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入

三不入

“三不入”為“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簡寫。後來,人們用三過家門而不入來表示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不入
  • 拼音:sān bù rù 
  • 注音:ㄙㄢ ㄅㄨˋ ㄖㄨˋ
  • 解釋:形容盡心竭力,忠於職守
詞語解釋,故事介紹,故事大意,故事意義,歷史評價,

詞語解釋

三過家門而不入。形容盡心竭力,忠於職守。語出《孟子·離婁下》:“ 禹 、 稷 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宋 蘇轍 《送顧子敦奉使河朔》詩:“君憂臣辱自古然,自跪過門三不入。”

故事介紹


史記·夏本紀》載,“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原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三不入
堯崩,帝舜問四岳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故事大意

遠古時代,洪水泛濫,為了使老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部落聯盟首領舜派大禹前去治理洪水。
禹領命後,毅然辭別了與自己新婚才三天的妻子塗山氏,帶著村民們來到治水工地——積石山,投入到了艱難的治水工程中。而幾個月後,塗山氏身懷六甲,眼看就要分娩了,她日日夜夜盼望禹能歸來,但等到的卻總是失望。終於,孩子生下來了,是個男孩,但是禹仍然杳無音信。
有一天早晨,大禹巡視治水情況時路過自己的家門,聽見妻子的罵聲和兒子的哭聲,大禹想進去勸解,卻又怕妻子嘮叨個沒完耽擱了治水,便悄悄地走了。後來,大禹再一次經過自己的家門,看見家中煙囪冒出裊裊炊煙,又聽見妻子與兒子的笑聲,本想進去看看,但一想到重任在身,就又橫下心繞過家門,向工地奔去。幾年後的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再一次路過自己家附近。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來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聽見屋裡的妻子對兒子說:“你爹爹治平了水患就會回來。”大禹聽了非常感動,更堅定了治水的決心,便冒雨上路了。十三年過去了,河道全部被開掘、疏通了,水患終於消除了,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故事意義

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的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三不入

歷史評價

這些記載都是頌揚大禹一生為公,竭盡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眾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為。據說,禹妻塗山氏生啟時,禹也一直在外治水。禹的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受到了民眾的讚揚,也為舜所重視。所以舜在晚年舉薦禹傑繼承人,並把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他。
後來,人們用三過家門而不入來表示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