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本紀》纂修研究

《清史稿·本紀》纂修研究

鑒於當時修史面臨的時局動盪、經費不濟等客觀條件,不能苛責前人,但其中經驗教訓應引以為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史稿·本紀》纂修研究
  • 作者趙晨嶺
  • 出版社:花木蘭文化出版
  • 類別歷史史學史
摘要,作者簡介,目次,

摘要

1914年,北洋政府設立清史館纂修清史,於1928年刊行《清史稿》。通過對台北故宮博物院《清史館未刊紀志表傳稿本專輯——本紀》進行梳理,基本上可以釐清《清史稿·本紀》部分的纂修過程。《清史稿·本紀》纂修經歷了初稿編纂、校訂覆編及總閱覆勘三個階段。金兆蕃與鄧邦述一起編纂了前五朝本紀初稿,吳廷燮編纂中間五朝,瑞洵編纂最後兩朝。奭良校訂了太祖、聖祖、仁宗、文宗、宣統皇帝本紀。李哲明校訂了穆宗本紀。德宗本紀是奭良和李哲明一起校訂的。奭良還和柯劭忞一起校訂了太宗本紀,並單獨校注了世祖本紀。金兆蕃覆校了奭良覆編的世宗本紀,還和柯劭忞一起進行了太祖本紀的覆勘。柯劭忞負責十二朝本紀的總閱工作。
作為傳統紀傳體史書的《清史稿》,皇帝的言行事跡主要在其本紀中記載。通過分析稿本文字及修改情況,可知史家在本紀編纂過程中,通過增刪史事、改變用語等手法,根據自己的史觀塑造出史書中的皇帝形象。
《清史稿》之訛誤一直為人詬病,通過對《清史稿校注》所指出問題與本紀稿本的比較與統計,可知《清史稿·本紀》審改在改正硬傷方面是失敗的。鑒於當時修史面臨的時局動盪、經費不濟等客觀條件,不能苛責前人,但其中經驗教訓應引以為鑑。

作者簡介

趙晨嶺,1978年生於陝西。1996年保送至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文史哲實驗班,復保送清史研究所,師從楊念群教授。後考入該校歷史學院,師從徐兆仁教授攻讀史學理論及史學史,2012年獲得博士學位。2003年起在國家清史纂修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現為助理研究員、任《清史參考》副主編。參與《清代宣南人物事略初編》、《大清皇室的多寶槅》等書撰寫,發表論文及其他文章20餘篇,編著的歷史人物傳記《甘羅》、《司馬光》曾先後在內地、台灣和新加坡出版。

目次

緒論 1
0.1 選題探討 1
0.1.1研究對象界定 1
0.1.2 選題依據 1
0.2學術回顧 2
0.2.1 已獲得的文獻 2
0.2.1.1關於《清史稿》纂修整體研究 2
0.2.1.2關於《清史稿》各部分內容研究 4
0.2.1.3關於清史館人物研究 4
0.2.1.4關於《清史稿》本紀稿本 5
0.2.2研究趨勢與存在問題 5
0.3 研究方法 6
0.4 撰述旨趣 6
第1章 清史館的建立與本紀編纂隊伍的組織 9
1.1 清史館的建立 9
1.2本紀體例的討論 11
1.2.1 關於本紀的篇目設定 11
1.2.2 關於本紀的取材與寫法 12
1.3 本紀編纂隊伍的組織與分工 13
第2章 《清史稿·本紀》編纂述論 17
2.1 《太祖本紀》 17
2.1.1 《太祖本紀》稿本的基本情況 17
2.1.2 《太祖本紀》的修改過程 18
2.2 《太宗本紀》 22
2.2.1 《太宗本紀》稿本的基本情況 22
2.2.2 《太宗本紀》稿本的修改情況 23
2.3 《世祖本紀》 29
2.3.1 《世祖本紀》稿本的基本情況 29
2.3.2 《世祖本紀上、下》審改分析 29
2.3.3 《世祖本紀上、下校注》分析 33
2.4 《聖祖本紀》 36
2.4.1 《聖祖本紀》稿本的基本情況 36
2.4.2 奭良夾簽分析 37
2.4.3 金兆蕃夾簽分析 55
2.5 《世宗本紀》 56
2.5.1 《世宗本紀》稿本的基本情況 56
2.5.2 從原稿本到復輯本 57
2.6 《高宗本紀》 60
2.6.1 《高宗本紀》稿本的基本情況 60
2.6.2 從原稿本到修改本 61
2.7 《仁宗本紀》 66
2.7.1 《仁宗本紀》稿本的基本情況 66
2.7.2 從稿本到《清史稿·仁宗本紀》 66
2.8 《宣宗本紀》 67
2.8.1 《宣宗本紀》稿本的基本情況 67
2.8.2 原稿本內容 68
2.8.3 修改本內容 70
2.9 《文宗本紀》 71
2.9.1 《文宗本紀》稿本的基本情況 71
2.9.2 吳廷燮原稿本 72
2.9.3 奭良復輯本 75
2.10 《穆宗本紀》 77
2.10.1 《穆宗本紀》稿本的基本情況 77
2.10.2 吳廷燮原稿本 78
2.10.3 李哲明復輯本 79
2.11 《德宗本紀》 79
2.11.1 《德宗本紀》稿本的基本情況 79
2.11.2 432稿本 81
2.11.3 435稿本 82
2.11.4 503稿本 87
2.11.5 瑞洵編纂過程及相關人物史事表述 89
2.12 《宣統皇帝本紀》 92
2.12.1 《宣統皇帝本紀》稿本的基本情況 92
2.12.2 瑞洵原稿本 93
2.12.3 奭良復輯本 99
第3章 《清史稿·本紀》編纂中對皇帝形象的刻畫 102
3.1 努爾哈赤 102
3.1.1 金兆蕃涉及人物形象刻畫的修史思想 102
3.1.2 《太祖本紀》稿本對努爾哈赤形象的刻畫 103
3.2 皇太極 105
3.2.1 《太宗本紀》稿本與柯劭忞的審改原則 106
3.2.2 《太宗本紀》審改對皇太極形象的影響 107
3.3 福臨 112
3.3.1 《世祖本紀》稿本的開篇 112
3.3.2 《世祖本紀》稿本的論贊 113
3.3.3 《世祖本紀上、下校注》中的福臨形象刻畫 113
3.4 玄燁 115
3.4.1 《聖祖本紀》稿本的開篇 115
3.4.2 《聖祖本紀》稿本的論贊 116
3.4.3 其他有關玄燁形象刻畫的內容 119
3.5 胤禛 127
3.5.1 《世宗本紀》稿本的開篇 127
3.5.2 《世宗本紀》稿本的論贊 128
3.5.3 其他有關胤禛形象刻畫的內容 129
3.6 弘曆 130
3.6.1《高宗本紀》稿本的開篇 130
3.6.2《高宗本紀》稿本的論贊 130
3.6.3其他有關弘曆形象刻畫的內容 131
3.7 顒琰 132
3.7.1《仁宗本紀》稿本的開篇 132
3.7.2《仁宗本紀》的論贊 133
3.7.3其他有關顒琰形象刻畫的內容 133
3.8 旻寧 134
3.8.1《宣宗本紀》稿本的開篇 134
3.8.2《宣宗本紀》稿本的論贊 136
3.8.3其他有關旻寧形象刻畫的內容 136
3.9 奕詝 137
3.9.1《文宗本紀》稿本的開篇 137
3.9.2《文宗本紀》稿本的論贊 137
3.9.3其他有關奕詝形象刻畫的內容 138
3.10 載淳 139
3.10.1《穆宗本紀》稿本的開篇 139
3.10.2《穆宗本紀》稿本的論贊 140
3.10.3其他有關載淳形象刻畫的內容 140
3.11 載湉 141
3.11.1《德宗本紀》稿本的開篇 141
3.11.2《德宗本紀》稿本的論贊 141
3.11.3其他有關載湉形象刻畫的內容 142
3.12 《清史稿·本紀》論贊編纂通論 143
3.12.1《清史稿》論贊編纂的理論 143
3.12.2《清史稿·本紀》論贊編纂的實踐 143
第4章 結論:修史機制與《清史稿·本紀》失誤成因 145
附 錄 148
附表1:《清史稿校注》所指出《太祖本紀》問題一覽表 148
附表2:《清史稿校注》所指出《太宗本紀》問題一覽表 154
附表3:《清史稿校注》所指出《世祖本紀》問題一覽表 165
附表4:《清史稿校注》所指出《聖祖本紀》問題一覽表 183
附表5:《清史稿校注》所指出《世宗本紀》問題一覽表 241
附表6:《清史稿校注》所指出《高宗本紀》問題一覽表 254
附表7:《清史稿校注》所指出《仁宗本紀》問題一覽表 324
附表8:《清史稿校注》所指出《宣宗本紀》問題一覽表 338
附表9:《清史稿校注》所指出《文宗本紀》問題一覽表 373
附表10:《清史稿校注》所指出《穆宗本紀》問題一覽表 408
附表11:《清史稿校注》所指出《德宗本紀》問題一覽表 470
附表12:《清史稿校注》所指出《宣統皇帝本紀》問題一覽表 518
參考文獻 530
53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