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風濕藥酒(丁公藤風濕藥酒)

丁公藤風濕藥酒(丁公藤風濕藥酒)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方劑名稱:丁公藤風濕藥酒 處方來源: 《中國藥典》一部。

方劑主治:風寒濕痹,手足麻木,腰腿痠痛,跌仆損傷。

方劑功效: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用藥禁忌:孕婦禁內服,可外擦患處,但忌擦腹部。

基本介紹

  • 劑型:酒劑
  • 藥品類型:中藥
簡介,藥物組成,製備方法,用法用量,藥物簡介,

簡介

方劑名稱:丁公藤風濕藥酒 處方來源: 《中國藥典》一部。
方劑主治:風寒濕痹,手足麻木,腰腿痠痛,跌仆損傷。
丁公藤風濕藥酒丁公藤風濕藥酒
方劑功效: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用藥禁忌:孕婦禁內服,可外擦患處,但忌擦腹部。

藥物組成

丁公藤1kg,桂枝30g,麻黃37.5g,羌活3g,當歸3g,川芎3g,白芷3g,補骨脂3g,乳香3g,豬牙皂3g,陳皮13g,蒼朮3g,厚朴3g,香附3g,木香3g,枳殼20g,白朮3g,山藥3g,黃精8g,菟絲子3g,小茴香3g,苦杏仁3g,澤瀉3g,五靈脂3g,蠶砂6.5g。

製備方法

以上二十五味,丁公藤蒸二小時後,與桂枝等二十四味,置容器內,加入白酒4.25升,密閉浸泡,浸泡期間加溫2至5次,每次使浸泡液達35℃,浸泡四十天,濾過即得。

用法用量

口服,1次10~15毫升,1日2至3次;外用,擦患處。若有腫痛黑瘀,
用生薑搗碎炒熱,加入藥酒適量,擦患處。
丁公藤丁公藤

藥物簡介

藥名:丁公藤
歸經:;肝經
功效: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考證:出自《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如服丁公藤中毒後產生出
汗不止、四肢麻痹症狀,可用甘草、蜜糖內服解毒和溫水洗身。同屬植物光滑丁公藤ErycibelaevigataWall.根及莖亦入藥,作用與本品相似。科屬分類:旋花科
桂枝桂枝
主治: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生態環境:1.生於山谷濕潤密林中或路旁灌叢中。 2.生於海拔250-1200m的山谷密林或疏林中,攀生於喬木上。
各家論述: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解表發汗,驅風濕,除痹痛,消腫止痛。治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洗淨,切成段,隔水蒸2-4h,取山曬乾。
資源分布:1.分布於廣東等地。 2.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
用藥禁忌:本品有毒,孕婦忌服。
桂枝
藥名:桂枝 別名:柳桂
中藥化學成分:桂枝含揮髮油0.69%,油中主要成分為桂皮醛(cinnamaldehyde)64.75%,還有苯甲酸苄酯(benzylbenzoate),乙酸肉桂酯(cinnamylacetate),β-蓽澄茄烯(β-cadinene),菖莆烯(calamenene),香豆精(coumarin)等。
功效:散寒解表;溫通經脈;通陽化氣
考證:出自《唐本草》。《本草別說》: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乾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也,尤宜人治上焦藥用也。
科屬分類:樟科
主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症瘕結塊;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
生態環境:生於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
採收和儲藏:肉桂定植2年後,采折嫩枝,去葉,曬乾。或取肉桂樹砍伐後多餘的萌櫱從齊地面處剪斷或取修枝、間伐的枝條,曬乾。
資源分布:分布福建台灣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