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彝族鄉

三寶彝族鄉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轄鄉。1956年建三寶民族鄉,1984年改三寶彝族鄉。位於縣境東南部,面積21平方公里,人口0.4萬,彝族占33%。轄三寶、大坪、乾塘3個村委會。農產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寶彝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貴州省晴隆縣
  • 面積:21平方公里
簡介,地理,語言,經濟,民族文化,原生態,發展紀實,致富之路修到彝家寨,乾群齊心協力謀發展,扶貧攻堅各方伸援手,

簡介

彝族分布在全縣21個鄉鎮,51個自然村寨,主要聚居區為三寶彝族自治鄉。上個世紀90年代撤併建時併入雞場鎮, 1996年2月28日恢復建鄉。全鄉管轄3個行政村19個村民組,共有1000餘戶,近5000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80/0。
三寶彝族鄉

地理

三寶鄉地處晴隆縣東南面,屬於少、邊、遠高寒山區。
縣之彝族大至分兩個階段遷徙而來,一支為明代中期,由雲南宣威經普安州(今盤縣)之楊那山,到普安後遷入,多為舒、王、隴、毛五姓;另一支為晚清時期,以威寧、畢節、黔西一帶遷入,多為枊、甘、車、羅諸姓。

語言

語言屬漢藏語系,境內彝族語言,有一語兩字,一詞三字和三詞兩字等組合形成。彝族文字與漢文字相似,為方形字。一字一音,單音節詞,一字一詞,其造字和用字規律與漢字六書相似,形義相同。

經濟

從前的三寶,由於山邊遠,鄉政府都沒有通公路,所有的進出物資都要到幾十公里的雞場鎮購買,並且還是人背馬馱,生活在這裡的大部份彝族和苗族民眾,條件十分艱苦,生活都在貧困線以下。
中共黔西州委、州政府非常重視三寶民族鄉的發展問題,晴隆縣委、縣政府也認識到,要加快三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解決路的問題。
自1998年12月元月,正式開工修建這條公路,並列為當年全州的“十件實事”之一。在各級各部門和當地民眾一年的共同努力下,到1998年12月底,這條投資322萬元、全長23公里的致富路,修到了三寶鄉政府和彝族、苗族村寨。
為讓當地民眾富裕的過上好日子,多年來,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幹部職工及各族人民,解放思想,以科技發展觀的要求,努力抓好各項工作。
2003年,晴隆縣三寶彝族鄉被列為全省100個重點扶貧鄉鎮之一,由此拉開了省、州、縣各有關部門共同幫扶的序幕。2002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完成10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48元。
2006年上半年,共實施各類項目13個,投入資金103.3萬元。多年來,共投入各部門各類扶貧資金1014.2萬元。

民族文化

貴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黨委書記蔣英一行和黔西南州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韋光興等專程趕赴晴隆縣三寶彝族鄉對當地的彝族民間舞蹈——《阿妹戚托》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
彝族舞蹈《阿妹戚托》(彝語音譯音),意為“姑娘出嫁舞”,是流傳在晴隆縣三寶彝族鄉及相鄰的彝族聚居村寨的一種世代傳承的原生態舞蹈。由於其“以足傳情”的特殊表現形式,被人們譽為“東方踢踏舞”。在“多彩貴州”舞蹈大賽中,《阿妹戚托》以其獨特的民族韻味和原生態的表演,征服了評審,奪得銀瀑獎,引起了有關專家的高度關注。
在三寶彝族鄉完小,專家們認真觀看並詳實拍攝記錄了由該校彝族小姑娘表演的彝族舞蹈《阿妹戚托》。同時,就該舞蹈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表現形式及服飾藝術等與當地彝族民間老藝人進行了探討和交流。對於當地政府、學校及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共同攜手,將民族民間文化引入課堂的做法,專家們給予了高度評價。蔣英表示,看了原生態的表演和聽了當地老藝人的講解,收穫很大,真是不虛此行,我們將把在這裡掌握到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爭取將彝族舞蹈《阿妹戚托》申報為省級研究課題,並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引入高校教學,以宏揚民族民間文化。

原生態

很巧的機會,但是終歸是機會,去三寶。
早就知道那個地方,第一因為“阿妹戚托”---如今很有名氣的原生態舞蹈,第二因為有熟人在那裡,多熟倒也不至於,只是原來團委的書記,把我們從貴陽接到晴隆,算是第一個正式認識的貴州人。
三十幾公里,但是車程兩個半小時。山路。突然有了大山深處的感覺。因為一個鄉只有三個村子,三寶,三堡,故此得名。貴州很多年輕人都出門打工,但是據說這裡出門的人很少。但是據說全鄉四千多人,才使勁爭取來的“彝族鄉”,因為不是自治,所以國家沒有明確的扶助政策,主要是縣裡自己有很多照顧。三寶鄉沒有礦產資源也沒有任何特產,所以不是基本,而是全鄉全部的工作生活支出全部由國家補助。我們去的時候正好趕上發土豆——這裡叫洋芋(紅薯叫山藥),據說有時候還發牛。當然也許並不確切,但是人們的思想不自覺地已經在退化已經是事實,因為什麼都不缺,
到了這裡才知道,阿妹戚托其實緣自“火把節”的彝族舞蹈,有人叫做東方踢踏舞,人很多,而且服裝很漂亮,所以很壯觀也很美觀,貴州舞蹈大賽時候獲得二等獎,因此出名。但是又聽說,近幾年的“火把節”卻沒有搞好。
還有一點意外的收穫。因為是跟著遠程教育檢查的車子到達的,所以有機會“檢查”了一下當地的遠程教育。又因為我們已開始分配的工作就是遠程教育,所以對於一些好的或者不好的現象,增加一些感觸才是最主要的。
還有一些私自的感受,就是有些東西在遺失的同時,肯定又有些值得我們留戀的,比如那裡的安靜,絲毫不受外界空氣和思想的影響和約束,沒有喧囂,那裡很是可以真正修身養性的地方,包括真正的有錢花不出去的理想,在那裡就是現實。

發展紀實

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民的錢袋鼓了,市場交易火起來了……七月的三寶彝鄉一派生機盎然。經過各族幹部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三寶彝族鄉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鄉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三寶民族鄉恢復建鄉1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這裡,深切感受到了彝鄉的變化和朝氣蓬勃。

致富之路修到彝家寨

三寶彝族鄉在上個世紀90年代撤併建時併入雞場鎮,1996年2月28日恢復建鄉,全鄉轄3個行政村19個村民組,共有1017戶4414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8.1%,屬於少、邊、遠高寒山區。以前,由於山高地遠,鄉政府不通公路,沒有電,沒有集市,當地民眾買鹽巴打煤油都要到20多公里外的雞場鄉的集市上購買,所有的進出物資全靠人背馬馱,大部分彝族和苗族民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要致富,先修路。晴隆縣委、政府認識到,要加快彝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解決路的問題。黔西南州委、州政府也非常重視三寶民族鄉的發展,1998年元月正式開工修建這條公路,並把它列為當年全州的“十件實事”之一。在各級各部門和當地民眾一年的共同努力下,1998年12月底,這條投資322萬元、全長23公里的致富路修到了鄉政府,修進了彝家寨。在通車儀式上,時任黔西南自治州副州長的李月成高度稱讚這條公路的積極作用。

乾群齊心協力謀發展

經濟發展滯後,民眾生活水平低下是三寶彝族鄉過去的境況。為解決這一難題,歷屆鄉黨委和政府把發展經濟作為一件大事,早日讓民眾過上好日子。近一兩年來,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幹部職工及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搶抓扶貧開發良好機遇,實施“農產富鄉、畜牧興鄉、生態立鄉”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抓好各項工作。2002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完成1091.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48元,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84公斤,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9‰。
為改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讓人民民眾真正脫貧致富,鄉黨委、政府幫助村民尋找發展路子。他們從種植、養殖業著手,實施牛品改、種草養羊等畜牧業項目,在三寶村長耕組發展種草餵羊28戶800餘只,在卡西組、上萬組、黃井組實施林下養雞項目,共發展86戶農戶養殖土雞2868隻;2005年10月10日,鄉有關部門和扶貧工作隊將170頭豬仔分發給120戶貧困戶和50戶計生戶餵養,同時補助每戶貧困戶180元用於改造圈舍和購買飼料,並做好技術跟蹤管理服務。同時做好雜交玉米良種和水稻兩段育秧的推廣工作,不斷提高單位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扶貧攻堅各方伸援手

2003年,三寶彝族鄉被列為全省100個重點扶貧鄉鎮之一,由此拉開了省、州、縣各有關部門共同幫扶的序幕。在省廣播電視局、州縣民宗局和縣直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基礎設施、畜牧養殖、廣播電視、茅草房改造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使彝鄉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6年上半年,共實施各類項目13個,投入資金103.3萬元,多年來,共投入各部門各類扶貧資金1014.2萬元。談到今後的發展,鄉黨委書記許榮榮說,鄉黨委和政府將以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落實“五個統籌”,突出以人為本,提高發展能力,擴大改革開放,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大投資力度,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實現全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加快彝鄉經濟快速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