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桐

三年桐

三年桐,即油桐,也叫大戟科。落葉喬木。葉互生,葉卵形,或寬卵形,先端尖或漸尖,葉基心形,全緣或三淺裂。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花單性同株;花先葉開放,花瓣白,有淡紅色條紋。核果球形,先端短尖,表面光滑。種子具厚殼狀種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年桐
  • 別稱:油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大戟科
  • :油桐屬
  • :植物油桐
  • 分布區域:四川、貴州、湖南、湖北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即油桐,也叫大戟科。落葉喬木,高3-8米。葉互生,葉卵形,或寬卵形,長20-30厘米,寬4-15厘米,先端尖或漸尖,葉基心形,全緣或三淺裂。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花單性同株;花先葉開放,花瓣白,有淡紅色條紋,5枚;雌蕊子房3-5室,每室1胚珠。核果球形,先端短尖,表面光滑。種子具厚殼狀種皮。
三年桐樹三年桐樹

分布範圍

四川、貴州、湖南、湖北為我國生產桐油的四大省份,四川的桐油產量占全國首位。貴州秀山的“秀油”,湖南洪江的“洪油”,是我國桐油中的上品。
三年桐
【別名】三年桐、罌子桐、虎子桐
【來源】大戟科油桐屬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 Shaw,以根、葉、花、果殼及種子油入藥。根常年可采。夏秋采葉及凋落的花,曬乾備用。冬季采果,將種子取出,分別曬乾備用。
種子油另行加工。

主要價值

油桐4-5月開花,果期7-10月;花後子房膨大,結球形核果,果頂端有短尖頭;果內有種子3-5粒;種子具厚殼狀種皮,寬卵形;種仁含油,高達70%,桐油是重要工業用油,製造油漆和塗料,經濟價值特高。桐油和木油色澤金黃或棕黃,都是優良的幹性油,有光澤,不能食用,具有不透水、不透氣、不傳電、抗酸鹼、防腐蝕、耐冷熱等特點。廣泛用於制漆、塑膠、電器、人造橡膠、人造皮革、人造汽油、油墨等製造業。
三年桐
油桐是我國特有經濟林木,它與油茶、核桃、烏桖並稱我國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桐至少有千年以上的栽培歷史,直到1880年後,才陸續傳到國外。
世界上種植的油桐有6種,以原產我國的三年桐和千年桐最為普遍。油桐屬大戟科,落葉喬木。三年桐學名油桐,長得快,結果早,產量高,盛果期可達20年~30年。千年桐學名木油桐,因果皮有皺紋,又稱龜背桐,寓意長命百歲。千年桐比三年桐高大,有10多米,樹齡較長。油桐種子榨出的油叫桐油;木油桐種子榨出的油叫木油,質量稍遜。
三年桐
性味歸經
甘、微辛,寒。有小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種子毒性較大,樹皮及樹葉次之,新鮮的毒性較大。種子榨油後的油餅仍然有毒,比桐油毒性大。人食5—6粒種子即可中毒,症狀先是腹痛,大吐大瀉,然後頭昏、口渴,以致虛脫等。山羊吃其葉,出現精神萎靡、腹瀉、不食、流涎、便血等症狀。有些尚有咳嗽、鼻漏,有些有神經症狀[86]。馬中毒後不食、出汗、以及胃腸炎症,下痢、流涎、呼吸困難、心悸、全身抽搐、因心衰而死。在牧區幼樹樹叢放牧的牲畜吃後能引起死亡,牲畜吃修剪下來的枝條也是危險的。
三年桐
功能主治
根:消積驅蟲,祛風利濕。用於蛔蟲病,食積腹脹,風濕筋骨痛,濕氣水腫。
葉:解毒,殺蟲。外用治瘡瘍,癬疥。
花:清熱解毒,生肌。外用治燒燙傷。
三年桐
用法用量
根2~4錢,水煎或燉肉服;葉、花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花浸植物油內,備用。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毒性:
油桐樹的葉、樹皮、種子、根均含有毒成分,種子的毒性最大。主要有毒成分為桐子酸及異桐子酸,對胃腸道有強烈刺激作用,並可損害肝、腎。榨油後的桐油餅所含毒甙,毒性大於桐油。
中毒表現:
食後半小時到4小時出現口渴、胸悶、頭暈。多數患者有全身無力、厭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多為水樣便。嚴重者可有便血、四肢麻木、呼吸困難及肝臟、腎臟損傷。發病較慢者可有發熱。
油桐樹油桐樹
預防:
禁食桐油、桐餅或桐子;不要將桐油與食用油放在一起,以免誤用。不要用盛過桐油的容器再盛食用油。桐油有特殊氣味,所以不要食用有異味的油或油炸食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