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地

《一塊地》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發表於1924年1月的《新潮》雜誌上。

《一塊地》儘管不是芥川小說的代表作,但卻是芥川關注現實世界的筆觸,為讀者展現了明治維新後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下的深受土地、家庭、貧困束縛的農婦們的悲苦和艱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一塊地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日】芥川龍之介
  • 發表時間:1924年1月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這篇小說視角比較獨特,描寫的是婆媳兩代寡婦之間相依為命的艱苦生活,以及因為追求各異所產生的種種矛盾與不和。當兒媳婦阿民病死之後,婆婆阿住才深深感到以前的種種怨恨都消失殆盡,有的只是阿民的悲慘和自己的悲慘。其實,小說中兒媳婦阿民的悲慘也正是婆婆阿住的悲慘,她們的命運是如此相似,對於婆婆來說,阿民就是另一個“我”,婆媳二人一定能從對方身上審視出自己的影子來。然而,我與“我”往往是走入歧途的,二者之間矛盾重重,直到兒媳婦阿民病死,婆婆阿住才幡然醒悟。

創作背景

1919年以後,自明治維新開始就將目光轉向西方的日本又感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衝擊,文壇上已萌生無產階級文學的萌芽。社會動盪,人民的力量不斷地表現出來。芥川也恰恰是受到了廣泛的社會風潮的影響,才有此創作。
《一塊地》是芥川龍之介創作中期的短篇小說作品,這一時期芥川的創作風格發生了變化,他雖然繼續寫歷史小說但是此時逐漸轉向現實世界。

人物介紹

阿住
婆婆阿住為了減輕自己的勞動負擔,不顧兒媳婦阿民的意願一再要求阿民招贅婿。面對遠鄉近鄰對兒媳婦的良好評價,阿住的嫉妒心發作,認為阿民掩蓋了自己的付出。更讓人不解的是,面對兒子仁太郎的死“阿住本人的確也並不怎么悲傷,當阿住在仁太郎的棺材前邊供上一灶香的時候,心裡倒有一種如釋重負般的輕鬆感覺。”對待兒媳婦阿民的死呢,也一樣是如此“阿民的死確實給她帶來了很大的幸福。她再也用不著幹活,也用不著擔心受什麼斥責了。家裡的儲蓄已經有三千圓。從此她和孫子可以每天隨便吃大米飯了,也可以隨意買一向喜歡吃的用稻草包包著的鹹蹲魚了。阿住在一生里還從來沒有這么輕鬆過。
阿民
每當阿民做出重大的選擇,希望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努力生活的時候,婆婆總是以沒有男勞力為由,要求阿民招婿,實際上是為了解決自己勞累的問題。阿民則是用大量的勞動和婆婆阿住抗衡,她用不斷繁重的勞動逼迫婆婆也得同樣做出這樣的付出。

作品鑑賞

這篇小說充滿了深刻的哲理性,較多地注入了現代的思想意識和人生思考。整篇小說都貫穿著婆媳二人的重重矛盾,既有婆媳之間的矛盾,也有其自身的自我矛盾。
首先,婆媳二人就要不要招贅婿的問題就產生了強烈的分歧。婆婆阿住想過了七七四十九天,就給阿民找個丈夫,讓她像兒子在世時一樣,擔起家裡的活來。她想找仁太郎的叔表兄弟與吉作贅婿。因為婆婆阿住想過較為輕鬆的生活,難以支撐面對生活中過度的活計和辛苦。媳婦阿民卻另有籌謀,她想給兒子廣次留下足夠的財產,同時出於深深紮根在內心的遺傳力量也認為自己有能力支撐家計,這些根本不需要男人。事實上,阿民做的很好,幹著同男人一樣的活計,還得到了遠鄉近鄰的一致讚許,甚至連兒子廣次的老師都認為阿民的母親很優秀。這個矛盾一直貫穿著整篇小說,每當兒媳婦做出決策希望做某件事情時,婆婆因為害怕勞累,屢次勸阿民招婿,但次次碰壁,始終未能改變阿民的決定。
其次,對要不要發展河對岸的桑田的問題,婆媳二人又產生了矛盾。阿住認為家裡沒有男勞力,無法承擔如此重的勞動,堅決不同意阿民養蠶。阿民不能改變婆婆的意見,放棄了養蠶的想法,但是在栽種桑田上非常堅持己見。阿民執意種植桑田,並且乾的非常好。
此外,婆婆阿住自身也存在著自我矛盾,本來已經做好讓阿民招贅婿的打算,看到頭七第二天早晨阿民在收拾出嫁時的東西時,又責備阿民。阿住帶著一種既想讓阿民招贅婿又不想讓阿民招贅婿的矛盾心理,面對阿民堅決拒絕的態度,阿住不堪繁重的勞動,又急切希望阿民能夠招贅婿。
回到小說的題名《一塊地》,正是反映了深受土地、家庭、貧困束縛的婦女們的悲苦,農村封建、閉塞、壓抑的生活正是她們悲慘遭遇的原因之一。“一塊地”是農村婦女生存的基礎,為了這塊地,她們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做出巨大的犧牲,經受悲慘的生活,“一塊地”同樣也是壓迫和束縛她們的根源,這塊地使她們屈服、忍從,因為必須得活著。社會現實的壓迫讓兩代寡婦在遭受同樣悲慘生活的時候變得窒息。
兒媳婦阿民的死讓婆婆阿住覺醒,認識到,真正悲慘的不僅僅是她自己還有阿民和兒子仁太郎。自己和阿民實際上擁有同樣的命運,是我與另一個“我”的關係,自己和兒媳婦的矛盾、鬥爭、博弈,甚至是怨恨,都是我與“我”的歧途。婆婆阿住過去抵抗的兒媳婦的,也正是在抵抗自己。
《一塊地》這篇小說所反映的“婆媳關係”問題,具有深刻性和複雜性。芥川龍之介以其獨特的筆觸為讀者呈現的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婆媳關係”問題,它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家庭倫理問題的範疇,而折射的是廣闊的社會現實、兩代寡婦的悲慘命運、人性的利己主義等等。

作者簡介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經營牛奶業。生後9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芥川家為舊式封建家族。龍之介在中國小時代喜讀江戶文學、《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鷗外的作品。191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學習期間與久米正雄、菊池寬等先後兩次復刊《新思潮》,使文學新潮流進入文壇。其間,芥川發表短篇小說《羅生門》(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確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學畢業後,曾在橫須賀海軍機關學校任教,旋辭職。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聞社任職,但並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聞視察員身份來中國旅行,先後遊覽上海、杭州、蘇州、南京、蕪湖、漢口、洞庭湖、長沙、鄭州、洛陽、龍門、北京等地,回國後發表《上海遊記》(1921)和《江南遊記》(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龍之介所寫短篇小說先後六次結集出版,分別以《羅生門》、《菸草與魔鬼》、《傀儡師》、《影燈籠》、《夜來花》和《春服》6個短篇為書名。
一塊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