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擊-6反艦飛彈(“鷹擊”6空艦飛彈)

鷹擊-6反艦飛彈

“鷹擊”6空艦飛彈一般指本詞條

鷹擊-6反艦飛彈(代號:鷹擊六號,又稱:YJ-6,北約代號:CAS-1 “Kraken/北海巨妖”,出口型號:C-601,系列型號:YJ-61,衍生型號:YJ-63),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的一型亞音速近程空艦飛彈,也是中國第一代空射反艦飛彈。

鷹擊-6反艦飛彈是一種射程遠、命中率高、抗干擾性和突防能力強的優良性的系列反艦飛彈,具備西方國家反艦飛彈具有的高可靠性、機動、靈活、命中率高等優點,又具備蘇聯飛彈威力大、實用性強等優點,特別適用於打擊大中型艦船及編隊目標。

鷹擊-6反艦飛彈1977年開始正式研製,由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公司生產,1984年定型,1986年入役,曾出口過巴基斯坦,1990年代中期,鷹擊-8反艦飛彈和殲轟-7的組合批量服役後,該飛彈逐漸退役。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衍生型號,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海軍反艦的主要武器海是魚-2魚雷,儘管相對老式航空魚雷有很大的戰術優勢,但是隨著海軍艦艇武器裝備性能上的飛躍,在幾千米距離上的對艦攻擊成功率很低。海軍艦艇也開始大量採用火控雷達和與雷達聯動的射擊指揮儀控制艦炮的射擊,命中精度極大的提高,一些艦炮的有效對空射擊斜距已經超過了魚-2魚雷的投放距離,再加上艦空飛彈的出現,使得飛機突防面臨嚴重威脅。1956年蘇聯綽號“狗窩”空艦飛彈的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對空艦飛彈的關注,也影響了中國海軍的作戰觀念。60年代初期,中國在著手仿製544反艦飛彈(即“冥河”反艦飛彈)的同時,海空軍中提出需要一種空對地和空對艦飛彈,但是當時中國正處於極其困難的時期,有限的資金只能先保證仿製544反艦飛彈。
魚-2型空射反艦魚雷魚-2型空射反艦魚雷
20世紀60年代中期,恰是中國軍事航空平台與武器技術大發展的時期,許多嶄新的武器裝備概念紛紛出現,而此時蘇聯技術援助的突然終止,阻攔在了這些裝備與技術發展的進程。受限於基礎工業水平的薄弱和相關技術的缺乏,中國的軍工部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為空軍提供一款能夠滿足要求的空對面戰術飛彈,大量裝備部隊的轟-5轟-6轟炸機仍只能依靠自由落體炸彈和魚雷執行對面打擊,這種落後的攻擊方式無論是突防能力還是毀傷效能上,都早已經無法適應日益嚴峻的戰場現狀,嚴酷的現實呼喚著一款屬於中國的空對面飛彈的到來。
1965年,中國空軍正式向軍委申報,現行裝備部隊的轟-6轟炸機只能遂行高空轟炸,已無法安全的在地空飛彈的威脅下遂行對地打擊任務,因此請求安排研製空地或空艦飛彈,空軍在上交的檔案中還說明了技術指標要求,即射程不應小於150公里,而重量不應大於三噸。中國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隨即安排各個單位進行相關預研討論工作,由於當時還沒有陸上目標識別末導設備,地面背景複雜,研製這類設備不是短時間能作到的,因此空軍要求的這種飛彈的對地攻擊能力暫時無法實現,決定先研製空對艦飛彈。當時的中國,基礎研究儲備非常少,缺乏成熟的氣動模型,經過反覆的斟酌,選擇了在岸基發射的海鷹-2反艦飛彈的基礎上改型為空對艦飛彈。
海鷹-2反艦飛彈海鷹-2反艦飛彈
1966年,中國飛航飛彈研究院的總體設計部組建了空艦飛彈研究室,並向國防科委和國防工辦呈報了《改裝海鷹二號飛彈為空艦型號的總體方案》,全武器系統代號為371工程,意為三機部和七機部協同研製的第一項工程,飛彈型號為風雷一號。1966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371工程方案審定會,確定了總體設計和戰術技術指標。在此之前,中國從未系統的研製過空艦飛彈,僅進行過仿製改進,加之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資料匱乏,風雷一號初期的研製和實驗工作困難重重。海鷹-2飛彈當時已經進入打靶試驗階段,但是對其飛行中的彈道情況並沒有很深入的把握,而空射飛彈作戰彈道包括投放滑翔、平飛、仰俯,投放與地面發射過程不同,是否會受到干擾載機干擾等問題需要進行風洞試驗,此外空中發射遇到的低溫問題是否會影響發動機點火和工作也沒有把握。針對這些問題,採用彈道模型在風洞中投放,同時進行發動機低溫試車,於1967年春天四次低溫試車成功。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受中國國內文化大革命運動的影響,風雷一號的總體技術協調問題無法協調,不過研製人員依舊頑強地支撐著,直到1969年負責擔任風雷一號載機研製任務的172廠正式申請轟-6丁飛機停止研製後,風雷一號飛彈的研製工作才完全停頓。
海鷹-2反艦飛彈海鷹-2反艦飛彈

建造沿革

1977年4月,中國三、四、五機部、八機部總局和海軍所屬近60個單位遵照中央軍委的批示,在青島聯合召開系統方案審定會及配套定點協調會,明確了研製程式和研製配套生產分工,使空艦飛彈的工作真正進入實施階段。在這次會議上,決定將飛彈正式命名為鷹擊6號空艦飛彈,路史光擔任總設計師,同時在轟-6甲型基礎上改裝轟-6丁載機,初步方案是在機翼下掛載兩枚鷹擊-6飛彈。由於已經有仿製上游-1反艦飛彈以及研製海鷹-1和海鷹-2飛彈的經驗,鷹擊-6飛彈的研製進展順利,選用了新研製的單脈衝末導雷達,但由於雷達研製進展很慢,1977年到1979年才研製了9套DM1A單脈衝末導雷達進行試驗,1981年改進了抗干擾電路後命名為DM1C,經過幾次試驗後,雷達整機最終定型。
轟-6丁飛機轟-6丁飛機
1978年夏,鷹擊-6飛彈在中國陝西閻良進行了首次空中試驗,主要試驗轟-6丁飛機帶彈在1000至9000米空域飛行,測試空中應急燃料排放、機彈遙測傳輸干擾,測量機彈系統的作用距離和方向圖等。首次帶彈起飛後,飛行員報告飛機發生了強烈振動並請求緊急迫降。飛機帶彈降落非常危險,雖然是沒有戰鬥部的遙測彈,但一旦在降落中掉落對於飛機也是很致命的,好在降落非常順利。經過檢測後發現震動是機彈間的空氣紊流造成的,因為帶彈的飛機是專門用於實驗的轟-6,飛彈掛在機腹下而不是設計的機翼下,機腹掛彈艙口沒有做保形處理,敞開的艙口導致結構強度降低造成震動,在艙口用螺絲擰上保形蓋板就解決了問題。
1978年10月以後,鷹擊-6飛彈開始在戈壁灘進行模擬投放試驗,三枚鷹擊-6飛彈和儀器、人員陸續到達。11月6日轟-6進行了投放飛彈的試驗,不過這次投放在飛彈還沒有轉入平飛前墜地摔毀。查找了很多原因後25日再次投放,結果依然墜毀,最後發現設計的生產圖紙將彈上仰俯阻尼陀螺接反,而工藝圖紙又表成正確接法,廠家是按工藝圖紙驗收,從而沒有發現生產圖紙的問題。改動後,用最後一發試驗彈於12月5日再次試驗。當飛彈投下後,滑翔到預定地點點火成功,自動將高度降低到100米轉入平飛,投放試驗到此獲得成功。之後由於轟-6丁飛機的進度有所拖延,直到1981年才開始按試驗大綱進行試驗。
1981年11月,轟-6丁飛機在山海關海軍機場先做帶彈試驗。首次起飛給飛彈通電後,飛機就立即開始震動,降低速度後震動依舊。經過對遙測數據的判斷發現是飛彈的舵面在接電後不停動作,因為此時飛彈狀態沒有閉鎖,誤以為是在自主飛行,因此舵面在不斷地動作,而飛機卻不理睬其動作,兩個系統之間擰了起來導致機翼震動。在排除了震動問題後,又發生了斷開電源時,機身右邊的遙測彈突然離機落地墜毀情況,結果很快查出是火控系統故障,在斷電時誤當成發射解脫斷電,自行將飛彈丟了出去。排除了一系列問題後,在黃海的試驗取得了成功。
1982年,開始了轟-6丁全武器系統的飛行試驗,由於發射禁區不能確定和雷達性能問題,正式打靶到6月還沒有確定下來,只是進行了各種測試和帶彈飛行。6月19日一架轟-6丁飛機在渤海錦西附近上空用245雷達截獲了目標,並且立即自動形成了飛彈射擊諸元,飛機在2000米高度發射了第一發空艦飛彈。飛彈射出後,向下滑翔到800米左右高度自動點火,飛彈按照裝定諸元自動轉向射擊航向和將高度降低到100米改為平飛,在到達預定航程後,彈上末導雷達開機自動搜尋,不到2秒即捕捉到了海上的標靶,彈上自動駕駛儀隨即控制飛彈加速俯衝,直接命中了這個靶標。試射成功之後,鷹擊-6飛彈隨即宣告正式服役,並迅速批量裝備部隊。
鷹擊-62反艦飛彈鷹擊-62反艦飛彈
1984年,鷹擊-6飛彈完成定型試驗,出口型編號為C-601。鷹擊-6飛彈與其它各種先進的飛彈一樣,也在不斷地改進,一種是自身的改進系列型號,另一種是改型的衍生型號。鷹擊-6飛彈對動力裝置、推進劑、電氣系統和末制導雷達等作些改進與更換,研製出增程型射程為200千米的鷹擊-61飛彈,出口型編號為C-611。以鷹擊-6飛彈為基礎研製的衍生型號出鷹擊-63空地飛彈。中國的通用型鷹擊-62反艦飛彈雖然在研發過程中大量引入了新型遠程攻陸巡航飛彈的相關技術,改動量之大使其完全可當做一個新的系列,但其在設計之初的研製也使用了部分鷹擊-6飛彈的技術。

服役歷程

鷹擊-6的基礎之上,又對其動力裝置、電氣系統和末段制導雷達進行了改進,並換用新型高能燃料,射程增加,新型號被命名為“鷹擊”-61,北約代號“Kraken”,出口編號C-611。

技術特點

鷹擊-6反艦飛彈的衍生型號鷹擊-61可分為四大部分,即彈體、彈翼與尾翼,戰鬥部與引信組合,制導與控制系統,動力系統。其按正常式氣動布局,外形像小飛機,彈體頭部為橢圓旋轉體,中段為圓柱體,尾部為二次曲線旋轉體。在彈體腹下有一腹鰭,內裝電纜和導管等。在彈體上方裝有前、後吊環,通過吊環把飛彈掛在飛機上。二個中單翼彈翼位於彈體中部,是大後掠角三角形翼,為半硬殼式結構。三個尾翼安裝在彈體尾部,它們之間的夾角為120度,每一尾翼後緣都有一個操縱舵。
鷹擊-6反艦飛彈鷹擊-6反艦飛彈

衍生型號

20世紀90年代以後,連續的幾場局部戰爭中均使用了空地飛彈作為主戰裝備,而此時的中國空軍,雖然已經裝備了多種空射反艦飛彈,但採用主動雷達末制導的反艦飛彈,並不適合用於攻擊地面固定目標,因此,空軍又提出了研製中遠程空地飛彈的要求,大致要求,新飛彈射程要達到200公里以上,必須能夠用於攻擊地面固定高價值目標,並具備相當的抗干擾性能與精度,同時,又要求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完成。承擔新型飛彈設計任務的中國海鷹機電研究院的設計人員們面對如此之短的任務周期,第一時間內將視線轉向了已經裝備部隊的鷹擊-8和鷹擊-6反艦飛彈上,但鷹擊-8飛彈因為研製之初過分強調輕量化,導致其射程提升受飛彈體積局限很大,同時,鷹擊-8相對較為輕小的戰鬥部,在攻擊地面目標時威力也不足,而鷹擊-6飛彈則有體積大,內部空間充裕,方便改裝等優點,於是設計人員便決定在這款飛彈的基礎上,研製一款新型遠程空地飛彈,這就是鷹擊-63反艦飛彈(又稱K/AKD-63或空地-63)。
鷹擊-63反艦飛彈鷹擊-63反艦飛彈
鷹擊-63反艦飛彈的研製工作展開後,設計人員首先換掉了鷹擊-6飛彈上的不適合長距離飛行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並以一台WP-11型小型渦輪噴氣發動機作為替換,新飛彈的射程突破了200千米大關,並且對其彈載飛控系統進行了修改,使用了數字式飛控裝置,修改了控制率使其可以適應更加靈活的任務剖面,並且對飛彈的氣動外型做了針對陸地低空氣流特性的適當修改。鷹擊-63飛彈研製中,最大的技術難點就是沒有合適的制導系統,在當時能投入使用的制導系統中,能夠適應遠程對面飛彈的就只有冷卻紅外製導系統和單脈衝主動雷達制導系統,而當時中遠程空地飛彈經常使用的地圖匹配製導制導系統,則因為中國暫時還不具備區域衛星定位能力和高精度電子地圖繪製能力,而導致無法使用,而單脈衝主動雷達末制導系統只適合在海上用於搜尋目標,在攻擊陸上目標時,由於地面遠比海上複雜的低空雜波環境,使得單脈衝主動末制導雷達根本無法有效搜尋與鎖定目標,至於紅外製導,由於地面目標普遍溫度較低,紅外製導也變得不切實際。最終設計人員決定突破常規,在鷹擊-63飛彈上採用類似俄羅斯KH-59空地飛彈上所採用的電視制導,人工遙控的制導模式,但是KH-59的最大射程不過115公里,設計製造200千米射程的電視制導大型空地飛彈,在世界各國之中還沒有過成功的先例。將電視制導系統套用在中遠程空地飛彈上,最大的技術難點就是如何實現目標搜尋,諸元裝定和末制導段的操控問題,通常情況下電視制導飛彈採用的制導方式是目標影像匹配製導,但這種制導模式對前期偵查工作的要求很高,一旦前期戰術偵查出現差錯,就會導致整個打擊任務的失敗,經過一番討論,最終確定在新型中遠程空地飛彈上使用“人在迴路”的遙控式末制導模式,即在末制導階段,由載機武器操作員遙控操作飛彈進行最後的目標鎖定與攻擊。
鷹擊-63飛彈鷹擊-63飛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