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黑人姑娘之歌

《一位黑人姑娘之歌》是現代詩人蘭斯頓·休斯原創作品。此詩語言生動感人,表達了失去女兒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一位黑人姑娘之歌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蘭斯頓·休斯
  • 文學體裁詩歌
作品英文,中文譯文,作品注釋,詩歌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英文

In Dixie, in the South
(is destroying the heart heartbroken)
They killed my heart
Hang him at the crossroads of the tree.
In Dixie, in the South
(a swollen body hanging in the sky)
I looked up and asked the white Jesus Christ
What is prayer.
In Dixie, in the South
(is destroying the heart heartbroken)
Love is but the phantom strip oneself naked
On the distorted gnarled shake.

中文譯文

在迪克西,在南方
(好不叫人摧心斷腸),
他們殺害了我心上的人兒,
把他吊在十字路口的樹上。
在迪克西,在南方,
(一具青腫的屍體高掛在天上),
我抬頭仰問白人的耶穌基督,
禮拜禱告到底有什麼用場。
在迪克西,在南方,
(好不叫人摧心斷腸),
愛情不過是赤身露體的幻影,
在扭曲多瘤的禿樹上搖晃。

作品注釋

①指美國南部各州,源出1859年南北戰爭時期一首歌頌南方的流行歌曲。

詩歌鑑賞

此詩收入1927年出版的詩集《給猶太人漂亮衣服》,是一首十二行的音樂小調,流傳甚廣,也是蘭斯頓·休斯為種族平等而奔走呼號的代表作。詩中黑人民族音樂形式的引入體現了他革新詩風,創造獨具特色的黑人文學的嘗試。
這首小詩節奏乾淨明朗,Dixie/ me/ tree(迪克西/我/樹)固定韻腳的運用使詩歌節奏穩定,民歌風味突出。“在迪克西,在南方”作為起興的短句節奏短促有力,三次重複增強了節奏感和力量,也有迴環往復的韻律美,“迪克西”被反覆吟唱也起到了加強諷刺的效果。“迪克西”是美國南方各州的俗稱,尤指當初組成南方聯盟的幾個州。它又是一支南方流行的歌曲名。1861年南方聯盟的“總統”就職時,以這首歌為“國歌”。此後,在美國的南北戰爭中,南方以此歌激勵南軍士氣,成為作戰時的進行曲。本詩中“在迪克西,在南方”出自這首歌詞的末尾一句。可見,“迪克西”是種族不平等以及阻止和平進程的象徵,它見證了黑人受壓迫的苦難歷史,也見證了這首詩歌中那個黑人姑娘的情人受難的全過程。詩歌通過黑人姑娘的敘述視角,把她悲痛欲絕的控訴和黑人受壓迫的歷史聯繫起來,使讀者感受到強烈的情感衝擊。
第一節包含比較完整的故事要素:地點——“在迪克西,在南方”,人物事件——“他們殺害了我心上的人兒/把他吊在十字路口的樹上”,心理活動——“好不叫人摧心斷腸”。括弧內的插入語既保證了敘述的流暢完整,又具有戲劇效果,如同一個主人公面對觀眾的旁白。有人認為,“十字路口的樹”具有象從,十字架是基督受難之處,也是人類被拯救的希望所在。十字架脫身於樹,樹恰恰又是這個黑人姑娘情人的受難處,黑人姑娘與黑人同胞雖肝腸寸斷卻也看不到希望。更具嘲諷意味的是,南方是信仰正統基督教的中心地區。正如第二節中所說:“我抬頭仰問白人的耶穌基督/禮拜禱告到底有什麼用場。”這裡,詩人指出希望之樹變成絕望之樹的原因,拜禱告到底有什麼用場。”這裡,詩人指出希望之樹變成絕望之樹的原因,救世主只是白人的救世主,只有種族平等,才能成為上帝的真正子民並得到庇佑。渴望種族平等的呼喊在這裡發出了最強音。種族平等是黑人生活得以保障的最大前提,包括愛情,沒有人身自由何談愛情。女主人公的控訴與絕望在詩歌末尾達到高潮:“愛情不過是赤身露體的幻影/在扭曲多瘤的禿樹上搖晃。”
這首詩節奏輕快,然而主題沉重,這種反差同“白人的耶穌基督”“在迪克西”一樣都使詩歌具有強烈的反諷色彩。迴環往復的韻律節奏展現了黑人彈唱文學的特點。這是一曲絕望的哀歌,也是一首黑人爭取平等自由的史詩,雖然對種族平等、自由、和平不著一字,卻在簡潔的語句與嘲諷、控訴之中將其堅定的信念與不屈的意志傳達給每個黑人同胞,也深入每位讀者的心靈。

作者簡介

蘭斯頓·休斯,生於密蘇里州的喬普林市。從小父母離異,跟隨外祖母、母親和親友生活。他在美國中部受中等教育,在哥倫比亞大學唯讀了一年書。後來,他曾在林肯大學繼續學習,並取得碩士學位。他當過報童、輪船餐廳侍應生、看門人、茶房,18歲在墨西哥當英文教員,後來流浪在西歐,當過水手、巴黎夜總會的廚子等,生活經驗非常豐富。休斯從“哈萊姆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創作,受過“新黑人運動”的影響,早期創作帶有民族主義唯美主義傾向。20世紀30年代初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和舉世聞名的誣害黑人案件“斯考茨勃羅案”提高了他的覺悟。他曾到過蘇聯和中國,曾以記者身份參加西班牙內戰,通過接近工人運動,他的立場逐漸轉向革命一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創作一度減弱了鬥爭精神,但很快又轉向現實,寫出了歌頌工人運動、反對種族歧視的作品,如詩篇《新的歌》《讓美國重新成為美國》,長篇小說《辛普爾這樣主張》等。他的創作中出現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他的某些詩歌被認為是先鋒派的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