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斛珠·洛城春晚

一斛珠·洛城春晚

《一斛珠·洛城春晚》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約作於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閏三月。上片即景生情。寫嘉佑元年春蘇軾赴京(今河南開封市)應試,路宿洛陽城的景物與由此引發的情感。下片寫蘇軾思緒綿綿,神態痴呆,由情入景,情景交融。全詞由景到情再到景,情景交融,構成一種結構的迴環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一斛珠·洛城春晚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詞牌名:一斛珠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詞句鑑賞,名家評論,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洛城春晚。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
自惜風流雲雨散。關山有限情無限。待君重見尋芳伴。為說相思、目斷西樓燕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①一斛(hú)珠:詞牌名。又名醉落魄、醉東風、醉落拓。
②洛城:宋代的陪都,稱西都,今河南省洛陽市。亂掩:紛紛無序地覆蓋、遮掩。紅樓:華美的樓房。
③篆(zhuàn):古通“瑑(zhuàn)”,鐘口處或車轂(gǔ)上所刻畫的條形圖案花紋。
④歌宴:猶歌筵,有歌者唱歌勸酒的宴席。
⑤風流:風韻美好動人的男女私情。
⑥關山:關隘山嶺。限:阻隔。
⑦君:蘇軾妻王弗。尋芳:游賞美景。伴:同行伴侶。
⑧目斷: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西樓燕:指昔日居住西樓的王弗。

白話譯文

西都三月,客舍外,垂絲的楊枝雜亂無章地遮蓋了華美樓房的一半,那小池中輕風吹起的波紋都成了條條花樣圖案。曾記得,夫妻二人,燭光下共讀,梅花前歡會,多么浪漫!尤其那以歌勸酒,由餞而醉而別的熱情還在心田。
她是一位聰明而文靜的女子。我二人青梅竹馬,情深誼篤。而今面對著的是離別之後風流雲散的現實。縱然關隘山嶺阻隔我倆的身子,但愛情則是無法隔斷的。我們總有一天能度關山。等到你我重在“燭下花前”見面,踏青游賞美景再次結伴同行,不分別了。你要我說相思得如何?只有一句話,那就是望呀望呀,一直望到看不見我們昔日居住的西樓前,你那身輕如燕的倩影。

創作背景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蘇軾與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16歲的王弗結為伉儷。《一斛珠·洛城春晚》約作於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閏三月。蘇軾時年21歲。自蜀赴京道關中,經洛陽時蘇軾懷念妻子王弗所作。

作品鑑賞

詞句鑑賞

上片即景生情。寫嘉佑元年春蘇軾赴京(今河南開封市)應試,路宿洛陽城的景物與由此引發的情感。“洛城春晚”,點明寫詞的地點“洛城”、時間晚春,頗有“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爍梅花草棘間”(《梅花二首》)的暮春寒意。“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寫眼前景物。 “亂掩”二字繪形繪色,“如篆”二字恰切傳神。仿佛蘇軾心靈上蒙上了一層層不完美的陰影,似有“人散曲終紅樓靜,半牆殘月搖花影”(清代洪異《長生殿》)的孤獨味。“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觸景生情,即由眼前的“紅樓”引出了與遠在千里關山外的賢妻別離前之幽情。當年夫妻二人可謂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刻骨銘心。上片五句27字,即景生情,體現了蘇軾登高遠眺、遙思愛妻的心態。
下片寫蘇軾思緒綿綿,神態痴呆,由情入景,情景交融。“自惜”二字統帥下片,一氣貫通。“自惜風流雲雨散。”寫蘇軾特別珍惜昔日的風韻美好動人的幽情:“其始,未嘗自言其知書也。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後軾有所忘,君輒能記之。問其他書,則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靜也。”(蘇軾《亡妻王氏墓志銘》)她挑燈伴讀,“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輒能記之”並提醒;蘇軾“問其他書”,她“皆略知之”。“關山有限情無限。”寫蘇軾與王弗的貞情。“待君重見尋芳伴。”寫蘇軾的幻情。 “為說相思,目斷西樓燕。”寫蘇軾的相思深情所照應的景。天各一方,心愿難圓,情絲綿綿。下片五句30字,由情融景,將蘇軾與妻子那恩恩愛愛,一往情深,注入字裡行間,令人回味。
全詞由景到情再到景,情景交融,構成一種結構的迴環美。蘇軾與妻子的情愛可謂牽腸掛肚,催人淚下。在封建社會裡,這種愛情殊屬難能可貴。它反映了蘇軾的一種美好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古代所僅有的那一點夫婦之愛,並不是主觀的愛好,而是客觀的義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現代意義上的愛情關係,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會以外才有。”蘇軾的《一斛珠·洛城春晚》就提出了一個突破傳統觀念新的道德標準:他與妻子的愛是以“相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所以才“達到這樣強烈和持久的程度”。

名家評論

明·楊慎《詞品》卷一:元人周德清著《中原音韻》,以中原之音為正,偉矣。然予觀宋人填詞,亦已有開先者。蓋真見在人心目,有不約而同者。俗見之膠固,豈能眯豪傑之目哉。試舉數詞於右。東坡《一解珠》雲;“洛城春晚,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一”“篆”字沈(指沈約)韻在上韻,本屬鳩舌,坡特正之也。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蘇軾七集》、《蘇軾詞》、《蘇軾易傳》、《蘇軾樂府》等傳世。
一斛珠·洛城春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