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令(詞牌)

三台令(詞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台令又名《開元樂》、《翠華引》。《三台》,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或加“令”字。“令”又曰小令、令詞,為詞牌之一種名稱,多指短小的曲調(亦有例外),從唐代文人宴會上即席填寫之酒令而來。與小令相對者,為慢詞,體制較長。《三台令》較短,《三台》則較長(詳該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台令
  • 又名:《開元樂》、《翠華引》
  • 類型:詞調名
  • 創作年代:唐代
  • 特點:押韻
詞牌概述,詞牌格律,代表作品,傳世佳作,

詞牌概述

唐教坊曲中有大曲《三台》。據唐劉禹錫《嘉話錄》云:“鄴中有曹公銅雀、金虎、冰井三台,北齊高洋毀之更築金鳳、聖應、崇光三台、宮人拍呼上台送酒,因名其曲為《三台》。”詞牌有“令”字者一般為短小曲調。《三台》長而《三台令》亦六言絕旬,沈括詞名日《開元樂》,又因結尾句為“翠華滿陌東風”,故又名日《翠華引》。此調有不同體格,均為單調。《三台令》與《調笑令》同為又歌又舞的筵席上的勸酒麴。《陽春集》所載《三台令》三首,雖為單調,而體格全異,則為八句32字,六仄韻兩平韻。(首兩句相疊,倒數第二、三的二字句疊前,句末二字的逆轉二字。)
此處列兩例。

詞牌格律

(例一)
○▲, ○▲, ○●○○○▲。
●○●●○△, ●●○○●△。
○▲, ○▲, ○●○○○▲。
(例二)
○●○○●●,●○●●○△。
○●○○●●,●○○●○△。
(註:○=平●=仄△=平韻=▲=仄韻◎=本為平聲韻,亦可用仄聲⊙=本為仄聲,亦可為平聲韻)

代表作品

(例一)
三台令
南唐·馮延已
南浦,南浦,翠鬢離人何處。
當時攜手高樓,依舊樓前水流。
流水,流水,中有傷心雙淚。
【作者】
馮延已(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歷任諫議大夫、戶部待郎、翰林學士承旨等職。保大四年升任宰相,翌年罷相後出任撫州節度使,又再度入相。無治國之才而好大言。他的詞多寫官僚享樂生活和男女問的離愁相思,詞百餘闕見稱於世,有《陽春集》傳世。
【注釋】
南浦:指離別之地。
翠鬢:指美人。
【譯文】
南浦一別的美人,今在何處呀!當時攜手登臨的高樓,已空無其人,而當時一灑別淚的樓前流水,仍舊在緩緩而流,這其中真不知有多少傷心的淚滴啊!
【讀析】
追憶別離重景情,毫無粉飾發心聲。
語言清麗多柔婉,悲切氣氛疊韻精。
(例二)
三台令
唐·王建
池北池南草綠,殿前殿後花紅。
天子千秋萬歲,未央明月秋風。
【作者】
王建(約766的830)唐著名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市)人。大曆十年求官無成而隱居學仙,後從軍塞上十三年。元和八年為昭應縣丞,長慶問由太府寺丞轉秘書郎,遷秘書丞。大和二年,自太常寺丞出為陝州司馬。晚年退居鹹陽原上,家境極為貧困。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三樂府”。其詩有比較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唐時代的政治和社會生活。有《王司馬集》。
【讀析】
陝州司馬百宮詞,天下頌傳譽遠馳。
氣派豪華抒瑣事,帝家村野總成詩。

傳世佳作

三台令
唐·韋應物
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
【原文注釋】
①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
燕支山:又稱焉支山、胭脂山,在甘肅省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綿延於祁連山和龍首山間。
③邊:邊塞。
【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0?年),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時I,郎事玄宗。後為滁州、江州、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其性高潔,每必焚香掃地而坐。長於五言,詩篇以描寫田園山水為主。他在藝術上受陶淵明、謝靈運王維的影響,形成高雅閒適、自然淡遠的詩風,自成一家。有《韋蘇州集》。
【作品賞析】
此詩題《樂府詩集》作“宮中調嘯”。調笑令,商調曲,又名調嘯詞,屬樂府近代曲辭。此詞凡三換韻,起用疊句,第六七句即倒疊第五句末二字,轉以應之。故戴叔倫謂之“轉應詞”。這首詞寫塞外草原風光,一匹失群迷路的駿馬在西下的夕陽中茫然地嘶叫,傳達出一種空曠悲涼的意蘊。
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句意為:西域來的戰馬呀,離開熟悉的生長環境,被牧放在這遙遠的燕支山下。燕支山,在今甘肅省境內,綿延祁連山與尤首山之間。又名焉支山或胭脂山。相傳山間長有胭脂草,花汁可製成婦女化妝用的紅胭脂,多為匈奴婦女所用。故匈奴失此山,作歌道:“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時值隆冬,邊地酷寒,胡馬被遠放在這白雪莽莽的燕支山下,一個“遠”字,定下了全篇空曠悲涼的基調。
“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句意為:看那胡馬焦急地用蹄子又刨沙地又刨雪,昂著頭獨個嘶叫,時而東張西望,不知道該去何方?跑,用足刨地。胡馬“跑沙跑雪”前承“放”字。此處連用兩個“跑”字,顯見了胡馬的焦急狀。馬兒嘶叫,聲音沙啞,本已十分淒涼,冠以“獨’’字,更顯無限淒涼。
“路迷”承“東望西望”,承接緊密。此二句一寫聽覺,一寫視覺,有聲有色。馬兒鳴聲淒側,形孤影單,氣氛悲涼。“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句意為:在這一望無垠的莽莽大草原上,只有無窮的邊草和黃昏的落日,迷了路的馬兒焦急地亂轉,迷惘不安,找不到自己的歸宿。雪地上露出的衰黃的無窮的邊地野草也許可以讓胡馬少刨點沙,少刨點雪,落日餘輝也能給這荒涼的原野增添一點暖色。但黑夜即將降臨,而迷途之馬依然找不到歸宿之所。至此,全詩的悲涼氣氛達到了高潮。關於這首小令的主題,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曹錫彤《唐詩析類集訓》卷十認為“此笑北胡難滅之詞”;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則認為“言胡馬東西馳突,終至邊草路迷,猶世人營擾一生,其歸宿究在何處?”形象大于思維,此所謂“詩無的詁”者也。不管怎樣,此詩字面上全寫胡馬,沒有寫人,詩人通過對胡馬生活環境、動作的描寫,傳達出一種空曠悲涼的意蘊。字面上無一字寫悲,而滿紙悲涼,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譚克)
河漢,河漢,曉掛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別離。
離別,離別,河漢雖同路絕。
【原文注釋】
①河漢:即天河,又名天漢、銀漢、銀河。②漫漫:無邊無際的樣子。③別離:詞中三個“別離”,一本均作“離別”。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征人思鄉之作。寫遠戍塞外的江南征夫,在寒秋曉夜,因愁思難眠,起視銀河,引起對家鄉的思念。小詞篇幅雖短,卻表現了豐富的內容。作者起首三句“河漢,河漢.曉掛秋城漫漫”,上來直接描寫寒秋邊城拂曉的景象。天空寥廓,繁星未隱,銀河像一條玉帶,高掛在秋寒籠罩的邊塞孤城之上。“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別離”二句,作者由景及人,這位來自江南的久戍邊疆的征夫,黎明即起,仰望天空,帶來的是更加無窮無盡的“相思”。作者對。河漢”描寫,是不無原因的。看到銀河,首先使人想到牛郎織女的故事。漫漫天河把牛郎織女這對情人活活隔開,他們不幸的遭遇令人同情,讓人傷感。牛郎織女一年還有七夕一會,而征夫遠離家鄉,在塞北苦寒地帶戍守,不僅長年不能歸鄉,且隨時有埋骨沙場的可能。“漫漫”一詞,既指河漢漫長,也暗寓征人離家萬里,征人、思婦各在一方的心理感受。所以,上接“漫漫”一詞,“江南塞北別離”六字襯托出征夫的心情。這六字是全詞的題眼,江南塞北相隔萬里.戰火不息,歸鄉無期,這種“別離”.雖是生離,不啻死別,是何等的讓人心碎1六、七兩句中的“別離,別離”,這種接二連三的反覆吟嘆,實是征夫血淚的呼喊,也是征夫思歸而不得的絕望的哀號。這就自然引出“河漢雖同路絕”的結句。江南塞北雖然看到的是同一條“河漢”,但征夫、思婦卻相見無路,相會無期,只好讓人共望河漢,遙寄相思之情。小詞語言清麗通俗,淡雅秀朗,象徵與白描藝術手法的運用,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個清幽哀愁的意境,極其感人。(王樹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