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樹哲

丁樹哲

男,1963 年 3 月生。華東師範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丁樹哲教授現為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中國生化及分子生物學會會員,中國運動醫學會委員,國際華人運動生理及體適能學者學會理事,主要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樹哲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3 年 3 月生
  • 職業:華東師範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
  • 性別:男
  • 研究方向:運動適應與線粒體信號調控
  • 學位:博士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在美國、英國各高校研究機構進行合作研究多年,曾以教授、博士生導師身份受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委派,留學於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院,同時還擔任倫敦大學院生理學系客座教授,並做博士後研究,與倫敦大學院醫學院生理學系線粒體研究組的同行們再次在前沿領域開展了原創性實驗研究,並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於2006年9月回國。
丁樹哲,男,1963年3月生,博士、留英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生化及分子生物學會會員,中國運動醫學會運動生理、生化分會常務委員,國際華人運動生理及體適能學者學會理事。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研究方向:運動適應與線粒體信號調控。

人物生平

1986—1989年,師從我國著名運動生物化學專家——許豪文教授,於1989年獲得人體生理學碩士學位。1988—1989年,在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生物物理系與程伯基教授從事合作研究,研究論文“運動性內源自由基對大鼠心肌線粒體膜的影響” 發表於《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英文版》(1991年第4期)。1993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從事合作研究,研究論文“阿黴素對大鼠心肌線粒體鈣運輸的影響” 發表於《科學通報》(1993年第16期),該研究成果在第五屆中國生物膜學術會議作大會主題報告。1995年,研究論文“力竭游泳對大鼠心肌線粒體鈣運輸的影響” 發表於《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995年第3期),該研究成果被美國《化學文摘》收錄。
1997—1998年,赴美國明尼蘇達St.Olaf College,從事線粒體生物發生學的研究。1999年,獲運動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05—2006年,受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委派,留學於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院,同時還擔任倫敦大學院生理學系客座教授,並做博士後研究。2006年9月回國,在留英一年期間撰寫的研究論文“The role of nitric oxide and AMPK on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of mimic exercise cultured cell”,於2006年11月在International biomedicine Conference of Mitochondrion(國際線粒體生物醫學會議,2006)作了主題報告。
丁樹哲教授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就瞄準運動與線粒體研究的大方向,1991年首次在世界範圍內運用電子自旋共振技術觀測到了線粒體在運動後產生內源性超氧自由基;1993年丁樹哲教授在《科學通報》上撰文,提出線粒體非特異性孔道的假設和線粒體攝取鈣和釋放鈣的調定點機制;在運動與線粒體膜、運動與線粒體DNA合成、運動與線粒體NO合成等熱點方向取得了豐碩成果,撰寫了二十餘篇科研論文,主要有《疲勞運動條件下大鼠心肌線粒體膜結構研究》、《長時間運動對線粒體鈣-ATP酶的影響》、《阿黴素對大鼠心肌線粒體鈣運輸的影響》、《氧化還原應激對橫紋肌線粒體DNA的作用》,其中《運動性內源自由基對大鼠心肌線粒體膜的影響》等數篇論文被美國《化學文摘》引述。研究領域:運動對機體健康作用的細胞分子機制研究; 提高身體機能的適應理論研究;運動促進健康的策略研究
丁樹哲1910年12月出生。浙江長興人。中科院院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3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獲工學士學位,1947—1948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生院進修,同時在西屋電氣公司實習。歷任上海華生電器廠工程師兼技術部主任,上海電機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設計分局副局長、設計總局副總工程師、電器科學研究院院長、電工總局總工程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工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跨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特級會員及其北京分會副主席,電氣工程師進修大學校長、機械電子工程師進修大學副校長兼電氣學院院長、名譽院長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在科技和教育事業中從事電機工程理論、設計和套用,包括工藝和生產、科研以及工程教育管理。曾主持設計上海電機廠閔行新廠。主持設計了當時國產最大的高速感應電動機大型有載分接變壓器。1960年領導建設一機部系統內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站。指導和研製成功自動化技術急需的高精密控制和傳動微特電機,磁放大器等。70年代擔任自主設計的6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和自動化組兩個設計組的組長,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發電機的技術設計。他曾主編、編譯和撰寫了《大型電機的發熱與冷卻》專著和《交流發電機與電動機》等書籍8種。發表電工技術和人才培訓等方面的論文十餘篇。曾獲中科院“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年榮譽獎狀”和“北京市科協榮譽獎”銅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