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導讀講解三知綱達目修己身

《大學》導讀講解三知綱達目修己身

《《大學》導讀講解三知綱達目修己身》指的是通過具體歷史來講解《大學》主幹和精神要領,“三綱領”和“八條目”兩大主要部分。從而掌握《大學》真正的、正確的、深刻的內涵。

知綱達目修己身

從整篇《大學》不難看出,其中含有“三綱領”和“八條目”兩大主要部分,作為它的主幹和精神要領。
特別是“三綱領”,要認真把握其中的精神。所謂“三綱領”是指明明德、親(新)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綱領”和“八條目”,都是強調道德修養,強調修心煉己,是治理每一個人的人心,並拓展開來,達到德治社會的前提。修心煉己、實踐道德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一個人通過修心煉己,實踐道德所要求達到的目的,是為了將修心煉己、實踐道德所獲得的德能,用於奉獻社會,造福國家。為了達到以德治國,使天下太平安定,使民族復歸於德治社會、道治社會,最起碼要達到一種仁治社會的狀態,而並不只是關起門來完成自私自利的修證。
在宋朝以前,特別是漢、唐、宋時期,國家的管理者,包括文人,大多數都有一個半日靜坐、半日應廳堂的習慣,保持了一個修身的良好習慣。他們通過一些具體的方法,來達到清靜自己心身,調適體內的道德狀態,從而加強內在的、心身中的德性修養。通過靜坐的辦法來反思,實踐“吾日三省吾身”,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為家,為鄉,為國,都不離這個原則。
但是,這種良好的習慣,到了元明以後,就全部被拋棄了。自那以後,修身被曲解,使人心中的私慾滋長,長期難以獲得道德的規範。我們現在解讀《大學》,定要回到歷史上,去看前人是如何把修身實踐放在首位?在修心煉己的基礎上,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家庭、對待自己事業的?在這個歷史背景上,去理解古人是如何正確地解讀《大學》這部書的。從而掌握《大學》真正的、正確的、深刻的內涵。
《大學》之論,其意在說明,只有用德來治心,用德性調製自己的心靈,調治每個人心身之國中的五德能量,修養五德的品格,這是修身、齊家的基礎,是必須完成的課程;是在完成修身以後,進而達到完善自己家庭的必經階段。沒有這個前提,就不能將內在的道德修養成就,進一步布施給整個民族、整個國家,從而達到治國平天下這個根本方略,達不到這個目的。
《大學》的修身、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是基本的方略,基本的論點。它之所以提出來這些關鍵的論點,我們要歷史地去看待。當時的社會,正是從“仁德治世、刑治為輔”的時期,全面進入以“智治為主導、刑治為輔助”的歷史轉折時期。國家的安定和天下的太平,在根本環節上,取決於國家領導人和社會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在智治為主導的歷史時期,對社會每一個人——不單是指為政者,為民者也同樣,都要重視道德的修養。只有這樣,上下之間、為政與為民者,就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協調性。因為用後天智識為主去治理國家,很難避免諸多背離自然客觀規律的現象。只有主動以德治心,用德性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品格,獲取心理、意識層面的正確性,智性、智識才能得到正確的規範,這樣就能使國家達到和諧,不容易發生混亂。要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去看這個問題。為什麼《大學》之論到現在還有指導意義?這是因為整個歷史的格局,社會的框架,仍然處在這樣一種狀態,所以仍具有重要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