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三惑

一心三惑

佛教用語又稱同體三惑。三惑又雲三障,台宗將煩惱分為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心三惑
  • 涵義: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佛學常見辭彙》,《天台教學辭典》,《佛光大辭典》,《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佛學常見辭彙》

三惑融熔於我們的一心之中。三惑是見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

《天台教學辭典》

一心三惑 ,又稱同體三惑。三惑又雲三障,台宗將煩惱分為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三種,因一心中具有此三惑,故必須修三觀才能斷三惑。即:
1。見思惑:指迷於三世之道理(見惑),迷於事象(思惑),兩者並稱為見思惑。因能招感三界生死之果報力用,故屬界內惑;又其通於聲聞、緣覺、菩薩所斷,故又稱通惑。此惑專依修空觀得可以斷除。
2。塵沙惑:比喻人之惑障,如塵沙之多,故稱塵沙惑。菩薩應知,一切眾生具有無量惑障,及對治眾生惑障之無量教法,菩薩雖以空觀破除見思惑,但尚執於空理,致使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無邊之差別相,故塵沙惑又稱著空惑。此惑僅為救度眾生之菩薩所有,故若此惑不斷,則不得自在!此惑又稱別惑。共通於界內、界外,可用假觀來對治。
3。無明惑:乃昧於“萬有即法界”之理所引起之煩惱,與塵沙同有招感界外,變易生死果報之力用,故屬界外惑障。上述別惑可由假觀對治,此惑則依中觀而斷除。
以上三惑次第由三觀分別斷除,系別教之說法。若以圓教,三惑為一體,即以一心三觀對治,無須分別破除。

《佛光大辭典》

又作同體三惑。三惑又作三障,天台宗將煩惱分為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三種,此三者之惑障粗細雖有不同,然本體實為一。因於一心之中,具有此三惑,故須修三觀以斷三惑。此三惑即:
(一)見思惑,指迷於三世之道理(見惑),與迷於之事象(思惑),兩者並稱見思惑。因能招感三界生死之果報,故屬界內惑;又以其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三者所斷之惑,故又稱通惑。此惑可用空觀來加以斷除。
(二)塵沙惑,比喻我人之惑障有若塵沙之多,故稱塵沙惑。菩薩應知十法界眾生具有無邊之惑障,及對治眾生惑障之無量的教法,然因菩薩以空觀破除見思惑,而易執著於空理,以致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無邊之差別相,故此類塵沙惑又稱著空惑。又因此惑僅為救度眾生之菩薩所特有,故又稱別惑。此惑共通於界內、界外,可用假觀來對治。
(三)無明惑,乃昧於‘萬有即法界’之理所引起之煩惱,故屬界外之惑障。上述之別惑可由假觀對治之,而此惑則可由中觀斷除。蓋將以上三惑次第由三觀分別斷除,系別教之說法。
若以天台圓教而言,三惑既為一體,僅須以一心三觀之法門對治即可,而無須次第分別破除。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見思塵沙無明三惑融鎔於一心之意。又曰同體三惑。止觀輔行六之三所謂‘見思尚乃即是法性,豈有塵沙在見思外,豈有無明在二觀後,三惑既即,三觀必融。’是也。蓋在別教,此三惑,其體各別,次第為隔歷三觀所破。而圓教則不然,唯就一惑之義用,有粗中細之別邊,且不過分三惑。即迷於絕對之一理之一惑,粗分名為見思。細分名為塵沙,極細分名為無明。一惑即三惑,故起一惑,從而障三諦。粗分之見思,障真諦。細分之塵沙,障假諦。極細分之無明,障中道。
然核其實,則為一心之三惑,故一見一思,其體無非法界,見思之外,別無塵沙無明之可見。且能破之三觀,既融即於一心,則所破之三惑,亦自同時必破也。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又稱同體三惑。天台宗認為見思、塵沙、無明三惑其體無別,惑之義用有粗、細、中之別,故分為三惑,謂三惑具融於一心中。如《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之三雲︰‘見思尚乃即是法性,豈有塵沙在見思外,豈有無明在二觀後,三惑既即三觀必融。’
三惑之中,見思惑,有令眾生招感界內分段生死果報之力,即小乘的見修二惑。塵沙惑,猶同所知障,為不通達一切事理之惑,其數甚多,故喻名塵沙。如不斷此惑,則度生攝化之妙用,當不得自在。無明惑,為覆蔽中道實相之惑,與塵沙惑同有招感界外變易生死果報之力。唯此三惑原為同體,僅約粗、中、細而權分為三種而已。
如配置於三諦來說,見思惑迷於空諦理,塵沙惑迷於假諦理,無明惑迷於中諦理。且因三諦圓融,故證一諦時,即三諦同證;得一智時,即三智同得;斷一惑時,即三惑同斷。此謂之‘三惑同斷’或‘三智一心中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