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經費3000億

三公經費3000億

三公經費3000億?會調整個人所得稅來刺激消費嗎?地方債務情況如何?

2015年3月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全國的“三公”經費有400多億元,有人說是3000億元,那是胡扯。

“三公”經費公開,政府部門在努力推進,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不過,仍存在問題:其一,編制、統計的口徑沒有完全統一;其二,信息公開還不夠細緻,很多數據讓人看不懂。這需要改進,否則,關於“三公”經費的民間版本,可能仍然不會禁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公經費3000億
  • 類型:2015年兩會熱詞
詞語解釋,部長回應,全國三公經費約400多億,逐步消化解決歷史債務,個稅面臨稅制不合理問題,媒體質疑,數據說法,

詞語解釋

三公經費3000億?會調整個人所得稅來刺激消費嗎?地方債務情況如何?
2015年3月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全國的“三公”經費有400多億元,有人說是3000億元,那是胡扯。

部長回應

全國三公經費約400多億

對於全國三公經費有多少等提問,樓繼偉表示,全國削減三公經費的情況,我們並不清楚。中央只是代編地方預算,也就是匯總,地方預算自己編。中央財政2015年的預算是按照不多於2014年安排的,數字是70多億。在財政支出方面,全國財政支出是15萬億,是中央財政支出的6倍,如果中央機關的三公經費是70多億的話,按6倍的比例,全國就是400多億,有人說是3000億,那是胡扯。

逐步消化解決歷史債務

對於地方債規模是不是出現“激增”的提問,樓繼偉說:“地方債從總體上看,風險是可控的。一些局部地區債務比例過高,我們會更為重視。”樓繼偉說,地方債的問題是一個客觀現實。預算法在修訂之前,地方是不得舉債的,而事實上,已經產生了很多。
“那么,必須開前門、堵後門,同時還要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開前門,今年預算安排6000億地方債。後門的問題,就是必須正視歷史形成的這些債務,逐步消化解決。”他說。

個稅面臨稅制不合理問題

在回答“會不會減輕個人所得稅負擔來刺激消費”問題時,樓繼偉說,總體來說,個人所得稅面臨稅制不合理的問題。樓繼偉說,我國分類徵收個人所得稅,有11個分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對此進行改革,改成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實際就是綜合所得稅制。這樣的稅制比較科學,簡單地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並不公平。
不過,他也指出,在當前情況下可以做一些改進。比如,財政部前年年底提出在繳存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的時候,免徵個人所得稅;在投資的時候,投資收益免徵個人所得稅。
“在現有的個人所得稅制框架之下,給予一定的鼓勵,鼓勵增加養老保險的保障程度,當然也有利於當期的消費。”樓繼偉說。

媒體質疑

2015年1月1日新預算法實施之前,中國的預算,即經費的安排,沒有涵蓋政府所有的錢。政府有很多錢游離在預算之外。在這種情況下,“三公”經費是多少?是很難說清楚的。“三公”經費有多少?官方的準確數據是缺失的。
於是,各種版本的“三公”經費數目,開始流傳:有人說是1000多億,有人說是3000億,甚至還有9000億的說法。這些說法,已經流傳很多年了。哪個是真的?哪個是胡扯?讓人眼花繚亂。面對“三公”經費的民間版本,簡單地斥為胡扯,有點著急了。“三公”經費具體是多少,估計官方也是一筆糊塗賬。最明顯的例子,國企有多少公車?到今天還是一個謎。監管中央企業的國資委表示,並無相關統計數據。
其實,在這裡,不必掰扯“三公”經費到底是多少,記住一個原則即可:反正不少。媒體曾報導,據一份中紀委、公安部、監察部和審計署的官方統計,截至2007年11月30日,全國政府公車共5221755輛,一年共消耗4000多億元。那么,全國每年的“三公”經費有多少?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因此,別不把“三公經費3000億”的“胡扯”當回事兒,必須嚴肅對待。
當然,隨著國家對“三公”經費的管控越來越嚴,“反四風”、公車改革等措施進一步深入,“三公”支出正在大幅縮減,“瘦身”成效已經顯現。財政部部長駁斥民間版本的說法,理所應當,在全國兩會上發聲,也有以正視聽的作用。但是,不能忽視民間版本流傳已久的威力,也應該認識到,人們為什麼對“三公”經費的數據耿耿於懷,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道理顯而易見,“三公”經費多了,用在民生上的錢就少了。可以說,“三公”經費錢數的多寡,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幸福指數。那么,老百姓自然就想知道,“三公”花了多少錢,有沒有亂花。目前來看,隨著新預算法的實施,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已經納入預算管理,也就是說,每年的“三公”支出有多少,能統計清楚了,看看每年的決算就可以了。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沒徹底解決,即“三公”經費公開。
“三公”經費公開,政府部門在努力推進,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不過,仍存在問題:其一,編制、統計的口徑沒有完全統一;其二,信息公開還不夠細緻,很多數據讓人看不懂。這需要改進,否則,關於“三公”經費的民間版本,可能仍然不會禁絕。

數據說法

“三公”公開不僅要各部門各地區零散進行發布,也應讓公眾對“三公”整體情況有所了解。所以從鄉、縣、市、省到全國三公經費數字,這理當成為最為基本的公共信息,公眾應隨手就能查到。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2015年3月6日表示:“關於中央財政三公經費,去年中央的是71億多,比前年減少了8億,今年預算按照不多於去年來安排的。中央財政2萬多億支出,地方財政15萬億支出,按這個倍數來估算,全國的三公經費大概是400多億。有人說是3000億,那是胡說。”
“全國三公經費3000億”是一個流傳已久的說法,此次樓繼偉部長並不是專門回應“3000億”,而是回應記者提問“三公經費節省出的錢都去哪兒了”時,順帶提到了一下。
400多億並不是很準確的數字,因為樓繼偉部長也表示,“中央是代編地方預算,地方自己編預算,中央來作匯總”,他拿中央來舉例,說2014年比2013年少的8個億收回總預算平衡,“這是一個財政上的常識。”“全國三公經費400多億”的說法,只是他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附帶估算的,還特意加了一句“我只給你估算啊,不知道全國到底是多少”。
樓繼偉用“收回總預算平衡是財政常識”,回答了媒體“節省出的三公經費去哪兒”這個問題,消除了許多人心中存在已久的疑問。而且他在回答過程中,沒有完全就事論事,而是主動通過列舉數據,回答了問題之外的問題。這種對媒體的積極態度是值得肯定的。
但輿論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胡扯”兩個字,這中間存在社交媒體的放大因素。但嚴格來講,這並不算輿論失焦,也不能全怪媒體斷章取義,因為同樣按照公開數據推算,可能會得出不同的“三公”數據。
2014年10月7日新華社就報導: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十月,反映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專項整治工作成果的材料陸續匯總到中央,“成績單”顯示:“三公”經費較活動開展前壓縮530.2億元,下降27.5%。
壓縮530.2億元,下降27.5%,簡單一除,可知壓縮之前的總額是1928億元;壓縮之後是1397.8億元。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這是15個月,按比例折算,一年12個月的三公經費總額至少也在1000億元以上。
上述推算可能是不嚴謹的,未必準確,但同樣,按比例折算出“400多億”也是比較粗糙的。那么全國三公消費精確的統計數字到底該是怎樣呢?
隨著“反四風”等活動的開展,中央和地方的三公經費逐年都在壓縮。這顯然是可喜的現象。但壓縮了幾年三公經費,具體效果如何,又是怎樣的水平,仍缺乏專門的數據支撐。既然全國和各地三公經費都已要求公開,建議權威部門統計一個總數並公布,用數據打消各種猜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