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韓偓詩作)

三月(韓偓詩作)

《三月》是唐代詩人韓偓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採用了《詩經》中“比興”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詩人慾表達韶光易逝的悲哀。詩的前三句從兩方面選擇具有特色的事物對三月進行了描寫。第四句感嘆美好的少年時光一去不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三月
  • 外文名稱:March
  • 創作年代:晚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韓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古詩點評,詩人簡介,

作品原文

三月
辛夷才謝小桃發,蹋青過後寒食前
四時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吳國地遙江接海,漢陵魂斷草連天。
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瓮底眠。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注】
①辛夷:一種香草。
②謝:凋謝。
③發:開發。
④蹋青與寒食是古代的節日,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說前兩天)。
⑤漢陵:漢陵,即西漢歷朝帝王的陵墓,在陝西成陽北原(亦稱五陵原)。
⑥瓮:酒瓮。

白話譯文

辛夷花剛剛凋謝,小桃花又接續開放了。三月三踏青過後,直到清明前,三月里的這段日子,正是四季里最美好的時節,可是年少青春卻一去不返。當此之時,遙遠的吳地,江流入海,長安漢家陵墓春草連天,惹人腸斷。新愁舊恨縈繞心頭,自知無法消除,還得在鄰家酒瓮旁爛醉而眠。

創作背景

天佑四年(907),先後殺害唐紹宗和末代皇帝唐哀帝的地方軍閥朱溫篡唐,建國號曰“梁”。時為昭宗重臣的韓偓此前早已被排擠出唐朝,《三月》一詩,當時他晚年流寓福建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韓偓的七言律詩《三月》主要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易逝,盛景不再的感慨,其中也寄寓了詩人壯志難酬的無奈。這與詩人所處的時代不無關係。晚唐早已沒有了盛唐的雄壯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剩下的僅有頹廢和衰弱,作為始終堅持反對朱全忠篡唐的有氣節的士人,身處這種時代,面對危亂的時局,卻只能無奈嘆息,這首《三月》正是詩人無奈的哀嘆,一方面是借哀嘆美好的初春三月來哀嘆國勢頹危的晚唐王朝,另一方面也在為自己盛年易逝,無可挽留,功業未就的現實感慨萬分,詩的結尾 “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瓮底眠”萬般無奈的心情表露紙上,借酒消愁卻愁更愁。
辛夷花是一月開花的,它才剛剛謝了,桃花卻早早的開了。笫一句就說明寫詩時是早春時節,這樣的時節是充滿生氣的,綠地草漲鶯飛,萬物漸欣漸榮。在這樣的日子出去踏青是再好不過的了,在南方,寒食時節,總是細雨飄飄,滋潤著千樹力‘花,也帶給人清新舒服的感覺。第一句的前半句“四時最好是三月”,正好說明“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就好比一個人的少年時期,一個精力充沛、活力無限的時期,然而少年也像春天的三月那樣,晃一晃就過去了。時間總是這樣,在你的指縫隙間流失,而你卻全然不知。韓偓在這裡就借用短暫的三月來感嘆少年時期的一去不復返,讓人不禁的感傷了起來。“吳國地遙江接海”,吳國即吳地,是長江及其支流哺乳的地域,長江經過吳地最後流入浩翰的東海,故詩人說“江接海”。漢陵是漢朝天子陵墓,“漢陵魂斷草連天”,漢朝天子建立的輝煌大業早已成為歷史,今也只剩陵墓斷碑伴著雜草叢生。“新愁舊恨真無奈”,新增添的憂煩苦悶和舊有的遺憾悔恨,讓詩人也無可奈何,如今的他除了借酒醉酣睡在瓮底,還以做什麼來扭轉故國火亡的乾坤呢?
整首詩由春天短暫的三月寫到人生的少年,又寄寓著家國滅亡的哀痛。春天的三月快的讓人無奈,少年的大好光陰逝去讓人無奈,國家變遷更讓人無奈。這首詩傾注著詩人對國家的眷戀,環境的變化往往會讓詩人的詩作風格有著質的改變,和李煜一樣,社會動盪、王室顛覆給予韓偓詩歌創作以重大影響。他的詩常有以不寫而寫來傳達窈妙之情,一句“一去不回唯少年”,無傷而讓人感傷;一句“新愁舊恨真無奈”,不明言其愁,而愁巳不言而喻。

古詩點評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某花謝,某花發,某日後,某日前,便如射覆著語相似,早令“三月”跳脫而出。遽讀“四時最好”四字,只道通篇作快活語,不圖其四之斗地直落下去,使讀者聲淚俱盡也(首四句下)。五、六,即新愁舊恨也。地遙海接、碑斷草連,並不明言愁恨是何事,然其為愁、為恨,亦已約略可知也。萬無可奈,而欲學步兵醉眠,嗚呼,憊矣!
《唐詩鼓吹箋注》:二句(按指“四時最好”一聯)十四字,覺他人連篇累牘,書之不盡,經營慘澹,對之不工者,此卻輕輕一跌一落,自成絕好議論、絕好文章,誠為快意之筆。
《石園詩話》:“四時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惟少年”、“一夜雨聲三月盡,萬般人事五更頭”、“故人每憶心先見,新酒偷嘗手自開”、“人泊孤舟青草岸,鳥鳴高樹夕陽村”,為致堯集中佳句。

詩人簡介

【作者介紹】
韓偓(842年~923年),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城南樊川)人.唐末詩人,他自幼聰明好學.十歲時曾即席賦詩贈其姨夫李商隱,滿座皆驚,李商隱贊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年)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後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等職。昭宗屢欲拜其為相,不受,後為朱溫陷害,貶濮州司馬,昭宣帝天祜年問舉家避亂蜀地.
韓偓才華橫溢.被尊為“一代詩宗”,他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社會現實.但浮艷輕巧之作也不少,後人稱其為“香奩體”的創始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