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洞鄉

七洞鄉

七洞鄉位於廣西來賓市興賓區北部,與忻城、柳江兩縣交界,山美水好,交通便利。興賓區最高峰海拔686.9米的倫桃山位於境內。境內溪流交錯,為興賓區水源豐富的鄉鎮之一。發源於忻城、柳江兩縣的清水河(或稱北三江)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沿河兩岸良田自流灌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七洞鄉
  • 外文名稱:qido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興賓區
  • 下轄地區:七洞、春歸、古車、坡六、成凡、社頭、板力、橋勒八個村委
  • 政府駐地:七洞
  • 電話區號:0772
  • 郵政區碼:546129
  • 地理位置:興賓區北部
  • 面積:185.2平方公里
  • 人口:21178
  • 方言:壯語、客家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甘潮岩
  • 機場:柳州白蓮機場
  • 火車站:來賓站,來賓北站
  • 車牌代碼:桂G
  • 主要民族:壯族
地形地貌,農作物,位置面積,建置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自然地理,礦產資源,文物勝跡,重要事件,歷史名人,

地形地貌

七洞鄉
七洞鄉七洞鄉
地勢長約18公里、寬2公里的谷地,兩翼峰巒重疊,岩洞多,石灰岩豐富。由於山多地少,仍屬貧困山區。

農作物

中部川谷地帶主種水稻、甘蔗,山區主種玉米、生薑,產黃豆、花生、果蔗等。

位置面積

位於興賓區北郊,跨北緯23°55′3″-24°4′37″,東經109°1′11″-109°8′2″,東連北五辦事處,南接良塘鄉,西至西北與忻城縣安東鄉接壤,東北與柳江縣百朋鄉相鄰,屬三縣交界。總面積185.2平方公里,占全興賓區總面積4364.18平方公里的4.24%。南北跨距28公里,鄉政府駐地七洞街,至市區直線距離34.4公里,公路里程38公里。

建置沿革

七洞鄉原名北三、古律。約於清道光十年(1830)更名為七洞。民國30年(1941)與蓮山鄉(今良塘鄉的里望、大英、奇峰等村委會)合併後稱蓮洞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復稱七洞鄉,隸屬遷江縣第一區。1952年遷江縣併入來賓縣後,七洞鄉屬第十區。1957年冬撤區時從第十區分出設七洞鄉。1958年撤鄉稱七洞公社。1963年撤公社復區時重新併入良塘區。1968年秋撤區復公社時仍屬良塘公社。1984年秋公社復鄉時,再次從良塘鄉分出恢復七洞鄉至今不變。

行政區劃

民國22年(1933),七洞鄉轄七洞街、那波、巒潘、牛車、牛則、和濟、弄橋、中山、地洋、易桑、社頭、春歸、龍羅、龍溝14個村(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8年1月至8月24日,七洞鄉轄七洞、坡六、社頭、古車、板梨、里望、橋勒7個小鄉。1958年8月25日至1961年,七洞公社轄七洞、里望、成凡、板梨、奇峰、社頭、坡六、古車、橋勒9個大隊。1984年,七洞鄉轄七洞、板力、成凡、坡六、春歸、橋勒、社頭8個村民委員會。1987年村民委員會改稱村公所。1996年村公所又改稱村民委員會。現七洞鄉轄8個村委會57個自然村

人口民族

1990年全鄉居民3463戶17889人。其中農業人口17627人,非農業人口262人。2006年全鄉總戶數5156戶21529人,其中農業人口21178人,非農業人口351人。有壯漢兩個民族,壯族占人口總數的90%,余為漢族。方言有桂北壯話、客家話、西南官話。

自然地理

地處山區,境內峰巒疊嶂,形態險峻,岩溶廣布,山美、洞幽、水碧,中部為長約18公里,寬2公里的川谷地帶,全鄉地勢自北向南傾斜。主要山脈有東北角橋勒村東面南北走向的倫桃山山脈,倫桃山為興賓區最高峰,海拔686.9米,在夜間登峰頂可看到柳州市燈光夜景。位於新屯村西面2.5公里東北—西南走向的帽合山山脈,主峰帽合山海拔524米。發源於忻城、柳江兩縣交界處的清水河(昔稱北三江)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鄉,全長約18公理,平均流量為每秒31.7立方米,落差為1.81:10000。清水河有較大的甘潮岩、兄嶺、龍桐、牛臘、下甫、中山、那胡7個岩洞分布,洞中有水溢出匯入清水河,溪流交錯,水資源豐富,受益面廣,是興賓區水資源較豐富的鄉鎮之一。境內下易電站裝機容量500千瓦。白愛水庫為境內唯一水庫,風景秀麗,總庫容為600萬立方米,七洞鄉僅屯桑村受益,多屬良塘鄉受益.
氣候屬亞熱帶氣候(橋勒村委會屬高寒山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1月份平均氣溫10.5°C,7月份平均氣溫28.4°C,年平均氣溫20.4°C,年降雨量為1434.5毫米,年平均無霜期為320天,年平均日照1750.4小時,寒露風平均出現在10月9日。氣候災害主要有春季低溫寒、—洪澇、寒露風、霜凍等種類。
境內土壤為沙質泥土,土地肥沃。土地資源,據1992年完成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全鄉土地總面積為207269.25畝。八大地類面積分別是:耕地45175.8畝,占土地總面積21.8%,其中水田12528.15畝,旱地32647.65畝;園地234.45畝,占土地總面積0.11%;林地11683.5畝,占土地總面積5.64%;牧草地1865.4畝,占地總面積0.9%;工礦用地3907.056畝,占土地總面積1.85%;交通用地163.9畝,占土地總面積0.61%;水域用地4988.85畝,占地總面積2.41%;未利用土地138150.9畝,占土地總面積66.65%。

礦產資源

有錳礦、方解石(白雲石)、螢石礦、大理石、水晶石、石材等。錳礦主要分布在七洞、社頭、春歸村委會丘陵地帶。古車摩天嶺的大理石藏量豐富。石材開採、加工是七洞鄉鎮企業的一大經濟支柱。石材主要是漢白玉和黑玉黑色大理石,漢白玉大理石主要分布在古春、歸村、高巷、那胡等村。據預測蘊藏量約2億多立方米。漢白玉原材料品質優良,易開採,具有質地硬且細密、強度高、拋光性能好、抗震性強、耐壓性好等物理機械性能和化學性能,具有防風化耐酸鹼、不退色不變形、古樸典雅等特點。全鄉裝有40多台鋸石機,30多個採石場,年開採量毛料約1萬多立方米,加工產品量10萬多平方米,產品除在興賓區內銷售外,還遠銷柳州、桂林、南寧、等地。產品多種多樣,可用於碑牌、工程建築裝飾、公園裝飾、公墓石、地板、鋪路、台階、碼頭、石柱等,同時亦可用作家具藝術品。

文物勝跡

1545-1577年,北三壯族酋長譚公柄率領農民起義,於里朝、古車兩處山弄建築練兵場,占地面積5400平方米,練兵場四周建有圍牆,雄偉壯觀,長約1000米,勝跡尚在。
1992年7月修建革命烈士紀念亭。位於社頭村寨山麓,雨亭疊聳,高9米多。

重要事件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10月5日,土匪血洗社頭村,148名村民慘遭無辜殺害.後官府派兵圍剿,消滅土匪240人.
1949年4月24日,社頭村韋業莽與橋鞏下料村黃炎降及萊園村陳德光等人,組織“人民解放西南六縱隊”(後改稱粵桂邊縱隊遷江獨立大隊)。當時凌晨4時舉行暴動,第一營攻克國民黨蓮洞鄉公所,繳獲特編隊步槍9枝,子彈一批。在中共地下組織領導下,這支隊伍經過20多次戰鬥,為廣西全境解放做出貢獻。
同年5月15日,國民黨柳州保全團和遷江縣長陳藩國率領縣隊共500人,配備輕重機槍22挺、炮2門,到蓮洞鄉“圍剿”人民解放西南六縱隊。游擊隊誘敵深入,於馬王街伏擊。經一個多小時激戰,國民黨兵死傷9人,敗退良塘。
同年6月下旬,粵桂田徑賽區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五團黨組織派到遷江地區擔負領導工作的中共黨員覃耀庭,在蓮洞鄉和濟村官田屯召開遷江縣地下工作會議,研究人民政權的建立、游擊隊伍整頓、游擊區的擴大等問題。這次會議統一遷江地區革命鬥爭的領導,明確了關鍵的方向和任務,把新老區工作向前推進了一步。
同年7月,在蓮洞鄉成立中共遷江總支委員會(下無支部),書記覃耀庭(兼組織委員),宣傳委員韋業莽,軍事委員黃炎隆。總支隸屬中共桂中南地工委領導。同年12月9日,撤銷中共遷江總支委員會,改建為中共遷江縣特支,時有黨員16人,書記覃耀庭,委員吳壽曉、韋業莽、黃炎隆,駐地由社頭村遷至縣城。
同年8月,遷江獨立大隊與柳來象田徑賽區人民解放武裝工作隊雙方在蓮洞鄉社社頭村商定,成立“解放遷江來賓武裝工作委員會”,肖雷為主任委員,覃耀庭為副主任委員。該組織在軍事上趕到協調作用。
同年10月間,國民黨對良蓮武裝起義的根據地板力村進行兩次大“圍剿”,游擊隊突圍並把300多名村民安全轉移。後國民黨武裝進村,將財物洗劫一空,放火毀民房80多間。
1968年,縣首次在鄉境進行飛機播種造林,爾後到1990年先後又在鄉境進行飛播8次。
1984年,柳江縣福塘鄉供銷社女職工覃玉俏自願停薪留職回到其丈夫家七洞鄉貢則村,組織7戶農民聯合承包荒山554畝進行造林。其中種下黑荊樹300多畝。1991年覃玉俏被全國婦聯、國家林業部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1996年12月,七洞鄉敬老院建成使用,入院五保老人7人,配備院長、服務員各1名。五保老人的生活費、醫藥費以及院長、服務員的工資來源,主要靠鄉統籌和走以院養院的路子,開展養豬、養魚、種果等生產創收雙重渠道給予解決。該院總建築面積290平方米,房屋10間,總投資9.6萬元。
同年,七洞鄉新集貿市場建成,總面積3500平方米,其中墟亭4個,均以鐵為架、石棉瓦蓋頂,面積800平方米。終於結束了七洞墟亭長期以來以木頭為框架、茅草蓋頂的歷史。
1998年5月,七洞鄉被柳州地區行署劃定為解放戰爭游擊根據地。

歷史名人

譚公柄,大浪村人,壯族酋長,於明嘉靖年間,組織北三(今七洞鄉社頭村委會轄區)一帶壯人,建立數千人起義隊伍,號稱“剗馬軍”,先後轉戰於來賓、武宣、平南、貴縣、藤縣、南寧、廣東的清遠、三水等州縣,敗官軍、殺暴吏、搗官庫、濟貧民、聲威大震。明萬曆五年(1577)在官府鎮壓下失敗,譚公柄下落不明。
陳德新(1922.4-1949.12),萊園村人,1947年6月與韋業莽在良塘中心校組織“正義團”辦《民意通訊》、《民意評論》刊物,揭露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宣傳革命思想,動員民眾投身反對民國政府徵兵、征糧、徵稅的鬥爭。1948年2月“正義團”改稱“聯絡站”,其是負責人之一。後受組織派遣到南寧蒐集情報,1949年4月在南寧被捕,同年12月,於民國遷江縣政府門前被殺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