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駝背樂舞俑

三彩駝背樂舞俑

通高56.2cm, 長41cm ;駝高 48.5cm

1959年於陝西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載樂駱駝造型精美,色彩艷麗,形象逼真,比例協調,生活氣息濃厚。駱駝四腿直立,勃勃挺起,昂首上揚,張口嘶嗚。駝身施白釉,頸部上下、頭頂、尾巴及前腿上部長毛處施赤黃釉。雙駝峰上墊一平台,上鋪向兩側下垂的長毛毯,周邊垂絲為茄色,毯身菱形格紋飾為錯落相間的赤黃及紫、白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彩駝背樂舞俑
  • 通高:56.2cm
  • :41cm
  • 駝高:48.5cm
基本簡介,相關信息,

基本簡介

駝背平台上有七個男樂俑,背向盤腿環坐毛毯上,皆頭戴帛絲幗頭,腰系寬頻,身穿圓領窄袖長衫幾翻領胡服。一人捧笙執簫,一人懷抱琵琶,一人慾吹排簫,一人手拿箜篌,一人持笛吹奏,一人慾打拍板。中間站立一女歌俑,鬟發高髻,寬衣長裙,體態豐滿,作歌舞狀。載樂駱駝雄姿英發,似正伴著樂曲悠然前行,生動地再現了當年大漠絲路上的民俗風情。據專家研究,從樂舞形象分析,應是盛行於唐開元、天寶年間的“胡部新聲”,它開始於新疆,後傳至甘肅河西,逐步容入漢族舞樂特點,創造出新的舞樂,並進入宮廷。這組駱駝載奏樂舞俑,是盛唐“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它使我們可以想像出作為國際都會長安當日的繁榮景象,也可印證出唐詩描述的“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的歷史場景,還可理解到大唐開放的氣魄和中華文化的巨大包容能力。

相關信息

駱駝引頸長嘶,駝鞍上鋪一有色彩斑斕的毛毯,共有八名男女或坐或站,其中七名男樂手身著漢服,有的吹笛、吹簫、吹笙,有的彈琵琶、彈箏,面朝外盤腿坐著演奏,姿態生動,形象刻畫具體樸實,特別一位女子站于樂手之中,正在引頸歌唱,表情十分自然逼真,富有生活情趣。唐代工匠用浪漫的藝術手法將舞台設定在駝背上,可謂獨具匠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