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北斗汶塘村

封開汶塘村四周是山,水秀山青,汶水長流,是集傳統文化、“風水地理”,休閒渡假於一體的生態、環保旅遊景點。全村現有人口近四百人,靠種植水稻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星北斗汶塘村
  • 人口:近四百人
  • 種植:水稻為主
  • 得名:村前有一口“ 汶水”塘
得名由來,民情風俗,農時與節氣,靈興社壇,主要景點,士佳書室,侯文威花園,汶塘井,孑遺植物,建築風格,民間故事,築寮守花,士佳巧答對聯,特色文化,

得名由來

據傳,汶塘村因村前有一口“ 汶水”塘而得名。據查考,“汶”字古越語中的一個譯音字。如果譯成現代漢語,“ 汶”近似“噴”,也就是說,有一眼地下泉水涌噴出地面上來的意思。地理位置如日月星辰布局,士佳書室有一聯達慨榜訂寫道:“東星山,西屏山,南北青山,山山顧祖;前汶水,後峽水,左右綠水,水水朝宗”。
汶塘村村民侯姓。據《侯氏宗枝》記載,汶塘村侯姓是侯村侯姓的一個分枝,約在明代萬曆年間從侯村搬遷到這裡開枝散葉。

民情風俗

農時與節氣

村民們在元春前一天,有迎春習俗,設祭芒神。為使春耕易教未役牛駛役,於該日穿牛鼻。村內習慣過驚蟄節吃“驚蟄糍”,謂:“吃了驚蟄糍,頭腳都是泥”。在春耕大忙前的清明節做糯米糍,要“穩定肚子”,期望三荒四月不挨餓。農曆六月初六吃新米飯,當天,煮當造的新米,買豬肉、殺雞鴨,具秀燭,祭拜祖宗、社壇。解放前,村中有座正明寺,村民們有參加廟會的習俗,於每年的正月初十拜祭正明寺和“標炮”活動。各炮獲得者則負責廟會事宜,包括動員、組織民眾籌款、祈禱神靈保佑,諸事如意吉祥的願望

靈興社壇

村民們供奉社公社婆的地方叫“靈興社壇”。這個地方既沒有廟也沒有屋、只有幾棵大樹和石頭。
相傳,遠古時候有個土著族長,為人驕橫,處事專斷,而且喜歡聽奉承話,有一天,在族首領會上問眾僚們:“你們說,世間什麼東西最有味”?一時沒有人回答。有個幕僚叫石公,為人正直。他接口就說:“鹽油最有味”。族長聽他這么說,冒火三丈,罵道:“什麼?難道鹽油比我當族長更有味,小小石公膽敢篾視族長,推出去斬算了”。石公沒有子女,族長竟連石公的夫人也殺了。石公夫婦就這樣蒙冤屈死。
石公夫婦被殺後,群僚們怕族長繼續亂殺臣民,就去找軍師商量。大家想出一個妙計:這天做午飯的時候,軍師叫廚房在菜里不放油,也不放鹽。族長吃著菜、覺得沒有一點味道,就質問廚師。廚師回答說:“奴才該死!菜里忘記放油鹽了。”
族長聽了之後,聯想起石公說的話來,覺得石公的話很有道理,不應該殺他,非常後悔。族長沒有責罰廚房。還叫人招來石公的靈魂,對他說:“我一時糊塗,把你夫妻錯殺了,今日是社日,就封你夫妻做社神吧,但罪芝驗不知你們要砌多大的廟來供你們的神像”?石公正一肚子冤氣沒處出,就沖了族長一句:“砌天那么大”!族長心想,天那么大怎么砌法呢?想來想去,便決定把石公的像供奉在村子附近的楓樹底下,把剃狼頌這地方叫做社壇。
每逢社日,家家用糯米伴楓葉煮飯(俗稱烏米飯),不放油、鹽,到社壇供石公石婆(俗稱社公社婆)。至今,村民還保持著這個習俗。

主要景點

士佳書室

士佳書室尋嘗是汶塘村侯氏族人在清代乾隆年間為紀念始祖侯士佳而興建。整體建築坐西向東,由前、中、後三座組合而成的合院式建築布局。大門、前廳、後廳三座之間有天井間隔,天井兩側有廊廡,硬山頂配鑊耳式封火山牆。山門正脊有高約30公分的灰塑花卉裝飾,並刻有“文章華國”字樣。建築物總長35.20米,寬10.70米。門前刻有楹聯:北斗七星三四點;南居九重十八間。
這座集宗祠、書室於一體的古建築,具有團結宗族、讀書育人、維護人倫秩序的多重作用,成為全村倫理教化的禮制中心。

侯文威花園

侯文威花園與住宅連成一片,在“士佳書室”主座後面,有寬闊通道分隔,自成一座。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多次擴建。內有古居、樓閣、百花亭、習判贈金魚池、迴廊等古建築,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現僅留有大屋一間,小屋兩間,門樓一座,其餘已毀。
門樓完整地保留有花崗岩石柱、石墩和朱木色彩,樓面用青色、黃色琉璃圖案瓦蓋檐;門楣刻有線條流暢、形象生動的花鳥、走獸、魚蟲圖案;牆體兩邊各有一幅戶肯贈頌兩平方米長方形的灰塑,圖中佳果、神禽人物色彩鮮艷,是汶塘保留最完美的圖案。

汶塘井

汶塘井建造於清康熙十年,井口寬1.2米,井深3 米餘,清澈見底,井底沉有水松板,作用於防止井水噴射。井面用花崗岩石條、石板和青磚砌成,泛著青光幽深,井水是侯家淘米洗衣的源頭活水,幾百年來一直飲用。
相傳乾隆七年,井泉盡涸,無水播秧。四周村民便到汶塘開渠引水,造成爭鬥,立夏過後早造無收,饑民又來汶塘搶谷。一天夜裡,待哺的孩子由於飢餓而聲泣,當時井水溢出凝獄頁井口,居然成了香噴噴的白米飯。孩子們充飢後,就特別聰明和孝順,人們拜此井為“心泉”。

孑遺植物

村邊有棵奇怪植物,樹幹粗圍4.6米,就連兩個大漢子也合抱不過,它枝葉茂盛,鬱鬱蒼蒼。據專家介紹,這是一棵非常珍稀的樹種,叫孑遺植物。
俗話說,“人老就精,樹老就靈”,這棵珍稀樹被村民們世代有意識地保存下來,相傳這棵樹很靈驗。平時,附近四鄉八鄰都有人到來參拜,祈求納福消災。

建築風格

汶塘村的古民居為合院式建築,既講究“風水”,又有地域共性和地方特色。具體表現為:廳堂祭祀祖先,天井上祭祀土地, 廳堂內看不見四個房門,而與廳堂外的檐底下小道有一個過渡的空間, 形成一種由公共空間漸進到秘密的空間。其次是廳堂為一個“ 實”的空間,而庭園則是一個“ 虛”的空間,這種虛實布局,貫穿著古人陰陽結合的道學思想。
其民居的工藝特色,一是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結構與審美相結合、人與自然相結合。二是裝飾題材上,不僅廣泛使用傳統題材、更多突出地方特色,多與龍、魚等水裡的動物有關,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夔龍紋,正脊常見的博古式屋脊,是抽象化和形象化與幾何圖案化的紋飾。硬山頂的灰塑也是以吉祥的動植物及故事人物圖案中,多與水文化物性有關。如山牆的檐邊、正脊、垂脊端的側面常飾以構圖手法多變的水草及草龍的圖案。而山牆檐邊、脊側的水草及草龍圖案則以黑色作底,白色凸起吉紋的浮雕。

民間故事

築寮守花

相傳,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6年),南豐侯村少年侯士佳,又叫侯之瑜,喜歡掏鳥釣魚,一日,他沿著一條小溪上遊走,覺得奇怪,此處周圍沒有高山,何來潺潺流水呢?於是,他來到一塊平闊開朗的田野,喔,原來水是從水塘流出來的。水塘有五畝地寬,塘基長著一些柔軟的綠色長水草。他便向塘拋下魚釣,安穩地待魚上鉤。
出水口有兩塊光滑的大石,水在石上流,別有一番“田間尋鳥影,石上聽泉聲”的妙意。水塘的水日夜流,而水塘沒有一點乾涸的痕跡。侯士佳悟,這是“汶塘”,長流不息啊!一帶景色秀麗,不遠處如北斗座的小山丘像七星拱月一樣挹著“ 汶塘”。他半日釣不上一條魚。夕陽西下,他準備收釣回家,忽然,一道紅光在水上浮映上來,接著水中標出七朵鮮艷奪目的蓮花,數十條金光閃閃的錦鯉,在水裡游來游去。士佳驚呆了,他惶恐中跑回家裡告知父母,當其父母趕來觀看時,這種輝煌的景象消失了,水面恢復平靜,只有湍急的流水聲。
其父母認為是一種祥光,是吉祥之兆,便吩咐士佳,美景再現時可摘蓮回家。自此之後,士佳日夜在塘中垂釣,並決定在此“築寮守花”。從茅寮到小屋,從小屋變大房,留傳20多代,這裡成為封開有名的“ 汶塘古村”。

士佳巧答對聯

侯士佳是汶塘村人的始祖,他自幼勤奮好學、聰穎過人。相傳,他在私塾就學時,逢年過節,學生總要恭恭敬敬地給先生送禮(俗稱“送節”),但每次都是送三分銀子。由於先生家窮、總想多積攢點銀子養家餬口,於是在過中秋節前,給學生出了個上聯:竹筍出牆,一節須高一節;
意思是暗示學生多送點節禮,士佳馬上會意,對道:梅花遜雪,三分只是三分。
士佳是借“梅花遜雪三分白”的詩意,用得巧妙。先生不甘心,又用一上聯說明道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泥、泥乾水盡;
士佳低頭一想,寫出下聯,交給先生:朝廷刮州府,州府刮縣,縣刮民,民窮國危!
意思是說,先生,你有你的難處,我亦有我的難處,大家都窮,沒辦法。先生看著,不住點頭,加“節禮”的事也就罷了。
有一次,開建知縣坐轎出門,經過南豐酒井橋,在橋頭遇著侯士佳。士佳正急急忙忙去南豐街買書、不想與知縣的轎子正在橋頭相遇。衙役見士佳這個寒酸少年書生在前面,便大聲吆喝要士佳讓路。士佳抬頭一看,見衙役們狐假虎威的奴才相,心中十分不忿,不想給轎子讓路。知縣坐在轎上見此情景,便說:“你是讀書人,我出一上聯,你若對得出,我就給你讓路,”於是、脫口說出上聯:窮書生,穿冬衣,持秋扇,逍遙春夏;
士佳一聽這上聯,分明是貶我讀書之人,你官人又怎知我們讀書人的辛酸苦辣,便稍一思索,當即應道:貪知縣,生南堂,朝北闕,死要東西。
士佳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巧對知縣的四個季節。知縣既挨了罵,又無可奈何地給士佳讓路。
又有一次,開建縣太爺做五十大壽,他想趁機敲詐勒索。窮苦百姓只好忍氣吞聲準備壽禮。侯士佳知道這件事後,在空紅包內悄悄地裝入一副對聯:
大老爺做生,金也要、銀也要,銅錢也要,紅黑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該死,禾未熟,麥未熟,玉米未熟、青黃又不接,哪有東西?
祝壽那天,那縣官打開紅包一看,半響也沒有轉過氣來。

特色文化

士佳書室楹聯選
祖 殿
炮竹喧天酬祖德; 香菸滿座報宗功。
大 門
汶水龍騰魚躍; 塘基掛馥蘭芬。
大 門
屏入是門,恭恭敬敬;門由斯道,致致城城。
上 座
上谷永淵源,十三代世澤流芳,不外行仁積德;汶塘開基葉,一二房孫支衍慶,惟期耀祖光宗。
祖德樹汶塘,十三世為啟為承,弓冶常垂於來後;孫支綿上谷,一二房課耕課讀,箕裘克紹夫厥先。
中 座
東星山,西屏山,南北青山山山顧祖;前汶水,後峽水,左右綠水水水朝宗。
中 座
朔歷代之發祥,始住金陵繼都璣巷,瓜衍椒蕃千百世,永綿上谷;
迨明朝而濟美,名流西粵祀享東庠,蛟騰鳳起十三傳,克樹汶塘。
祠門砧柱
祖室對星山,佳氣千重遙映塘基呈彩麗;宗門環汶水,清流一派恆滋蘭桂溢芬芳。
上座屋脊
詩禮傳家;文章華國。
這座集宗祠、書室於一體的古建築,具有團結宗族、讀書育人、維護人倫秩序的多重作用,成為全村倫理教化的禮制中心。

侯文威花園

侯文威花園與住宅連成一片,在“士佳書室”主座後面,有寬闊通道分隔,自成一座。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多次擴建。內有古居、樓閣、百花亭、金魚池、迴廊等古建築,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現僅留有大屋一間,小屋兩間,門樓一座,其餘已毀。
門樓完整地保留有花崗岩石柱、石墩和朱木色彩,樓面用青色、黃色琉璃圖案瓦蓋檐;門楣刻有線條流暢、形象生動的花鳥、走獸、魚蟲圖案;牆體兩邊各有一幅兩平方米長方形的灰塑,圖中佳果、神禽人物色彩鮮艷,是汶塘保留最完美的圖案。

汶塘井

汶塘井建造於清康熙十年,井口寬1.2米,井深3 米餘,清澈見底,井底沉有水松板,作用於防止井水噴射。井面用花崗岩石條、石板和青磚砌成,泛著青光幽深,井水是侯家淘米洗衣的源頭活水,幾百年來一直飲用。
相傳乾隆七年,井泉盡涸,無水播秧。四周村民便到汶塘開渠引水,造成爭鬥,立夏過後早造無收,饑民又來汶塘搶谷。一天夜裡,待哺的孩子由於飢餓而聲泣,當時井水溢出井口,居然成了香噴噴的白米飯。孩子們充飢後,就特別聰明和孝順,人們拜此井為“心泉”。

孑遺植物

村邊有棵奇怪植物,樹幹粗圍4.6米,就連兩個大漢子也合抱不過,它枝葉茂盛,鬱鬱蒼蒼。據專家介紹,這是一棵非常珍稀的樹種,叫孑遺植物。
俗話說,“人老就精,樹老就靈”,這棵珍稀樹被村民們世代有意識地保存下來,相傳這棵樹很靈驗。平時,附近四鄉八鄰都有人到來參拜,祈求納福消災。

建築風格

汶塘村的古民居為合院式建築,既講究“風水”,又有地域共性和地方特色。具體表現為:廳堂祭祀祖先,天井上祭祀土地, 廳堂內看不見四個房門,而與廳堂外的檐底下小道有一個過渡的空間, 形成一種由公共空間漸進到秘密的空間。其次是廳堂為一個“ 實”的空間,而庭園則是一個“ 虛”的空間,這種虛實布局,貫穿著古人陰陽結合的道學思想。
其民居的工藝特色,一是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結構與審美相結合、人與自然相結合。二是裝飾題材上,不僅廣泛使用傳統題材、更多突出地方特色,多與龍、魚等水裡的動物有關,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夔龍紋,正脊常見的博古式屋脊,是抽象化和形象化與幾何圖案化的紋飾。硬山頂的灰塑也是以吉祥的動植物及故事人物圖案中,多與水文化物性有關。如山牆的檐邊、正脊、垂脊端的側面常飾以構圖手法多變的水草及草龍的圖案。而山牆檐邊、脊側的水草及草龍圖案則以黑色作底,白色凸起吉紋的浮雕。

民間故事

築寮守花

相傳,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6年),南豐侯村少年侯士佳,又叫侯之瑜,喜歡掏鳥釣魚,一日,他沿著一條小溪上遊走,覺得奇怪,此處周圍沒有高山,何來潺潺流水呢?於是,他來到一塊平闊開朗的田野,喔,原來水是從水塘流出來的。水塘有五畝地寬,塘基長著一些柔軟的綠色長水草。他便向塘拋下魚釣,安穩地待魚上鉤。
出水口有兩塊光滑的大石,水在石上流,別有一番“田間尋鳥影,石上聽泉聲”的妙意。水塘的水日夜流,而水塘沒有一點乾涸的痕跡。侯士佳悟,這是“汶塘”,長流不息啊!一帶景色秀麗,不遠處如北斗座的小山丘像七星拱月一樣挹著“ 汶塘”。他半日釣不上一條魚。夕陽西下,他準備收釣回家,忽然,一道紅光在水上浮映上來,接著水中標出七朵鮮艷奪目的蓮花,數十條金光閃閃的錦鯉,在水裡游來游去。士佳驚呆了,他惶恐中跑回家裡告知父母,當其父母趕來觀看時,這種輝煌的景象消失了,水面恢復平靜,只有湍急的流水聲。
其父母認為是一種祥光,是吉祥之兆,便吩咐士佳,美景再現時可摘蓮回家。自此之後,士佳日夜在塘中垂釣,並決定在此“築寮守花”。從茅寮到小屋,從小屋變大房,留傳20多代,這裡成為封開有名的“ 汶塘古村”。

士佳巧答對聯

侯士佳是汶塘村人的始祖,他自幼勤奮好學、聰穎過人。相傳,他在私塾就學時,逢年過節,學生總要恭恭敬敬地給先生送禮(俗稱“送節”),但每次都是送三分銀子。由於先生家窮、總想多積攢點銀子養家餬口,於是在過中秋節前,給學生出了個上聯:竹筍出牆,一節須高一節;
意思是暗示學生多送點節禮,士佳馬上會意,對道:梅花遜雪,三分只是三分。
士佳是借“梅花遜雪三分白”的詩意,用得巧妙。先生不甘心,又用一上聯說明道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泥、泥乾水盡;
士佳低頭一想,寫出下聯,交給先生:朝廷刮州府,州府刮縣,縣刮民,民窮國危!
意思是說,先生,你有你的難處,我亦有我的難處,大家都窮,沒辦法。先生看著,不住點頭,加“節禮”的事也就罷了。
有一次,開建知縣坐轎出門,經過南豐酒井橋,在橋頭遇著侯士佳。士佳正急急忙忙去南豐街買書、不想與知縣的轎子正在橋頭相遇。衙役見士佳這個寒酸少年書生在前面,便大聲吆喝要士佳讓路。士佳抬頭一看,見衙役們狐假虎威的奴才相,心中十分不忿,不想給轎子讓路。知縣坐在轎上見此情景,便說:“你是讀書人,我出一上聯,你若對得出,我就給你讓路,”於是、脫口說出上聯:窮書生,穿冬衣,持秋扇,逍遙春夏;
士佳一聽這上聯,分明是貶我讀書之人,你官人又怎知我們讀書人的辛酸苦辣,便稍一思索,當即應道:貪知縣,生南堂,朝北闕,死要東西。
士佳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巧對知縣的四個季節。知縣既挨了罵,又無可奈何地給士佳讓路。
又有一次,開建縣太爺做五十大壽,他想趁機敲詐勒索。窮苦百姓只好忍氣吞聲準備壽禮。侯士佳知道這件事後,在空紅包內悄悄地裝入一副對聯:
大老爺做生,金也要、銀也要,銅錢也要,紅黑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該死,禾未熟,麥未熟,玉米未熟、青黃又不接,哪有東西?
祝壽那天,那縣官打開紅包一看,半響也沒有轉過氣來。

特色文化

士佳書室楹聯選
祖 殿
炮竹喧天酬祖德; 香菸滿座報宗功。
大 門
汶水龍騰魚躍; 塘基掛馥蘭芬。
大 門
屏入是門,恭恭敬敬;門由斯道,致致城城。
上 座
上谷永淵源,十三代世澤流芳,不外行仁積德;汶塘開基葉,一二房孫支衍慶,惟期耀祖光宗。
祖德樹汶塘,十三世為啟為承,弓冶常垂於來後;孫支綿上谷,一二房課耕課讀,箕裘克紹夫厥先。
中 座
東星山,西屏山,南北青山山山顧祖;前汶水,後峽水,左右綠水水水朝宗。
中 座
朔歷代之發祥,始住金陵繼都璣巷,瓜衍椒蕃千百世,永綿上谷;
迨明朝而濟美,名流西粵祀享東庠,蛟騰鳳起十三傳,克樹汶塘。
祠門砧柱
祖室對星山,佳氣千重遙映塘基呈彩麗;宗門環汶水,清流一派恆滋蘭桂溢芬芳。
上座屋脊
詩禮傳家;文章華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