會兒就‘嘣嘣嘣’!”
乙:不聽啦。
甲:老太太一賭氣不聽了,到門口兒不讓走。
乙:怎么會不讓走哪?
甲:“老太太別走,給完錢再走。”“我不聽了你還要錢?”“是啊!剛才這句您也聽見了啦。”老太太說:“好!給你還不行。找,這兩毛,快點兒找,快點兒找哇。”“嫂子你先出去,要不又打鼓了。”
乙:好嘛!
甲:找了一毛錢,老太太拿起來就走。
乙:哎。
甲:“好傢夥,咱們別看這戲啦,什麼也沒聽著,聽嘣嘣嘣就花了一塊五啊!……你看見沒有,哎!這錢。”老太太一看:壞了。
乙:怎么了?
甲:找這一毛錢短一塊角兒。
乙:破票。
甲:“短一塊角啊。”老太太說:“不行,我連這花了一塊六啦。我得找他換去,好傢夥,這得多少錢。哎!你這票子我花不了。”這兒正說著啊,就聽“嘣嘣嘣”!老太太說:“好,給你。正合適。”老太太這氣大了。
乙:又給送一毛去。
甲:“好傢夥,換換錢又打鼓了。”
乙:正趕上。
甲:“起這兒咱們再也不聽這玩意兒啦。”老太太一賭氣回家啦。老太太到街門那兒剛一邁腿,後面過來一個賣炭的。一打那鼓,嘣拉嘣!老太太一聽:“喲!要錢的追家來啦。”
乙:嚇出毛病來了。
(侯寶林整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