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壩鄉(雲南省香格里拉市三壩鄉)

三壩鄉(雲南省香格里拉市三壩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壩納西族鄉,位於香格里拉市東南部,哈巴雪山之東,介於北緯27°17′-27°43′之間,東經99°56′-100°19′,鄉駐地白地水甲村,海拔2380米距,縣城105.3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壩鄉
  • 外文名稱:Three dam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民族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
  • 電話區號:0887
  • 郵政區碼:674411
  • 地理位置:香格里拉市東南部
  • 面積:977平方公里
  • 人口:17694人(2006年年底)
  • 方言:納西語
  • 機場:迪慶香格里拉機場
  • 車牌代碼:雲R
  • 海拔:2380米
  • 距縣城:105.3公里
鄉鎮簡介,歷史沿革,經濟建設,社會事業,

鄉鎮簡介

三壩納西族鄉,位於香格里拉市東南部,哈巴雪山之東,介於北緯27°17′-27°43′之間,東經99°56′-100°19′,鄉駐地白地水甲村,海拔2380米,距縣城105.3公里。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三壩鄉(圖1)雲南省香格里拉縣三壩鄉(圖1)
三壩納西族民族鄉以東壩、白地、哈巴三塊不平整的壩子而得名三壩,是全縣唯一的以納西族為主的民族鄉,位於香格里拉縣東南部,在北緯27度19分至27度43分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鄉國土面積97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089畝,農作物播種面積37125畝(兩季),2006年年底全鄉總人口17694人,農戶3749戶,農業人口17067人,占總人口96%,下轄東壩、安南、白地、瓦刷、哈巴、江邊6個村民委會,共75個村民小組,是典型的農業貧困大鄉。全鄉有一所中學,教職工59人,18個教學班,在校生876人。六所村完小,25所村國小,教師106人,在校生1848人,入學率 98%,輟學率0.9%。民族文化多樣。鄉境內居住著納西族、漢族、回族、彝族、傈僳、藏族等六種世居民族和其它共11種民族,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的62%。有藏傳佛教、納西東巴教、伊斯蘭教、彝族原始學教等宗教,多民族共容,多宗教並存,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也是納西東巴文化的發祥地,至今仍保存著活著的象形文字——納西東巴象形文字,東巴畫、東巴舞、納西服飾、吟唱調、民族風俗等獨具一格,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人文景觀開發價值。海拔高差較大,立體氣候明顯。全鄉海拔在4000米以上雪山有兩座;最高點為哈巴雪山主峰5398米,最低點為江邊村委會河谷1600米,海拔高差3798米,鄉政府所在地水甲社海拔2450米,高海拔低緯度,氣候隨海拔變化而變化,有河谷亞熱帶、山地暖帶、山地寒溫帶、高山亞寒帶、高山寒帶5種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3攝氏度。旅遊資源富集。獨特的自然環境生成了豐富的生物種群,幾乎包羅了香格里拉縣所有植被類型,境內雪山聳峙,山高谷深,河流縱橫,景觀獨特,這裡有世界聞名的“仙人遺田”白水台泉華台觀,有被譽為“世界花園之母”的天然動植物園哈巴雪山,有古人遺蹟渣日岩畫,還有江邊瀑布、黑海、九子海等自然景觀都有很大的開發潛力。農產品豐富。全鄉農村以種養業為主,獨特的立體氣候包攬了低海拔到高海拔所有種類,主要種植玉米、稻穀、小麥、蕎麥、大麥、青稞、蠶豆、洋芋等農作物以及油菜、油葵、大蒜、核桃、花椒等經濟作物,產品種類豐富。生態優勢突出。有 1131100畝森林,森林覆蓋率為65%,現有天然草場40萬畝,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理區位,稟賦了三壩納西族民族鄉豐富的旅遊、生物、礦產、水能、土地等資源,加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共同組成了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

歷史沿革

三壩,唐屬吐蕃神川都督府,宋為磨些大酋所據。元代,白地、瓦刷、哈巴和江邊屬寶山州。明成化二十三年後,由木氏土司占領。清雍正二年後屬江邊境。民國初屬第三區,民國27年(1938年),設三壩鄉,仍屬第三區。1950年改為三壩區,1968年復改為三壩公社。1977年,劃出洛吉及安南九龍歸洛吉公社。1984年改為三壩區,1988年改為三壩鄉,1977年,三壩納西族鄉。轄江邊、哈巴、瓦刷、白地、東壩、安南6個行政村,74個農業社,75個自然村,2768戶,15665人,其中納西族9794人,占62.52%,漢族2215人,彝族1981人,藏族639人,回族709人,傈僳族299人,其他民族28人。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三壩鄉(圖2)雲南省香格里拉縣三壩鄉(圖2)
據土地詳查,全鄉總土地面積977平方公里(1466093),其中耕地面積61773畝(1990年統計數28008畝),園地128畝,林地1144542畝,牧草地48634畝,水域9647畝,居民點占地4349畝,交通占地1589畝,未利用荒山195431畝,地勢總趨勢西北高,東南低,有東壩、白地、哈巴三塊較大而不平整的壩子。農田村舍,散處於海拔1600-3300米台地、山地。年平均氣溫13℃,極端最高溫32℃,極端最低溫-6℃,年降水量652.63毫米,無霜期217天,有白水、色吉、吉那、格吉4個較大河流,建有哈江、勛白、谷迪、竹恩、安東5條水渠,全長87公里,可灌農田8000餘畝。
多數地區農作物一年兩熟,少數地區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主產稻穀、包穀、小麥、洋芋。1990年糧豆播種面積36539畝,總產5733噸,畝產157公斤,人均產糧376公斤。大小牲畜存欄45200頭(只),
三壩鄉(雲南省香格里拉市三壩鄉)
當年出欄肥豬5002頭,牛出欄204頭,羊出欄1991隻,肉類總產量454噸。
境內有金、銀、鎢、銅、鉛、鋅及大理石等礦產資源, 早在明、
清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鉛、鋅,現辦有鎢礦廠一個,年產鎢精礦60噸,建有安南電站,裝機400千瓦,199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32萬元,人均283.61元,農村居民純收入360萬元,人均236元。
解放前, 僅有國小1所,1990年,有中學1所,
教職工35人,在校學生280人。國小40所,教職工105人,在校學生225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89%,有衛生院1所,衛生室6個,醫務人員12人。
三壩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發祥地,至今仍保存著活著的象形文字-
納西東巴象形文。其東巴畫、東巴舞、納西服飾、吟唱調、民情風俗等都獨具一格,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三壩文化站為發掘、搶救、收集、整理東巴文化古籍作出很大努力,取得較好成果,受到國家文化部表彰。三壩鄉境內聞名遐邇的“仙人遺田”泉華奇觀白水台,渣日岩畫,被譽為“世界花園之母”、“天然動物園”的哈巴雪山,舉世聞名的虎跳峽(下虎跳峽在境內),在東巴祖師阿明修行成道的靈洞阿明阿卡等奇觀,有極大的旅遊開發價值。

經濟建設

2008年,三壩鄉緊緊圍繞“確保全鄉社會穩定、確保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實現農民增收”的發展思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使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保持健康快速發展。
截止2008年底,全鄉糧食生產總產量達8342噸,農民人均有糧480.6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090.21萬元,同比增長561.03萬元,地方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597.95萬元,比去年增加9685.15萬元,財政收入完成163萬元,比去年增加4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完成1829元,同比增長12%。
2008年,三壩鄉不斷推進安全飲水、農網改造、集市街面硬化等項目建設,積極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提高民眾生活質量。與此同時,不斷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結合各村實際,重點發展瘦肉型豬、肉牛、乾果、白芸豆、藥材等產業,逐步實現布局區域化,產業特色化。到年底,全鄉已發展牲畜專業養殖戶204戶,養殖數達到8600頭(只)。新栽植優種核桃1730餘畝,2.6萬株,林果面積達2805畝,增加農民收入177.79萬元。並分別在江邊、瓦刷、白地三個村委會積極開展種桑養蠶項目,試點推廣種植桑樹780畝,蠶繭收入達28000元。

社會事業

為推進村民中心建設,三壩鄉不斷鞏固提高新農村建設成果,把新農村建設作為推進文明生態村創建的一項重要內容,積極整合農村公共資源,通過新農村建設將各村公共服務與村級組織服務及農民自我服務有效對接起來,千方百計搭建服務農民的新平台,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不斷向縱深拓展。同時為促進全鄉社會安定和諧建設,給全鄉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發展環境,三壩鄉把綜治及平安建設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成立鄉綜治及平安建設工作機構,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全面落實維護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有效地維護了全鄉的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壩鄉(雲南省香格里拉市三壩鄉)
建塘鎮便民服務中心的設立,開創了全縣鄉鎮開設便民服務中心的先河。以前,建塘鎮由於缺乏資金,許多服務性部門與職能部門交叉辦公,給前來辦事的民眾造成了一定的困難。2008年底,建塘鎮將一層臨街的辦公室改建為便民服務中心,到今年2月,便民服務中心開始為民眾服務。走進200平方米的寬敞服務大廳內,新農合、民政、計生、畜牧等11個視窗一目了然,工作人員正在對前來辦理新農合、計生證的民眾細心講解相關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