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秋日宮詞

【作品名稱】一半兒·秋日宮詞

【創作年代】

【作者姓名】張可久

【作品體裁】元曲

此曲悲秋,妝樓靜、翠溝冷、御舟閒、菏葉(芙蓉) 。 枯、柳葉敗、種種描寫、都是一派衰颯景象。“宮詞”之名,最早有唐人崔國輔的一首《魏宮詞》,但代表作家,是唐代王建和五代花蕊夫人,其《宮詞百首》,內容都是反映老百姓無法聞知的宮廷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半兒·秋日宮詞
  • 創作年代
  • 作者姓名張可久
  • 作品體裁元曲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註解譯文,曲牌格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一半兒·秋日宮詞

作品原文

一半兒·秋日宮詞
花邊嬌月靜妝樓,葉底滄波冷悴溝,池上好風閒御舟。可憐秋,一半兒芙蓉一半兒柳。

註解譯文

【註解】
可憐:可愛。
【譯文】
花叢旁邊,嬌嬌月下,靜靜的妝樓,柳葉底下冷冽水波在悴溝里流走。池塘上風兒輕輕,閒臥著御舟。好可憐的金秋,一半兒火紅芙蓉,一半兒翠綠楊柳。

曲牌格律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作品鑑賞

此曲悲秋,妝樓靜、翠溝冷、御舟閒、菏葉(芙蓉) 。 枯、柳葉敗、種種描寫、都是一派衰颯景象。
“宮詞”之名,最早有唐人崔國輔的一首《魏宮詞》,但代表作家,是唐代王建和五代花蕊夫人,其《宮詞百首》,內容都是反映老百姓無法聞知的宮廷生活。花蕊夫人生活在宮中,所寫的都是耳聞目見之再現;王建則得之於宦官王樞密的轉述,可算半個知情人。但後代文人儘管得不到入宮採訪的機會,卻也能憑著自己的知聞和生活經驗摹想出深宮的內幕,往往也有“本地風光”的韻味。張可久是連京城也未到過的,他的這支《秋日宮詞》,更屬於“無師自通”的例子。
起首的三句,並列鋪排了宮苑的三處景象。這裡不乏皇家的專有景觀,如“妝樓”、“翠溝”、“御舟”,美景圓備,有“花”、“葉”、“嬌月”、“滄波”,池上吹拂的也是“好風”。但三句的主調卻無一不是冷寂淒清,“靜”、“冷”、“閒”三字看似毫不著力,卻牢牢左右了全局。由此可見作者繪景的功力。
四、五兩句宕開一步,字面上是繼續寫景,實質上是議論和總結。“一半兒芙蓉一半兒柳”,令人立即聯想起白居易《長恨歌》的詩句:“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曲中的芙蓉與柳,同樣是對宮中女子的暗喻。有了這一句,前時的“靜妝樓”、“冷翠溝”、“閒御舟”都帶上了宮中人事的意味,“秋日宮詞”也成了秋日冷宮之詞。“可憐秋”,作者所真正嘆憐的,正是深宮對生命力量的摧殘與肅殺。
記得薩都剌作過一首《宮詞》:“深夜宮車出建章,紫衣小隊兩三行。石闌乾畔銀燈過,照見芙蓉葉上霜。”楊瑀《山居新話》以為不符合元宮的情景,“蓋北地無芙蓉”。元大都宮中“無芙蓉”叫人難以想像,但這一細節卻也說明曲作者作此《秋日宮詞》,是別有自己的藝術意圖的。

作者簡介

張可久(1275-1345),一作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慶元 (今浙江鄞縣)人。先以路吏轉首領官,後曾為桐廬典史,至正初遷為崑山幕僚。因仕途不得意,晚歲久居西湖,以山水聲色自娛。他與馬致遠、盧摯、貫雲石等詞曲唱和,尊馬致遠為先輩。一生專力寫散曲,尤致力於小令,是元代後期最負盛名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855首,套曲9 套,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數量之多首屈一指。所作多描寫自然景物,吟詠頹放生活,談禪送別,往來應酬,題材狹窄,缺乏現實生活感。只有少數作品在悲訴身世時嘆息“生民塗炭”,亦顯蒼白而無血肉。但如《紅繡鞋·天台山瀑布》、《醉太平·人皆嫌命窘》等,或揭露當時社會人心險惡,或諷刺崇拜金錢的醜惡風尚,尚具一定現實意義。《賣花聲·懷古》寫戰爭帶給人民的苦維,表現同情人民的思想,實屬難能可貴。創作上重形式格律,講求鍊字琢句,對仗工整,且使用詩詞句法,常愛擷取前人詩詞名句,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到散曲質樸淺俗的本色。惟寫自然風景細緻清麗,很富美感。《一枝花·湖上晚歸》是其代表作。所作散曲由於表現了閒適放逸的情趣和清麗典雅的風格,頗為明清以來的封建文人所推重。《太和正音譜》稱“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明李開先則稱“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社”。可見其影響之大。著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新樂府》4種,近人輯有《小山樂府》6卷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