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秋(成語)

一日三秋(成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日三秋,成語,作定語、賓語,一天不見面,就像過了三年。形容思念人的心情非常迫切。出自《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日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日三秋
  • 解釋:思念人的心情非常迫切
  • 用法:主謂式;作定語、賓語
  • 出處:《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成語解釋,成語用法,成語示例,詞語辨析,出 處,成語典故,成語擴展,英文解釋,簡明釋義,詳細釋義,例句,

成語解釋

一天不見面,就像過了三個季度

成語用法

1、第一次一個人出門在外,非常想家,真是一日三秋,恨不得插翅而歸。
2、離開家鄉只不過幾天我就想家了,真是度日如年,一日三秋啊。
3、和她整日廝守在一起沒什麼感覺,但分別後一日三秋的感覺就湧上心頭。
4、你畢業離校後,同學們都很想念你,真有一日三秋之感。

成語示例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只是比較的慢,使我們性急的人,有一日三秋之感罷了。”
◎《紅樓夢》第82回:“好容易熬了一天,這會子瞧見了你們,竟如死而復生的一樣。真真古人說‘一日三秋’,這話再不錯的。”

詞語辨析

【近義詞】 寸陰若歲
【反義詞】 一刻千金
同韻詞後顧之憂話里藏鬮鴻毳沉舟、廣種薄收、破釜缺斨、惟口起羞、衣食不周、經明行修、順水推舟、杞人之憂。

出 處

《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日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成語典故

唐代經學家孔穎達註疏說:“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設言三春、三夏,其義亦同,作者取其韻耳。”“葛”是藤科類植物,根可食入藥,莖有纖維,莖葉均作牧草。“蕭、艾”都是香味的蒿類植物。孔穎達認為,這是周桓王時,政事不和,朝臣多為讒人所諂,所以人們都十分懼怕讒言,一日不見君王,生怕又去聽信讒言。實際上這是一首愛情民歌,描寫小伙子對姑娘們的懷念。說那位去采野生植物的姑娘,一天不見,就好像過了三天!一天不見,又好像過了三秋九月!一天不見,又好像過了三月。《采葛》中的“三秋”是指三個秋季,即九個月。南朝·梁·何遜《為衡山侯與婦書》說:“路邇人遐,音塵寂絕,一日三秋,不足為喻。”唐·李白《江夏行》中有“只言期一載,誰為歷三秋!”

成語擴展

過一天就像過三個季度一樣。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縮寫版。形容對異性的熱切思戀。似乎專用於戀情。三秋,三個季度。也有人說是三個秋季的,欠妥。
典出《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有人認為“這是一首勞動者口頭創作的旨在表現和歌頌彼此偉大、純真之友誼的民歌”(《詩經鑑賞辭典》,任自斌主編,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把這首傳誦兩千多年的《詩經》名篇定性為“友誼的民歌”,怕是沒人贊同。構想,兩個男人或兩個女人,彼此間日思月想以致達到“一日三秋”的地步,那么,他把他的配偶放在什麼位置?很明顯,把這首詩定性為“友誼之歌”,違反了基本的人性。縱觀中國(不如也加上外國)歷史,同性之間可以刎頸、可以掛劍、可以高山流水,卻未曾見“一日三秋”的!
原詩中的主人公應該是男性,因為那時的男人負責打獵、耕作、打仗,女人負責紡織、採摘、炊灶。主人公的思戀對象,先是采葛、後是采蕭、再是采艾,分明是位勤快的勞動姑娘。
至於“三月”、“三秋”、“三歲”的逐層遞進,只是思戀之情逐層深化之需要。把“不見”的“一日”誇張為“三月”、“三秋”或“三歲”,都是一個意思:你不在我身邊,時光過得很慢很慢。

英文解釋

簡明釋義

Days creep by like years;A day seems as long as three years;A day absent from you is like three seasons.;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

詳細釋義

1.Days creep by like years; A day seems as long as three years; A day absent from you is like three seasons.; 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 miss somebody very much; One day apart seems like three years.; One day is like three autumns; One day

例句

包括一日三秋添加的路線、收藏和使用過的路線一日三秋。
Added, including routes, collection and use of the line.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