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觀

七觀

蜀相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識人七法,即“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此七觀可概括為:志、變、識、勇、性、廉、信等七項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觀
  • 提出者:諸葛亮
  • 觀點:志、變、識、勇、性、廉、信
  • 出處:《知人》
介紹,分類,其他信息,

介紹

蜀相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識人七法,即“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此七觀可概括為:志、變、識、勇、性、廉、信等七項內容。雖然諸葛亮所處的年代離我們的年代已相當久遠,不可能囊括所有用人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們現在用人標準,但他抓住了用人的要義,告訴我們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其方法既簡單易行又行之有效,具有現實意義。

分類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此句即指向對方提出大是大非的問題,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點。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場、觀點。凡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含混不清、模稜兩可的人,決不可委以重任。因為這種人習慣於見風使舵,沒有定性。
志向是人們前進的動力,人無志不立。一個沒有遠大志向的人,也不可能有所作為。因此有人說沒有志向的人,就好像在沒有星辰的黑夜裡行走,眼前漆黑一片,前程暗淡、渺茫;沒有志向的人更好像在沒有航標燈的大海中行船,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不敢大膽地揚起前進的風帆。“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不僅觀其志,還提供觀志識人的方法。例如少年時的周恩來就有眾所周知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宏圖大志,通過周總理年少時的遠大志向便可知其將來必成大器,實事已經證明,正是這一志向造就了世界矚目的傑出政治家。由此可見,觀志識人不失為選人用人的一個基本方法。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此句中的“變”指的是應變能力。選人用人不應是本本先生,更不能是鄭人買履的“鄭人”,那么怎樣知其應變能力強弱呢?諸葛亮的辦法就是用無懈可擊的言辭把他逼到理屈詞窮的地步,讓他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嘴之力,看其反應如何。應變能力弱者無力回天,瞠目結舌;應變能力強者,定會絕處逢生,另闢蹊徑,出奇制勝。大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新意。諸葛亮認為能言善辯者一定是頭腦靈活,思維敏捷之人,也一定是對該事情了如指掌,深得其道之人。此法有時是很靈驗的,也是簡單易行的。
辯論之道可以說是當今社會對諸葛亮這一方法的最大套用。辯論賽正反兩方各持相反觀點,彼此闡述各方觀點和理由,揭露對方的矛盾,進行爭論。一場辯論賽中不可知的因素很多,所以一個好的辨手必須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豐富的相關知識、敏捷的思維能力和卓越的口語表達能力。辯論賽之所以吸引人,則是因為它可以給你帶來一場更富精彩、更具懸念的論辯盛宴,幾番唇槍舌戰之後,辨手的才能展露無疑,人才也勢必會脫穎而出。
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此句中的“識”指見識,本句指向對方提出方方面面的問題, 讓他思考相應的計策,從而考察對方的見識,同時看他的謀略是否深遠, 見識是否獨特,不失為識才的一種好方法。古往今來,計謀匱乏、遇事束手無策的官員,即使有心為善,為上級解愁,為百姓排憂,也會力不從心,無法左右大局。相反,深諳計謀、胸懷韜略之人必是見識廣博、視野寬闊之人,也必將是可塑之才。
當今社會取才納賢之時普遍採用答辯面試等方法正是“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古為今用之例。由此可見,答辯面試之法有據可查,由來已久,千百年沿用至今且方式不斷更新,興而不衰,足以證明此法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告之以難而觀其勇”,此句是指通過棘手的事情來考察對方的勇氣。古代武將帶兵打仗主要看其是否忠勇。有句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可見勇敢、勇猛特別是忠勇在古代用人時是多么重要。但怎樣知其忠勇呢?諸葛亮有其辦法,他在重用一個人之前,則常常要人為地製造逆境,觀察對方是否具備足夠的勇氣。臨危遇難,勇與不勇則一目了然。
假設做好一件事,只需要克服一個困難,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成功;如果需要克服的是十個困難,成功的人數就會減少許多;如果困難增加到一百個,那么成功的人肯定是鳳毛麟角。因此,人才是一定要經過重重磨難的洗禮才會顯露出來。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曾說過:“只有經歷過地獄磨難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由此可見,諸葛亮的“告知以難而觀其勇”是選拔出色人才的重要途徑。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俗話說“酒後吐真言”,通過一起飲酒來觀察對方酒後的言論及性情。當人醉酒之後,其大腦的部分意識被酒精麻醉,往往會把潛藏在心靈深處的本我展露出來。因此,在識人方面“醉之以酒而觀其性”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從生理學角度分析,酒後吐真言是因為急性乙醇中毒麻醉大腦皮層中樞所致,一般發生在飲酒者的亢奮期,此時其人已失去大腦的理性控制,一吐為快、毫無掩飾。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們交流過程中都存在著某種隔閡,這種隔閡恰是由於人們心理防禦機製作用形成。然而,酒卻可以通過麻痹人的生理功能來達到降低心理防禦機制的效果,滿足其與他人交流、傾訴等內在心理需求,求得某種心態上的平衡,此時其真情、真言將自然流露。
中國酒文化由來已久,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有關酒的典籍故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當然,諸葛先生絕非簡單地提倡飲酒,其真正用意在於利用某種適當的媒介實現人與人之間無障礙的交流溝通,進而達到察人觀性之終極目標。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臨之以利”是給予機會,甚至是把重要崗位交付予某人,然後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自古以來,百姓們有一個共同心愿就是盼望自己能遇到清官、好官,深怕遇到贓官、貪官和糊塗官。諸葛亮認為廉潔之人往往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忠心耿耿,忠心為國之人,往往能夠做到廉潔奉公;體察百姓疾苦,注意節儉之人,往往能夠做到為政清廉;不貪酒、不迷色之人,往往能夠廉潔自律。
三國時期,蜀國境內“刑法雖峻而無怨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蜀國名相諸葛亮嚴於律己,一身清廉使然。同時他還要求蜀漢政府的各級官吏也要做到“清心寡欲,約己愛民”。如對“托志忠雅”,“為政以安民為本”的韻蔣琬;對“殷勤,有忠於國”的董和;對“非公事不言”的劉巴;對“秉心公亮”,“進盡忠言”的董允;對“忠清款亮,憂公如家”的楊洪;對“忠勤時事”的姜維等清政廉潔之人,諸葛亮都加以表揚並提拔重用。
公生明,廉生威,清廉的影響力和時代穿透力極強。事實證明, 經受不住金錢誘惑的人不可能成為利國利民的清官, 只會危害國家利益, 損害政府威信, 傷害百姓感情。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即指與對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說到做到,是否講信用。“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說話不算數, 就不值得別人信賴。所以, 看一個人講不講誠信,不在於他說的怎樣,要看他做的怎樣,事實勝於雄辯,因此,聽其言,觀其行,才是高明之舉。

其他信息

紀曉嵐,清代著名學者,詩人,曾主持編輯《四庫全書》,可謂高雅飽學之士,同時也深得乾隆皇帝的賞識,官做得不低。可是,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曾因為泄露機密而受到懲處,並為一生的高行留下微瑕,他本人也為這一誠信欠缺而終感羞愧。
眾所周知,國無信不興,人無信不立。《禮記》中也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受人之託,必辦忠誠之事,此為誠信之人,為官者不徇私舞弊,不貪贓枉法,一身浩然正氣,此為誠信之官。
縱覽諸葛亮“志、變、識、勇、性、廉、信”七項識人法,不失為古代識才用人之精粹,但此七法仍有它的時代局限性。與之相比,當今考核公務員的五字標準“德、能、勤、績、廉”對其有所吸納的同時,在深度和廣度上有了更大的發展,這也就表明當今為官者需具備更高的素質和修養。“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因此為官用人者應擦亮雙眼,識人用人時唯有注重多方考察、反覆考驗,才能做到全面知人、準確識人、正確用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