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井

三保井

三保井又名漢麗寶井,是1459年中國的漢麗寶公主下嫁馬六甲蘇丹時所挖掘,相傳此井即使在旱季時也未曾乾涸。1677年荷蘭人占據馬六甲後曾將此井建牆圍住以維護其所有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保井
  • 外文名稱:漢麗寶井
  • 地理位置:三保廟
  • 氣候類型:熱帶
  • 著名景點:三保廟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相關介紹,歷史,相關傳說,周邊旅遊,

相關介紹

馬六甲有三保山,三保井和三保寺都是為紀念1406年中國明朝的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路過馬六甲所建。1460年,明朝的皇帝將其公主漢麗寶許配給馬六甲蘇丹,蘇丹便將三保山賜給公主的500名隨從定居。當時的蘇丹為漢麗寶公主在三保山腳下挖了一口井。結果,這口神奇的井,自始至今都沒有乾涸,而且始終清澈純淨。

歷史

馬六甲市區有一座三保山,被稱為“中國山”,是華裔先民最先落腳處,此處葬著一萬五千四百四十名華裔先民,是除中國之外世界上最大的華人墓地。據我們的導遊說:原本英殖民及馬國政府曾幾次想要徵用,但馬來西亞的華裔一次次用熱血和生命去捍衛它,維護它,全馬二百多萬華裔每人都捐款,終於保住了這座華裔墳山,而大馬人的墳地建在山下……
三保廟是為了紀念1405年至1435年間七次下西洋的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而建的。現在的三保廟因為國家領導的先後訪問,成了每個團所必游的景點了。
而三保井更有“有情水”之名,故有詩人曰:“勸君莫飲古城水,一飲古城不忍離。”

相關傳說

相傳他在寶山亭附近共鑿了七口井,供兵士飲用,此七口井,當時稱為“七星墜地”。後來馬六甲當局為建路把其中的五口井填埋,目前只剩下兩口井。關於大井的由來,馬來西亞當地又有不同的解釋及故事。當地政府的告示上說廟左邊的這口大井是為蘇丹曼速沙為其華裔王后漢麗寶所掘的王井,但當地人更相信此井為鄭和所掘,這口大井已經被列為馬六甲當地的國家珍貴財產,並設有重要保護,加鐵網蓋上不得使用。馬六甲歷史上曾發生過許多次嚴重的乾旱,最厲害時本地所有的水井都乾涸了,唯獨這口井永不枯竭。當地居民都將此井奉為神井,特別築起了護井圍欄,並經常焚香祈禱。如今,這口神奇的井,已昭示著中馬兩國的友誼世代相傳、源遠流長。
人們說,喝了該水後,又有想重遊馬六甲之念,故人們又稱之為“有情水”。當地傳說喝了此井水的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會重返馬六甲。鄭和喝了此井的水,五次到訪馬六甲。英國統治時期,英派欽差大臣鄧普勒爵士訪問馬六甲,痛飲三保井的水,多次重遊古城。故有詩人曰:“勸君莫飲古城水,一飲古城不忍離。”

周邊旅遊

1,三保山也叫中國山,山雖不高,地勢毓秀,山峰連綿起伏,占地160公頃,鄭和下西洋五次將船隊總部駐紮於此,在山上修建宮殿,還在此設立官倉,用絲綢瓷器交換象牙珍珠等,在這裡集結貿易。三保山目前已經成為中國境外最大的華人墳山,有些墓地可以追溯到鄭和下西洋時代。
早在明朝永樂年間,馬六甲酋長拜里美蘇拉就遣使防華。公元1406年,明朝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時,曾經訪問過當時的馬六甲王朝。鄭和七次下西洋,有五次是經過馬六甲的。公元1460年,明英宗還把他的女兒漢麗寶公主許配給馬六甲國王蘇丹滿蘇莎(音),後來蘇丹便將附近的三保山賜給公主帶來的500隨從,以作為他們的定居之地。在歷史的滄桑中,由於人事代謝的原因,三保山漸漸成為中國境外華人的最大墓地。當地也有人把這占地一百多畝的三保山稱作“中國山”。“三保山”並不高。而山上山下,卻留有許多紀念三保太監鄭和的史跡: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坡、三保街和明代古墓,處處無不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影響。
2,寶山亭位於三保山腳下的西南麓三保井之旁,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由第八任華人甲必丹蔡士章及廣東大學士胡德壽等人所倡建。亭內供奉鄭和神像及天后聖母神像,右邊是特授甲政蔡士章的神主祿位。蔡士章於嘉慶六年(1801年)在亭內立碑述及此事。碑云:“寶山亭之建所以奠幽冥而重蔡祀者也……”。蔡士章興建寶山亭的本意是作為每年春秋兩祭之祭壇,也可以供掃墓者避雨之用。
寶山亭鄭和古廟,亭式古老,亭外樹陰掩映,亭旁有修竹,曲徑清幽,林木扶疏,亭內亭外雕塑彩畫及垂脊裝飾,古色古香,香火繚繞,遊客絡繹不絕。寶山亭分三進,正門對聯曰:“五百年前留勝跡,四方界內顯英靈。”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具有福建古建築風格。寶山亭前有棵百年高大紅豆樹,樹身粗要四人合抱,樹上結滿鮮紅的紅豆並落滿地。前清進士徐傳霖曾到此參觀時,感嘆道:遊人到此,一生都要相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