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Ⅰ重型噴火坦克

“虎”Ⅰ重型噴火坦克

1944年12月,德國陸軍兵器部向希特勒上交了一份總結報告,詳細闡述了先前一些德軍噴火坦克存在的不足之處。諸如噴火距離近、裝甲薄弱,由此造成這些噴火坦克必須靠近目標到有效噴火距離內才能發起攻擊,從而往往遭受重大損失。在報告的末尾,陸軍兵器部提出了一項噴火坦克的終極方案,即開發出擁有厚重裝甲及較遠有效噴火距離的重型噴火坦克。即為“虎”Ⅰ重型噴火坦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虎”Ⅰ重型噴火坦克
  • 前型/級:虎式坦克
  • 研製時間:1944年-1945年
  • 定型時間:1945年
  • 國家:德國
  • 最大噴火距離:120到140米
  • 車內載彈量:92發
背景,歷程,

背景

1944年12月,第三帝國已接近山窮水盡,希特勒對於所有新奇武器均抱有重大期望,他不但批准了開發重型噴火坦克的方案,還主觀地要求其噴火距離必須超過200米、裝甲厚度達到250毫米。儘管這是根本無法實現的,陸軍兵器部還是硬著頭皮執行了,當時最佳的途徑就是利用已經技術成熟的“虎”I重型坦克改進出噴火坦克。

歷程

1945年1月,陸軍兵器部提出了兩套對“虎”I的改進方案。第一種是在車體內安裝2個400升容量的噴射燃料罐,並採用新近研製的遠距離噴火裝置,利用壓縮氮氣提供最大為25個大氣壓的噴射力,,總共可以進行16到20次左右的長時間噴射。噴火管設定在原先車體前部右側航向機槍的位置。但如此一來,車內空間有限、重量提升,將無法炮塔。第二種方案便是利用一輛拖車來容納噴射燃料,這樣就可以保留“虎”I原先的88毫米炮和其他輔助武器。考慮到機動性和安全性的需要,最終第一種方案被選用,新型噴火坦克被命名為“虎”I重型噴火坦克(Flammpanzer auf Tiger I)。
然而,“虎”I噴火坦克的研製工作面臨著重重困難。首先,來自德國陸軍高層軍官們紛紛反對。他們認為“虎”I安裝的88毫米KwK 36坦克炮的作戰距離達到2500米,。而“虎”I噴火坦克和最大噴火距離才140米,只能噴射16到20次。顯然,“虎”I噴火坦克的作戰效能太差,消耗“虎”I的底盤改進噴火坦克無疑是浪費。其次,加大噴射距離後,必須重新研製新材料的噴射燃料,加大稠度,這需要一定的時間。最後,盟軍對德軍生產“虎”I的工廠進行了密集的轟炸,難以生產出足夠的底盤改進噴火坦克。
1945年3月17日,陸軍兵器部終於將首輛改進後的底盤和新型噴火裝置裝上列車,準備運至卡塞爾的維格曼貨車工廠完成最後的組裝並接受測試。然而,由於沿途鐵路不斷遭到盟軍空襲,該次列車直到4月3日也未抵達卡塞爾。柏林方面只得命令列車改道至鮑恩斯威克,由那裡的MIAG公司完成組裝工作。但MIAG公司剛剛接手不久,4月15日,其生產車間遭遇盟軍轟炸,剛剛具有雛形的“虎”I噴火坦克樣車被炸得面目全非,這種被元首寄以厚望終極噴火坦克就此無緣與世人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