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吸盡西江水

一口吸盡西江水

釋義:原是一氣呵成、貫通萬法的意思。後形容人操之過急,想一下子就達到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口吸盡西江水
  • 發音:yī kǒu xījìnxījiāngshuǐ
  • 出處:《景德傳燈錄▪居士龐蘊 》
  • 釋義一氣呵成、貫通萬法
成語注釋,典故說明,提問者:,是誰:,回答:,能不能:,是什麼:,怎么辦:,具體措施:,譬喻:,成語資料,近義詞:,示例,

成語注釋

發音: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居士龐蘊 》:“後之江西,參問馬祖云:‘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典故說明

龐蘊居士初見馬祖,平白無故的,開口便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誰”。馬祖向前踏一步,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這位居士後來名聲大噪,此時卻毫無來由,學的是十三歲的神會,撿別人的次語。提這個問題的動機是什麼呢?這種方式的提問,是和尚向弟子提問,不像他反過來問和尚,和尚所見,與你有什麼關係呢?這樣的提問,讓人覺得是自以為見性,師心自用,要求和尚自呈境界,要老師反過來向學生報告學習情況。

提問者:

這個情況和六祖說法達一模一樣:“汝心中必有一物”。禪不是佛學問答,這是居士心中的妄想,也是障道因緣。這樣的學習方法,最終就是誇誇其談,叫做“做個知解宗徒”。

是誰:

回答問題結束,並沒有回答“不與萬法為侶者是誰”。“此物無頭無尾,無有名字,說是一物即不中,”這是只有實踐才能夠真確了知的。不管怎么描述都難以描述清楚。所以禪宗常常說這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馬祖不在這裡糾纏這個問題,直接指到提問者的心裡去。

回答:

居士的心量很大,但是能力有限,眼高手低。開口就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誰”?這是執著於“知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就是要破他對“知見”的執著,另一方面是要指出,居士所需要的就是“行”。

能不能:

能不能“一口吸盡西江水” ?佛為凡夫說,不為佛說。如果不能“一口吸盡西江水”?和尚就是大妄語,就是示人以邪道。所以答案是肯定的,肯定可以做到的。首先要有如此信,然後才能有所解,有所行。
我們這個心本來是清淨的,無量劫以來所造的種種惡業,覆蓋在我們清淨的本心上面,業障很重。但是不管惡業有多少、有多重,我們的心也一樣是清淨的。種種惡業,種種煩惱與清淨本心並沒有永久結合在一起,而是可以分開的。見自心本來面目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是什麼:

什麼是西江水?
西方,是菩提之鄉。所以阿彌陀佛在西方權設淨土。我嚮往西方之路,有重重障礙,那是我心中的煩惱。這個“煩惱”,最主要的代表就是“貪、嗔、痴”三毒,還有慢、疑、不正見種種煩惱,以及跟隨這些煩惱生起的種種微細煩惱。煩惱成河,阻礙我求菩提之路,令我不能得度。法本無名,這條煩惱河,阻我往西之路,我們姑且稱之為西江,煩惱,就是西江水。
什麼是“一口吸盡西江水” ?
“一口吸盡西江水”,就是頓舍貪嗔痴,破無明殼,竭煩惱河。心中煩惱度盡,則眾生度盡,西方淨土自由往來,菩提涅槃隨意所趨。

怎么辦: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待我一口吞盡西江水,冷暖自知,卻不需和尚道。那時,和尚說什麼?和尚說:“汝亦如是,我亦如是”。馬祖當時向前踏一步,強調的是學佛在於行動。
那好,如何“一口吸盡西江水” ?
佛開示自證境界,目的在於眾生聞之而行,自證自悟。只要目標明確,方法正確,自能轉業習,證菩提。無上菩提是平等的,菩提路上種種法門沒有高,也沒有低。學無先後,達者為師,也不能輕視初學者。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可是由於心迷的緣故,我們無法自悟。只有出世間的智慧,才是大智慧,才能夠斷煩惱、度生死、得解脫、證菩提。若沒有智慧,無論修什麼樣的法門,都沒有辦法度。“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學習世間法、外道法,得世間的智慧,外道的定力,沒有這個功能,沒有辦法斷煩惱。這是龐居士存在的問題,也是眾生普遍面臨的問題。
出世間的智慧,與世間智慧有本質的差別,原因在於出世間的智慧是定力所持,是定慧一體,定為慧之體,慧為定之用。定是燈,慧是光,兩者有如燈與光的關係。所以能夠深入八識,轉毒為慈,轉煩惱為菩提,能夠頓斷頓舍世間貪愛,世間享樂。而世間的智慧,停留在意識的層面,隨著肉體的消滅而消滅。所以說,定慧是學佛的根本。
在煩惱河隔阻之下,我們處在生死煩惱的此岸,無法到達超越生死的彼岸。這條“生死河”,從根本來講,其實也是我們自心之所現。悟道見性之人,見一切凡夫,不是看到“凡夫相”,而是見到其本性都是“佛性”;見到一切“煩惱”,不是見到“煩惱相”,而是見到它的本體就是“菩提性”。
蓮花從淤泥里生,菩提從煩惱中長。如果能夠頓悟自心自性,自性自度,其實何曾有煩惱河?既無西江之名,也無西江之實。實在也沒有此岸,彼岸。一口吸盡西江水,如幻如化。
我們立心要高遠。發大願、起大心,不能存二乘、權教之想。外六塵,內六根,實在沒有少法可得;世間,出世間,實在沒有少法可得。不要貪著世間、出世間一切法,“於一切法不憶想分別”。
我們行動要務實。本性之中,具足無量的功德。果不離因故,需要我們勤修一切善法。一念善,也是累劫所修,不要妄自菲薄。菩提路上,勤修功德,分分己獲。長養信、進、念、定、慧,必然成就法身。離了精進,就是懈怠、放逸;離了戒,就必然失定,煩惱叢生而墜入三途。

具體措施:

在修行的方法上,必須堅持坐禪。坐禪是方法,不是目的。很多時候見到有大師破斥坐禪,就是破斥別人的坐禪目的論,坐禪享樂論。坐禪的目的在於憑藉正定得正慧,憑藉正慧而心開悟解得解脫。“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內見自性不動”。習禪,就是修習止和觀。運用種種法門,澄清自心。譬如運用數息觀、念佛觀、不淨觀,因緣觀,這種種觀法止息煩惱。以比較澄清的心去思惟佛法;在思維的過程中又提高境界,進一步止息煩惱。這樣反覆無窮。
我們往往是說,禪宗直指人心,以無門為門。可是《壇經》傳授一個方便法門,就是懺悔品傳授的法門:“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大師介紹五分法身香,在明了法身組成成分之後帶領大家對照作無相懺悔,懺悔清淨之後發自性四弘誓願,之後傳無相三皈依。

譬喻:

《百喻經》記錄一個故事,說有一個愚人,他渴極了,就找河水。到了河邊,愣愣的看著,卻不喝水。旁邊的人感到奇怪,就問他:“為什麼呢?”愚人說:“如果能把水飲盡,我就喝。可是河水喝不完,我乾脆就一口也不喝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能做多少是多少。如果說做不了全部,就乾脆不做,無端失去與法結緣的機會,累劫在六道中枉受生死,那就太可悲了。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原是一氣呵成、貫通萬法的意思。後比喻過於性急,想一下子就達到目的。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主謂式
產生年代:古代

近義詞:

示例

他的想法未免過於簡單,以為可以一口吸盡西江水,不用費勁兒就把事辦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