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塢村

丁塢村位於東平縣北部,大羊鄉政府駐地東3公里處,匯河西岸。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丁姓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此村。後因村北曾為停泊船隻的碼頭,故以姓氏和地理位置更名丁家塢。慣稱丁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塢村
  • 地點:大羊鄉丁塢村西北處
  • 類型:行政規劃
  • 意義: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地表,戰鬥發生地,

地理位置

丁塢遺址位於大羊鄉丁塢村西北處,是東平比較重要的一處古文化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面積約2.4萬平方米,屬山坡台形地。從斷面觀察,文化堆積厚約1~2.5米。土灰褐色,內包含有紅燒土塊。從文化層內的包含物看,上層為龍山文化層,下層為大汶口文化層。

地表

地表露出物主要有夾沙紅陶鬲足、夾沙灰陶瓮罐殘片和灰黑陶罐殘片等。從撿選的標本看,龍山文化層主要有鼎、盆、罐、豆、杯、石器、觚等器物。以夾砂和泥質灰陶為主,還有部分褐陶器。器表裝飾以素麵為主,有部分打磨光亮的器物,部分器物上有壓劃紋,附加堆紋、籃紋、竹節紋等,有的鬲足呈較長的鳥喙狀。1993年,縣文物所工作人員在此遺址區東南處發現一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該墓為土坑豎穴墓,葬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略向北偏東(未全面清理)。在頭部發現有蛋殼灰陶高柄觚1件,高18厘米,喇叭形口,壁薄如蛋殼,細長圓形柄飾以竹節紋,圓餅形座,座下有三支形足,座底上有刻劃紋。此觚是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色為灰黑色,屬於龍山文化早期。
下層是大汶口文化層,從包含物看,主要器物有各式鼎和罐、缽、盆、豆、壺、石器等。陶器以灰陶和夾沙褐陶器較多,還有部分紅陶器。器表飾籃紋,繩紋者較多,另有弦紋、堆紋、刻劃紋、乳釘等。多數運用快輪制陶技術。從當地民眾手中徵集到的部分石器看,有斧、鑿、鐮等,製作細緻,均通體磨光,並採用管鑽法穿孔。在當地民眾手中徵集到一件重要的文物月牙紋青玉斧,長約20厘米,寬約10厘米,厚約1.5厘米,刃部較尖銳,尾部呈弧形,一面飾有連續的月牙,尾部中有一圓形孔,孔徑約1厘米,是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重要遺物。

戰鬥發生地

丁塢村還是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丁塢戰鬥發生地。1947年12月,冀魯豫七分區指揮部隊在此痛擊來犯國民黨軍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