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營子村

七台營子村

七台營子村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朱碌科鎮,毗鄰朝陽縣北溝門,依山畔水,七台營子村面積有5平方千米,人口1713人,分為八個村民組:南霍家店、北霍家店、七台營子、孟家灣、小西山5個自然村。主要有玉米、大豆、高粱、小米等產物,通過物流運往全國各地,是東北小雜糧基地的產原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七台營子村
  • 外文名稱:Seven Camp Village
  • 別名:七台營子、霍家店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遼西
  • 下轄地區:七台營子、霍家店、孟家灣
  • 政府駐地:七台營子村
  • 電話區號:0421-
  • 郵政區碼:122426
  • 地理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朱碌科鎮
  • 面積:5平方千米
  • 人口:1713
  • 方言:東北話-赤峰腔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王子山
  • 機場:無
  • 火車站:無
  • 車牌代碼:遼N
歷史,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社會,經濟,文化,交通,旅遊,

歷史

夏商周時期:戎族;
春秋時期:屬山戎,後併入東胡
戰國時期初期:為東胡地;
後燕國滅東胡,境內屬右北平郡
西漢時期:初為匈奴左賢王地;
漢武帝進出破左地,烏桓遷徙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境內屬烏桓地。
東漢時期: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挫烏桓之後,烏桓內遷,給鮮卑造成大發展的良機。境內屬鮮卑地。
三國時期: 鮮卑分成東西大部,境內屬東部鮮卑。
西晉時期:東部鮮卑逐漸分化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勢力,境內地屬鮮卑宇文氏。
東晉時期: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地主聯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權,史稱“十六國”,境內先後屬前燕、前秦、後
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時,境內屬營州建德、冀陽兩郡的平剛、柳城縣。
北周時,北齊營州剌史高保寧未隆北周,境內仍為高保寧管轄。西北與契丹接壤。
隋代:在舊置營州設營州總管府,開皇元年(581)惟留建德一郡、龍山一縣,後廢郡。十八年(598)龍山
縣改為柳城。大業初,廢總管府,置遼西郡。境內屬遼西郡柳城縣,西北境與契丹接壤。
唐代:境內南屬營州都督府,西屬奚地饒樂都督府,餘部屬契丹松漠都督府。奚與契丹錯居。
遼代: 統和二十五年(1007)於故奚王帳地(今寧城縣)建中京大定府。境內屬中京大定府金源縣(開泰二
年[1013]置)、富庶縣(開泰二年[1013]置),北部屬大寧府高州三韓縣(開泰中置)、恩州恩化縣
(開泰中置)。
金代:承遼制,境內屬北京路大定府富庶、金源縣、惠州惠和縣,大寧府三韓縣。
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為大寧路,二十二年(1285)改為武平路,二十九年(1292)復改
為大寧路。境內屬大寧路富庶縣、金源縣、惠和縣、大定縣。
明代:初沿用元舊制。洪武二十年(1387)廢元制,置大寧衛,境內屬大寧衛。永樂十二年(1414),在老
哈河中游建立老哈河衛。景泰以後境內屬兀良哈三衛的諾音衛。
清代:建縣前,境內西南部承屬承德府平泉州,東北部屬承德府建昌縣。光緒二十九年(1903),析平泉州
之東北境喀喇沁右旗舊牧地、建昌縣之北境敖漢左、右、南三旗舊牧協軒建平縣,隸屬朝陽府。轄建
東、建西、建中、敖漢、敖東、蒙古6個區。

地理環境

七台營子村位於建平縣東南處,是建平縣的東大門,直通朝陽縣,與朝陽縣北溝門鄉接壤,屬於丘陵地帶。
七台營子村地處燕山山系努魯爾山脈中段南側,地勢較平坦,土層深厚,是朱碌科鎮主要耕作區之一,屬半濕潤半乾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降雨量平均值為450毫米,平均氣溫7——8攝氏度,無霜期為120——140天,晝夜溫差較大,雨熱基本同季,水質清潔無污染。依託這一獨特得氣候、土壤和水質等自然條件,該地盛產以小米為主的各類雜糧。其中中耕地面積為3386畝,水澆地面積700畝,荒山面積和林區面積進8000畝。
村東河流為二道河子,河流全長15.35公里,途經朱碌科鎮西科村、夏營子村、楊杖子村、二道河子村、七台營子村五個村委會,和老虎山河交匯入大凌河。2000年以來二道河子河道遭受了嚴重的擠占和采沙破壞,部分企業和民眾環保意識不強,任意向河中傾倒垃圾、渣土、排放污物污水、放養家禽,致使河道受到了嚴重污染,生態環境全線告急。
鎮黨委、政府要求涉及到的村委會要通過對轄區河道內積沙、淤泥、雜草、垃圾的清理,疏浚河道;在沿河住戶密集、便於收集運輸和民眾認同的地方建立垃圾池;對土堤進行支砌,沿河栽植景觀樹;並對民眾廣泛宣傳教育,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
朱碌科鎮七台營子村二道河子護岸工程
河道護岸工程是保護江河堤岸免受水流、風浪侵襲和沖刷所採取的工程措施。按結構材料類型主要有塊石護岸、柳石護岸、石籠護岸、沉排護岸、增工護岸、混凝土塊護岸、土工織物護岸、透水樁護岸、草皮護岸等。
塊石護岸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簡易靈活、適應河床變形、能分期實施、逐步加固等優點;柳石護岸有柳石枕和柳石摟廂兩種型式,優點是有柔韌性,節約石料,防護效果好;沉排護岸一般用於工程護腳或護底,具有整體性強,韌性大,適應河床變形,抗沖等優點;增工護岸具有體質輕,取材容易,施工快等優點;混凝土護岸主要用於較穩定河道的堤、壩、岸上防護風浪;透水樁壩有一定的緩流落淤效果,適用於水淺流緩處;草皮護岸主要用於漫水時間短,流速和波浪較小,流向與河岸基本平行的堤(岸)坡上。
建平縣朱碌科鎮七台營子村二道河子護岸工程位於建平縣朱碌科鎮七台營子村,距離建平縣政府所在地葉柏壽43公里,其所在流域為老虎山河一級支流,境內河流總長35.1公里,流域面積346.3平方公里,兩岸分布五個村2870口人,本次設計段上遊河長29.8公里,流域面積115.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9.6‰。該項目的實施將保護右岸耕地以及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此次工程內容:在朱碌科鎮二道河子下游修建路壩相結合的防洪堤防一座,長650米,鋼筋混凝土護坡,每隔5米設一道伸縮縫,砂石路面寬3米,內填砂礫料。

    行政區劃

    七台營子村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朱碌科鎮,村中有8個村民組,分布在五個自然屯:南霍家店、北霍家店、七台營子、孟家灣、小西山;全村共有510戶,1713口人,人均耕地面積1.8畝,原人均收入2500元左右。

    社會

    從2009年以來,省委組織部以及各級組織部門對我村進行了經濟和政治上的大量幫扶,從基層組織建設上,村黨支部三級聯創、爭先創優、爭創五個好村黨支部活動等深入開展黨員教育,使黨員的政治覺悟和支部的戰鬥力、凝聚力大大加強。連年被縣委縣政府以及鎮黨委評為“十佳農村黨員活動場所”、“建平縣文明村”、“建平縣平安示範村”、“朱碌科鎮先進黨支部”等光榮稱號。
    建平縣水源地之一:建平縣實施了城市供水改擴建和城區供熱設施改造兩大工程。三水源建設工程在春節前已投入使用,水源位於朱碌科鎮七台營子村、楊杖子村和榆樹林子鎮小房身村,供水管路全長達50公里。打直徑為10米的大口井1眼,打管井7眼。該工程每日新增城區供水量達2萬噸,有效緩解了城區供水緊張問題。
    “整鄉推進”工程
    依託雜糧園區,實現雜糧產業“整鄉推進”。加強有機雜糧基地建設, 在該鎮七台營子村、二道河子村完成土地整理項目6000畝,在朱碌科村、劉杖子村、北老爺廟村治理水平梯田13000畝。提高雜糧精深加工水平,開發高附加值產品,雜糧副產品加工,擴大產業規模,增加經濟總量,吸納更多的人員就業。構建現代化行銷網路,充分利用信息中心平台,把現貨交易和網路交易結合起來,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雜糧產業中來。
    依託天龍牧業,實現畜牧業“整鄉推進”。大力推進蛋雞飼養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畜牧業多種經營,加大對下營子村、北老爺廟村養豬,劉杖子村、水塘溝村養牛,新房子村、西良村養羊的扶持,通過小區、大戶、散戶相結合的方式,以點帶面,發展壯大,形成多品種、立體式的飼養格局,讓更多的農戶有一到兩個飼養項目。
    依託資源優勢,實現民營經濟“整鄉推進”。充分利用本鎮資源優勢,繼續走資源整合生產之路,做好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
    依託政策支持,實現民生工程“整鄉推進”。藉助移民搬遷項目支持,搞好全鎮貧困戶的險房新建工程。消除全鎮無電視戶。進一步改善全鎮民眾就醫環境,對全鎮12個村級衛生所進行新建。健全村級公路網。重點建設“朱水線”公路3.9公里,“朱大線”公路8.4公里,二道河子村路2.3公里,實現村村通油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完善小城鎮服務功能。完成中學宿舍樓建設、計生服務站建設、工會會員之家和文化站等項目建設。
    依託村級場所建設,實現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整鄉推進”。為改善村級辦公場所條件,年內完成新房子、北老爺廟、七台營子、西科四個村的村部建設,並對所有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硬體設施進行完善,為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保障。

    經濟

    村中主要產業為農業。農業種植的植物主要為玉米,其他為雜糧;畜牧業以養豬、牛、羊、雞為主。
    村中有貧困人口750人,其中低保戶51戶,94人,五保戶2戶2人,孤寡老人72家116人,軍烈屬及退伍軍人72人。
    組織部門加大幫扶力度,從2009年開始改變了本村的貧困、貧窮落後的面貌,蓋起了460平米的辦公樓和90
    平米的附屬平房,改善了村裡的辦公條件;蓋上了60平米的衛生所,改變了村裡的衛生醫療條件;解決了400多米的水泥路面和127戶400口人的人畜飲用自來水;解決了8戶貧困戶建房,每戶建房面積都在50平米以上。
    2009年冬季,組織部門又協調各有關部門對村裡的土地進行整理,共平整土地2500餘畝,打抗旱井7眼,並配齊了電、泵、管路等相關設備,現正在施工尾期,準備使用,這樣大大改善了本村民眾的種植條件,為民眾的脫貧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9年初,組織部門協調瀋陽軍區對我村的養殖業進行了幫扶,09年瀋陽軍區撥付了60萬元幫助本村發展蛋雞養殖,當年發展養殖戶123戶,每戶1000隻蛋雞,由於技術指導、防疫等有關措施做的及時,加之蛋雞行情較好,每戶1000隻雞的純利潤就達3萬元。2010年村又發展100戶,全村蛋雞養殖戶已達230戶,按每戶1000隻雞3萬元計算,近兩年就養雞來說,全村人均收入增加1952元。截至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由原來的2500元達到了全鎮人民收入的5300元水平,改善了本村的生活環境,使大部分民眾由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在此基礎上,本村2011年在上級組織部門和瀋陽軍區的幫扶下,再發展100戶蛋雞養殖,使本村的蛋雞養殖再上一個新台階。

    文化

    國小:
    七台營子村國小有學前班加一至六年級,教職工15人,學生125人。
    七台營子村
    教學及辦公場所均為老土石房,1999年時希望工程捐贈,部分翻新為紅花磚瓦房。
    2014年7月11人,建平縣統一規劃中涉及到七台營子村國小危房改造,建築面積169.65平方米,一層,磚混結構,工程計畫60日。
    活動:
    正月:高蹺隊扭秧歌
    正月初到正月十五,建平縣朱碌科鎮在鎮廣場上舉行了“慶新春”秧歌匯演,朱碌科、劉杖子、夏營子、北老爺廟、楊杖子、七台營子、大廟、二道河子、水塘溝等近十個村的村民自發組織、排練了秧歌隊,伴著鑼鼓聲聲載歌載舞,歡度新春。  對於農村老百姓來說,這秧歌是易學易會、人人會扭。農閒時節,幾乎村村有秧歌,嗩吶吹起來,鼓點敲起來,秧歌就扭起來了,喜慶極了。秧歌已成為了一種節日間的文藝形式。到朱碌科鎮每個村都能參加和看到秧歌表演。劉杖子、朱碌科、北老爺廟三個村的秧歌舞,加入了現代舞步和時尚元素,在悠揚的旋律中翩翩起舞,像一個個歡樂的紅蝴蝶;七台營子、水塘溝村秧歌隊在人物上加入了西遊記、水滸、書生、紅娘等多個臉譜,向在場觀眾拜年。表演中,各隊選手陸續登台,個個精神飽滿、激情四射,手拿各種顏色的扇子、彩綢作為道具,身著鮮艷的服裝,踏著喜慶的鼓點翩翩起舞,並隨著鼓點節奏變換著各種隊形,曼妙的舞姿美不勝收,成為春節文化活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為節日增添了濃濃的年味。
    高蹺高蹺
    七台營子村
    正月十五:“跑黃河”
    農閒時節:放映電影、搭台唱戲、藝人雜耍

    交通


    七台營子村地處建平縣東南處,是建平縣的東大門,與朝陽縣北溝門鄉接壤。毗鄰101國道。

    旅遊

    王子山、小峰山等
    漢長城
    在朝陽建平縣境內的八家子、奎德素、張家營子、榆樹林子、朱碌科七台營子、喀喇沁等六個鄉鎮的平野丘陵間,有一條長達近70公里、時斷時續且若隱若現的“土棱兒”。這土棱走山過坡、蜿蜒起伏,登高遠眺,若一條騰躍的“黑龍”,恣意飄灑地環抱起身後的萬里河山。
    七台營子村
    這條漢長城,是從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甸子鄉跨過老哈河,進入建平縣境內的。基本是沿著河川或谷地山坡上的丘頂修建的。沿河谷修建,是以河川為“天然屏障”,“因河而為固”;沿山坡丘頂而建,是為登高望遠便於偵察敵情。建平漢代長城的“沿河段”長20多公里,而蜿蜒于山頂的牆體為40餘公里,倚山傍河,居高憑險,體現了長城旨在防禦的典型特徵。
    老虎山穿過建平境內的喀喇沁鎮、朱碌科鎮七台營子直到榆樹林子鎮的炮手營子村,長達20多公里,漢代石築長城就位於這高山之巔。此段長城北邊是岱王山、老虎洞山、葦子溝山等一氣相連的崇山峻岭,南邊是榆樹林子、朱碌科與喀左、朝陽交界的老座子山及其向東延伸至北溝門子的險峻山峰。大漢帝國正是以這些崇山峻岭為“天然屏障”,抵禦來自匈奴、東胡等異族的侵擾攻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