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神

三星神

三星神,中國民間信仰和道教神系中的福祿壽三星神,三星神源於道教的三官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信仰源於原始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後來道教稱為三元大帝,是三兄弟,上元大帝是天官,生於正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叫上元節;中元大帝是地官,生於七月十五,所以七月十五叫中元節;下元大帝是水官,生於十月十五,所以十月十五也叫下元節。三官都在其生日執掌神職,人們就在這三個日子拜三官,希望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但是後來演變成為福祿壽三星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星神
  • 所屬教派:道教
  • 祭拜時間:十月十五日
  • 相關俗語:人間福祿壽,天上三吉星
起源,寓意,三星殿,五福,福星,福神詳述,祿神,祿神傳說,壽星,歷史記載,壽星形象,福祿壽,

起源

人人都想發財,所以人人都拜財神。有財並不就有福有祿有壽,最好是福祿壽都有;因此在道教神系中
就有了福祿壽三星神。俗語說:“人間福祿壽,天上三吉星”。

寓意

三星神作為神像印在紙上進入千家萬戶貼在牆上成了年畫,成了人們賀春的禮品,寄託著祝福的心愿,神性已逐步減弱。在潮汕,以楓溪為中心的瓷塑十分發達,當代更大量生產福祿壽三星組塑,成了著名的藝術品,廣銷海內外。但其釋義也已具體化為三個人物,即:晉代的巨富石崇代表福,他身穿錦服,手握天書,環佩纏身,一身富氣;唐朝的開國功臣郭子儀代表祿,安置在中間,他王冠蟒袍,玉帶圍腰,肩飄綬帶,氣概凜凜;神話傳說中的南極仙翁代表壽,他鶴髮童顏,喜眉笑口,執杖捧桃,龍鍾老態。當代有許多人家將福祿壽三星陳設在客廳中,並不焚香敬拜,僅是一種藝術欣賞品了。

三星殿

在北京白雲觀的東院有一座新落成的殿堂——三星殿,裡面供奉著幸福安樂和長壽的祿三星神,他們執掌著人的幸福吉祥和長壽,在中國民間有著深厚的影響。俗話說:“人間福祿壽,天上三吉星。”三星神的形象和藹慈祥,所以使人覺得可親可近,中國民間百姓都新呢地稱他們“三星老兒”。又因為他們是幸福長壽的象徵,所以人們在對他們頂禮膜拜的同時,還將他們當作吉祥物進給新朋好友,從而使三星的信仰廣泛深入中國民間。

五福

幸福歷來是人們祈望和希求的,《尚書·洪範》對此有五福之說:一曰,壽,二日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韓非子·解老》則說:全壽富貴之謂福。 《禮記·祭統》則日: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可見,福字是長壽健康、安寧富貴、一切順遂、萬事如意的象徵,於是千百年來人們對之孜孜以求,虔誠禮拜,希望幸福臨門,福運綿延 。

福星

對此,道教在豐富其信仰體系時加以吸收,稱福神為星神,來源於福星,即歲星,稱歲星照臨能降福施祥。後來又將其人格化,其中較為著名的有福神天官和楊成。
天官信仰源於道教五斗米道的三官手書,是五斗米道教祭酒用於為病人祈禱的文書。祭酒為病人寫三通文書,祈請於三官大帝。道教宣稱三官大帝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至此,人們便把天官作為福神來信奉了。在清代,天官信仰極其廣泛,天官賜福的年畫也是多姿多彩。圖中天官是一副大員外的形象,身穿大紅官服,龍袍玉帶。手執如意,五綹長須,面容慈祥和藹,顯得非常雍窖華貴。有的年畫上,天官慈祥地攜五童子,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慶魚燈。張貼這些年畫,人們就是為了祈求天官賜福長壽。

福神詳述

福神楊成,本為歷史上的人物陽城。據《唐史演義》記載,陽城,唐定州北平(今河北完縣)人,字亢宗,學識洲博,德行高尚,頗有名聲。進士及第後,卻隱居中條山。李秘薦舉其為諫議大夫。京城官民均以為他上任後直進諫議,痛砭時弊。誰知他進京後整日飲酒,不理政事,大失所望。唐貞元十一年(795年)奸臣裴延齡誤諂大將陸贄等人,唐德宗欲殺陸贄等人,朝野上下不敢勸諫,只有陽城力諫,幫助陸贄等人澄情事實,使陸贄免於一死。朝中金吾大將軍張萬福贊道:朝廷有直臣,天下太平矣!從此陽城名傾朝野。後來陽城又力諫德宗不要重用佞臣裴延齡,德宗不聽,陽城遂辭官而去,隱居山林。
然奉陽城為福神,則與其抵制進貢道州矮民一事有關。據《舊唐書·陽城傳》記載,道州的老百姓因水土原因,身材都十分矮小,每年每戶都要進貢男子,號為矮奴。陽城到達道州,禁以良為賤,又憫其編氓歲有離異之苦,乃抗疏論而免之,自是乃停其自貢,民皆賴之,無不泣荷。《新唐書·陽城傳》標州人感之,以陽名之。陽城因不怕治罪,不怕丟官,抗旨直諫,拯救道州矮民,道州百姓感其思澤,為民作主,特建祠供奉,尊為福神。大詩人自居易在《道州民》一詩中贊道:道州民,民到於今受其賜,欲說使君先下淚,仍恐兒孫忘使君,生男多以陽為字。
其實道教神系中早有福神陽城的故事,只是時間和名字略有不同而已。據《道藏·搜神記》記載,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楊公諱成。昔漢武帝愛道州民矮,以為宮奴玩戲。其道州民生男,選揀侏儒好者,每歲不下貢數百人,使公孫父母與子別。省刺史楊公守郡,以表奏聞天子曰: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無矮奴也。武帝感悟,省之,自後更不復取。郡人德之,立祠繪像供養,以為本州福神。後天下士庶皆繪像敬之,以為福神。
不管是漢代的楊成,還是唐代的陽城,均是因為拯救百姓而得以成神,這充分表明人們對善良和幸福的嚮往。

祿神

祿神為官職祿位之神。其源於中國古代的星神崇拜,其神為祿星,《史記·天官書》云:文昌宮有“司祿”,就是說文昌宮中有專掌司祿之星神。後來星辰崇拜漸漸人格化,祿神和福星、壽星一樣,亦被喊予神性,這樣便有了進子張仙的說法。在傳統的“福祿壽”年畫中,他常常抱或牽一小兒。
祿神在中國民間很受人們的歡迎,中國民間常有“加官進祿”、“福祿壽”、“官上加官”、“加官進爵”、“馬上封侯”、“連升三級”等題材的年畫、風惜畫和吉祥圖案等。這一類的畫還常常使用諧音的方法,以某種實物來代替字義。如以“鹿”代替“祿”,如三星圖中常畫老壽星騎著鹿,跟隨一些桃侍從,上空飛著蝙蝠。或者是束帶高冠帽的官員,正撫摸一隻鹿。

祿神傳說

在中國民間還流傳著祿神張仙的一個傳說。相傳唐朝宰相婁師德年輕時就患有虛勞病,身體十分虛弱。一天一個道人從他面前經過,說他天靈無光,黑氣纏繞,病入膏肓,若無貴人相助,三日必死。婁師德久病不愈,對於死亡也就無所顧忌。三天中,他無所事事,默默地等待著死亡的來臨。可是到了第三天晚上,婁師德見到從門外闖進一紫衣人,正從懷中取出一彈日,扣上彈丸,不由分說,就朝婁師德一下。婁師德心想,命已到期,無須躲閃,於是乾脆閉目待斃。可是等了許久,頭上一點感覺沒有,反而覺得身體飄飄欲仙,如坐春台。於是睜開眼睛,一會兒神清氣爽,病痛全消。婁師德自知遇上貴人,下跪問紫衣人是何路神仙。紫衣人告知是祿神張仙。說著便將婁師德帶到“司命署”的一問石屋中,讓其查閱祿命典籍,婁師德翻開一看,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貫、進士及第、入台輔為宰相的時間及其85歲之壽終均記錄在案,心中大喜,正準備離去,忽然看到自己一個叔伯兄弟的姓名,欲觀其詳,突然從石屋外闖進一猛獸,手執萬化大戟喝道:大膽婁師德,豈敢亂翻祿籍!”一下子將婁師德驚醒,才知是一場夢。後來婁師德果然高官厚祿,位居宰相,應驗了夢中的經歷。

壽星

道教是一個追求長生的宗教,因而其神系中,有一位主掌人壽命的天神。傳說經常供奉這位天神,可以使人健康長壽,這位天神就是南極仙翁,又稱南極真君。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
古代星宿崇拜,名目繁多,而能經久不衰,且備受人們歡迎的即為壽星,對壽星的信仰自古以來就極為普遍。《史記·封禪書》司馬貞索隱說“: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現安,祠之以祈福壽。” 《爾雅·釋天》亦說:“壽星,角、亢也。”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東方蒼龍七宿中的頭二宿,故郭璞注曰:壽星“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司馬遷《史記·天官書》認為,在西方狼比地有顆大星,叫“南極老人星”,老人星出現,治安,老人星不見,兵起。唐代學者張守節對此解釋說:“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東南),一曰南極,為主占壽命延長之應。見則國命長,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反見,人主憂也。”因此對壽星的出現極為關注。《漢書·天文志》又曰:“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祀老人星於國都南都老人廟。”至此,將古代的天文學與宗教結合起來考察,可以發現壽星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指天空某一區域,即十二次之一,範圍相當於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其二是指屬於西宮的南極老人星,且在東漢時已把敬老括動與祭祀老人星結合在一起。
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分別為角、亢、氐、房、心、尾、箕,成蒼龍之形。其中角宿二星,形似羊角,故曰“角”,而在東方蒼龍七宿中猶如龍角;亢宿四顆星,引亢直上,故曰“亢”,在東方蒼龍七宿中猶如龍頭。現代天文學將此二宿劃入室女座,其中角宿是一等亮星,甚為出名。其一般出現在每年五月初的傍晚低空,晚七點時就很清楚了。而南極老人星則劃入船女座,也是一等亮星,因它處在南緯50。以南,故在我國北方不易見到。但在長江以南和嶺南地區,都很容易見到。它常顯眼地出現在二月間晚上八點後的南方低空。以上是對壽星的二種不同說法。周秦時,祭祀的壽星,實際上指南極老人星(亢宿)。但據《通典·禮四》載:“敕宜所司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角、亢七宿。”可見到了唐代二者合而為祭了。

歷史記載

周秦以降,壽星在歷代皇朝中皆被帝王列入祀典,直至明代,國家祀典雖廢,但其在中國民間卻廣為流傳。如明代彈詞《白蛇傳》後易名為《雷峰塔》、《義妖傳》以及後來的《三仙寶傳》中,南極仙翁均作為一個好心腸的壽星出現。《白蛇傳》改編成戲曲後,其中《盜仙草》一段,講白蛇飲雄黃酒現形將許仙嚇死後,連潛入崑崙山,盜取仙草,與鶴鹿二將神格鬥不勝時,南極仙翁憐而贈以靈芝,許仙遂括。許多人均看過此劇,大多均為其場面所感動。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祿壽三星度世》中,也專門講述了南極星翁的故事。此外,元明雜劇中,講述壽星的著作中還有《南極登仙》、《群仙祝壽》、《長生會》等。

壽星形象

壽星的形象是明末定型的。因為先前的壽星一般是“如意蓮花冠,鶴氅、牌子、玎*7、白髮、白髯、執圭”,與明末老人模樣——白髮白須拄一彎彎曲曲長拐杖頭額長而向前隆起,即高腦門的壽星——稍有差別。其根據是《後漢書·禮儀志》書中說:東漢奉祀老人星時,常同時舉行敬老括動。對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各賜一根九尺長的鳩頭玉杖,壽星的拐杖即源於此。至於拐杖的形狀,《程史》卷四釋曰:“凡壽星之扶杖者,杖過於人首,且詰曲有奇相。杖直而短,僅至半身,不祥物也。”據此可知在南宋以前,塑壽星必配一根彎曲奇特的長拐杖。對於壽星頭部長而向前隆起(高腦門)的原因,據《通惜篇》說:“世俗畫壽星像,頭每甚長。”《南史·夷貊傳》載,毗騫王身長丈二,頭長三尺,自古不死號長頸王,畫家意或因乎此,蓋取其長壽之意。元明以前,常建有壽星祠或壽星壇。

福祿壽

明朝以後,中國民間常把壽星與福祿二星結合起來祭祀,合稱福祿壽,成為人們最受歡迎的三個福神,作為中國民間吉祥如意的象徵,故中國民間祝壽時,常在正屋面牆上懸掛福祿壽的中堂,兩側壽聯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或名高北斗壽比南山。
古代福祿壽年畫畫像古代福祿壽年畫畫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