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級古渡

七級古渡,系古運河渡口,今名七級,位於陽穀縣境內的運河河畔。

七級是京杭運河畔一個商賈雲集的集貿重鎮,也是運河古鎮和渡口。因古運河渡口碼頭曾建有七級台階,故而得名七級渡,後稱七級,是“陽穀八景”之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七級在山東陽穀縣東北運河之東,路出聊城,有古渡。唐代田真兄弟苦活紫荊於此。”明清時期,陽穀七級、阿城與聊城東昌府區的周店是三座典型的運河市鎮,由於七級、阿城、周店分別是重要的糧食和食鹽轉運碼頭、修船碼頭,故有“金七級、銀阿城、鐵打的周店”之稱。當時,處在運河咽喉要地的七級鎮,曾建六門四關和六縱八橫十四條街巷,勢如棋盤,往來便利。河中舟楫帆檣林立,岸邊店鋪鱗次櫛比,雲集八方商賈,物阜民豐,匯聚四海物產,商貿繁榮。明朝弘治、正德、嘉靖年間陽穀的鄉賢名流就寫有五首詠“七級古渡”詩作,從詩中可看出當時運河和七級的繁榮景象,如“冠蓋風雲集,樓船日夜通”、“為言萬里客,此處是通津”、“雲帆萬里拱神州”等句。
七級鎮歷史悠久,據傳唐代在此已置村落,時稱毛鎮。後因運河渡口築有七層石階形成地名。元代在此開河建閘,《中國歷史地圖集》卷七元代中書省在此皆設閘官駐守,並設兵營鎮守,故七級改稱為七級鎮。如今,七級鎮在城鎮改造過程中,於運河河畔發現了十七級台階和古石板路。據相關專家初步斷定,這是古運河渡口遺址,可能建於元代,被掩埋至少百年以上了。
明清時代東阿、陽穀、莘縣均於此設定官倉轉渡,會通河從鎮內穿過。鎮市分為東西兩部分,中間吊橋名為古渡,為兩岸之關鍵。在河東岸的南北街為東順河街,中部純為商肆,兩端是商農雜處,北有運河閘署;在河西岸的南北街為西順河街,商肆較少,農舍居多,北有倉廒等。自元以來,江南諸省由此入貢,阿、莘、谷縣也於此轉漕,當時渡口“冠蓋風雲集,樓船日夜通”。
七級不但是轉運漕糧的地方,也是客人往來停留的地方。明代《東海高處士克效墓志銘》記云:“廣陽衛指揮,因督運過七級造廬。”明代大才子、戲曲家湯顯祖曾多次在往來七級,並寫長詩紀念。清代著名學者、大書法家包世臣在《閘河日記》中記他由館陶登舟沿衛溯汶入閘河(指山東段運河)南返,途經陽穀運河三鎮的所見所聞:“……十二里抵七級閘。閘入陽穀境,夾岸俱有市,陽穀、莘縣、東阿三縣兌漕之水次也。十一日癸酉風略定,連日皆逆風溯流,昨日尤旺,纖挽之勞,幾如上峽。十八里至阿城下閘”。描述了當時七級古渡的繁榮景象。
清代民初運河漕運廢弛,七級便消失了昔日的繁榮。新中國成立後,七級的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該鎮大力實施“大開放,大招商,促進大發展”的戰略,使鎮經濟呈現出了持續、穩定、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城鎮和水利建設也得到了大力發展。2009年,京杭大運河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全面正式啟動,作為大運河沿線上曾經的繁華古鎮,七級鎮上的古碼頭、古街等也成為運河申遺的重要部分,而申遺也將再次改變這個古鎮的發展軌跡。據了解,七級鎮計畫在投資16億元著力打造“運河文化古鎮”,突出七級因運河形成的南北文化交融的特點,包括商業文化、城鎮文化、漕運文化、市井文化、宗教文化、民風民俗文化等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