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物

古代七夕節期婦女、兒童所吃的和玩的物品。宋代時,有油炸的果食(後世稱為巧果)、雕有圖案的花瓜、水蜜木瓜、雙頭蓮花、泥孩兒“磨喝樂”(也寫作“摩喉羅”)、筆硯、針線、蠟制裊雁水禽、田舍人家模型“谷板”及“五生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夕節物
  • 概述:古代七夕節期婦女、
  • 史料記載:“磨喝樂”一般為泥娃娃
  • 巧果的做法:取3張餛飩皮對半切開,成為兩張
史料記載,七夕禮物之巧果,巧果的傳說,

史料記載

“磨喝樂”一般為泥娃娃,宮廷中也有用象牙、香木製造的,受到婦女的喜愛,大約與向神乞求生子有關。筆硯、針線,則為男女幼童乞巧之物。當時,街市上均有出售,以供居民度節。北宋時的東京開封)、南宋時的臨安杭州),由於經濟的繁榮,人民的文化生活發達,在七夕期間,均極一時之盛。明、清時之節物,大體承襲宋代。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婦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值數千者。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又以黃蠟鑄為裊雁、鴛鴦、龜魚之類,彩畫金鏤,謂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種栗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皆於街心彩幕帳設出絡貨賣。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兒童輩特地新妝,競夸鮮麗。”宋周密《武林舊事.乞巧》:“七夕節物,多尚果食、茜雞。及泥孩兒號摩喉羅,有極精巧,飾以金珠者,其直不貲。並以蠟印裊雁水禽之類,浮之水上......七夕前,修內司例進摩喉羅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鏤,或用龍涎佛手香製造,悉用鏤金珠翠。衣帽、金錢、釵鐲、佩環、真珠、頭須及手中所執戲具,皆七寶為之,各護以五色蔞金紗櫥。”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六“磨喝樂,南人目為巧兒。今行在中瓦子後市街眾安橋,賣磨喝樂最為旺盛,惟蘇州極巧,為天下第一。”據鄧之誠東京夢華錄注》引《阿彌陀經疏》一磨喝樂(摩喉羅)當作羅喉羅,為佛所生子,佛出家六歲,羅喉羅乃生。宋代民間七夕所制磨喝樂,乃受佛經故事的影響而創造的形象。

七夕禮物之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巧果的做法
一、
(1)取3張餛飩皮對半切開,成為兩疊,各疊再從中切一刀,兩端保留不必切斷,再將一端從割開洞中穿出,使其捲成麻花條狀;
(2)起油鍋,用中火將作好的巧果放入炸至金黃色,撈出瀝乾備用;
(3)另起一隻鍋,將糖.水與麥芽糖放入,以小火煮至濃稠狀,再將炸好的巧果放入拌炒均勻,起鍋後,稍涼再撒上芝麻即可;
二、
1.將麵粉倒在案板上,中間挖個窩,放入老豆腐、清水100克、白糖、花生油100克、黑芝麻拌勻成麵團,蓋上布靜餳。然後擀成如紙薄的皮子,再撒上些乾麵粉,切成長5厘米、寬1.6 厘米的長條,抖散後即成巧果生坯。
2.鍋內加花生油,燒至六成熱時,放人巧果生坯,炸至金黃色時,撈出瀝油即成。
此外,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喔!
1.麵團要揉勻餳透,揉至表面光滑不粘手為宜;
2.麵皮要擀得厚薄均勻,切條要粗細均勻;
3.油炸時火不宜太旺,以免焦煳。

巧果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悽美愛情,於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緻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誠心所感動,將此事匯報到了天庭。玉帝礙於天規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非常感謝小巧的心意,於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的美滿姻緣。
此後,小巧和意中人廝守一生,夫妻不離不棄,和和美美,受到眾人羨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學習,在每年的七夕製作性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稱為“巧果”,流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