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橋(三原古龍橋)

古龍橋

三原古龍橋一般指本詞條

古龍橋,又名“崇仁橋”,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城北36公里處三原縣城清峪河上,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歷時十一年竣工。傳橋下有龍潭,故名。

古龍橋是西北地區著名的古橋之一,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龍橋
  • 地理位置:陝西省鹹陽城北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別名:尚書橋
簡介,歷史,傳說,尚書橋,青蛙申冤,

簡介

明萬曆十九年(1591)破土興建,歷時12年竣工。橋身長110米,寬11米,高26米,採用三孔拱橋形式,中間孔大兩邊孔小。大孔採用尖形拱頂,建築全部用石鉤鐵鉗,青石砌築,石縫用糯米和石灰汁粘合,橋上兩邊石欄桿上雕刻有二十四孝圖等。古龍橋宏偉壯觀,堅固異常,雖曾久經劫難,現在仍然巍然屹立。
古龍橋位於三原縣城北,系明工部尚書、三原人溫純支持,知縣高進孝倡導集資修建,《三原縣誌》有“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從蒼龍背上行”的讚美詩句。

歷史

龍橋之名源於宋代。原有木橋,屢建屢毀。石拱橋建成後,遂收一勞永逸之效。清代後期和民國時期,橋面兩側建有齊整的兩排房屋,房子不高,卻十分講究,玲瓏別致。一色的青堂瓦舍,精巧典雅,各店鋪門掛有招牌,經營以小工藝為主,如銅鍋、銅壺、水菸袋、木梳、針線、戲裝、刺繡以及地方風味的油糕、芝麻糖等,各店生意興隆,經營商品頗負盛名。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鹹豐元年(1851年)曾先後修補橋面和橋基左右堤岸,而橋身始終非常堅固。據《三原縣誌》記載,明萬曆44年,大雨瓢潑,河水猛漲,洶湧洪水越橋而過,橋面房屋被沖,而石橋依舊巍然不動。民國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九日,狂風怒吼,暴雨傾盆,滾滾波濤,奔騰咆哮,石橋卻中流砥柱,穩如泰山。
古龍橋
1982年和1988年,省、市、縣政府曾撥款對龍橋兩岸護坡及橋兩側欄板進行了修復。1985年又在古橋上方建成了一座斜拉式平橋,橋長173.28米,寬9.7米,高94.82米,並肩負有南北通衢之能,極大方便了南北二城居民生活。古龍橋臥龍飲澗,新龍橋飛虹空懸,兩橋相映,成為三原縣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992年4月20日古龍橋被陝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

尚書橋

在鹹陽市三原縣清河上有一座古龍橋,貫穿縣城的南北,河面古有木橋貫通南北二城,相傳有一年清河水漲,有龍闖橋下,橋甚危,一個名叫李靖的三原後生抽劍斬之,橋復安,故得名龍橋,這是龍橋來歷之一說。明萬曆三十一年,有三原人溫純官居工部尚書,為造福桑梓,集資建成石橋一座,據說當時橋建成後,南北二城各唱大戲數日以示慶祝。隨之這橋得名龍橋,亦名尚書橋,相傳,那溫尚書的鐵鑄生辰八字至今仍鎮在橋心腹部,這是龍橋來歷又一說。

青蛙申冤

有一天,新上任的三原知縣路過龍橋,被一群青蛙攔住了去路,怎也趕不散,縣官低頭問道:你們為何攔住我的去路呢?這些青蛙只管聒吵著,其聲悲慘。縣官就覺蹊蹺,又說:“你們有啥冤要本官申斷的就點點頭,沒等縣官再說,這些青蛙便紛紛蹦下橋底的清潭裡。縣官似乎明白了,隨下至潭中探察,果見得一具男屍,脖子系了半頁磨扇。為破此案,縣官心生一計,差衙役出了張告示,言及府內有半頁磨扇需要配對,如有交來配對者,官府以千金為獎。於是全縣百姓踴躍交納,一天,橋南頭豆腐店掌柜也交來半頁磨扇,縣官照例差人搬去對了,這回正好合茬,於是真相大白。據店主招供,不久前,有一秀才趕考路過三原,日暮自北城投來,無處安歇,他就招其夜宿於店中。是夜,他夫婦見秀才囊中有些銀兩,遂起謀財害命之念,事後,他們便用麻繩將家余的破磨扇之一半繫於死者脖脛沉入橋底潭中,誰料義蛙性靈揭了案底。案是破了,收來的磨扇怎么處理,縣官又生一念,不如全鋪到橋面上去,故此流傳下這段為龍橋增色不少的佳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