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橋村

一空橋村位於山東省濰坊市高里鎮中部鎮駐地東側,全村耕地面積278.66公頃,765戶,2207口人。宋末劉姓在此立村,取村名為大劉家莊。村前200米處有一座古石橋,名“一空橋”,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建。後石橋知明度越來越高,村名漸漸改為一空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一空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濰坊市高里鎮
  • 人口:2207
一空橋村簡介,一空橋村發展,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

一空橋村簡介

一空橋橫跨在大於河故道上。今橋寬4.7米,高5米,孔跨5米,利楔型帶卯榫石塊嵌砌而成,結構堅固。因橋為拱形,只有1孔,故名一空橋。橋面上留有清晰驢蹄印和車轍印,傳是八仙之一張果老騎驢和柴王爺推車從橋上經過所致。橋面北側,鑲有高浮雕龍頭,南側鑲有淺雕龍尾,象徵河流如巨龍直奔北海。一空橋現為濰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空橋村發展

豬鬃加工業為一空橋村傳統產業,有近300年的歷史。抗日戰爭爆發前達興盛時期,後由於日軍蹂躪,國民黨腐敗統治,制鬃洋行瀕臨倒閉。1948年,政府組織恢復傳統制鬃業。一空橋村鬃廠建立。1958年5月,由雙楊、高里、一空橋等13處制鬃社合併成立“濰縣制鬃廠”,開始了半機械化生產。1978年以來,傳統制鬃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村內個體制鬃廠蓬勃發展。妻子在家加工豬鬃,丈夫則游鄉收購豬毛。
行內人稱游鄉收購豬毛為“打散桿”,“打散桿”者常常涉足很遠。據傳有一村民“打散桿”深入四川大小涼山境內,因費用不濟,幾天不得出,後心生一計,到處打聽買豬毛者,順藤摸瓜,果然在小旅店裡找到了“寒亭老鄉”,遂結伴而歸,家人大喜。原來寒亭人“打散桿”,全國獨此一家。
一空橋山藥名聞遐邇。山藥自古有藥用價值,中醫稱山藥補而不滯,生則補脾肺腎之陰,炒之補脾胃之氣,為平和之補劑。 一空橋山藥始種於隋唐時期,已有千年的栽植歷史,是地方名優特產品。一空橋村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土壤條件,加上多年的人工選擇和傳統的栽植技術,使本地產山藥呈長圓柱形,細長毛少,肉質純白細嫩,無論炒食還是做湯,開鍋即爛,入口即化,是老少皆宜的美味佳肴。如今,“一空橋”山藥已遠銷到北京、上海、廣州、青島等大中城市。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13畝(其中:田726畝,地287畝),人均耕地0.99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9133.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畝,主要種植梨、桃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2畝,其中養殖面積40畝;草地100畝;荒山荒地560畝,其他面積1436.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電、路、電視、電話四通,無路燈。有27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79戶通電,有1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和8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4戶(分別占總數的81%和66%)。
該村到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機車2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0畝,有效灌溉率為35.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6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6戶;建有小水窖11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的農戶160戶。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7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2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農村經濟總收入10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5萬元,占總收入的22.5%;畜牧業收入120萬元,占總收入的11.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39頭,肉牛105頭,肉羊217頭);漁業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0.7%;林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1.2%;第二、三產業收入652萬元,占總收入的62.3%;工資性收入19萬元,占總收入的1.8%。農民人均純收入151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3人(占勞動力的15.9%),在省內務工112人,到省外務工1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植業、種植業,主要銷往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養殖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殖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79戶,鄉村人口1079人,其中男性548人,女性531人。其中農業人口1012人,勞動力70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656人,彝族378人,其他民族2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9人,占人口總數的15.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86人,參合率95%;享受低保6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684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94人,距離共和鎮中學6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5人,其中小學生87人,中學生38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1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3萬元,有固定資產22.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5人,少數民族黨員23人,其中男黨員38人、女黨員7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23人。

人文地理

該村委會民風淳樸,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當地的村民喜愛民間傳統藝術---手工刺繡、彈弦子、跳左腳舞歌舞等,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該村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進行村容村貌整治、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