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因”號事件

“緬因”號事件

“緬因”號事件,是指在1898年古巴人民起義反抗西班牙期間,一支美國海軍船隻在哈瓦那海港沉沒的事件。此次事件成為了美西戰爭的導火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緬因號事件
  • 外文名:the Maine matter
  • 時間:1898年2月15日
緬因號,配置,船員編制,緬因號事件,事件背景,沉船原因,

緬因號

緬因號(USS Maine, ACR-1)於1895年服役,是美國海軍第一艘以緬因州命名的軍艦,被歸類為裝甲巡洋艦。她的建立是為了應對巴西建立的一支戰艦里亞切羅號(Riachuelo)和拉丁美洲逐漸增加的海軍實力。緬因號及其相似類型的船隻——德克薩斯號,兩者縫紉武器裝備的布局類似英國的鐵甲艦和義大利戰艦,因此能夠反映了歐洲19世紀晚期的海軍實力。但是由於經過長時間的測試和裝備武器,緬因號在其建立到正式投入使用,經歷9年。而這9年間,裝甲巡洋艦的主流設計已經從小型、重裝武器的戰艦,轉變成速度快而輕的戰艦。儘管如此,緬因號還是被視為當時美國戰艦設計的一個進步。
巴西戰艦里亞切羅號( Riachuelo)巴西戰艦里亞切羅號( Riachuelo)

配置

緬因號艦長98.9米,艦寬17.4米,最大吃水量為6.9米,排水量達6682噸。主炮落在船隻尾部的甲板上,不但容易受惡劣天氣影響,而且讓船隻無法穩定重心,在航海時的穩定性下降。此外有兩門主炮分別在船隻的兩側,梯隊排列,以便前後射擊。緬因號的引擎安裝在水密艙里,為兩個倒置的三膨脹式蒸汽泵,以前後艙壁隔開。引擎的總輸出功率為9,293馬力(6,930千瓦)。氣缸直徑分別為35.5英寸(900毫米)(高壓)、57英寸(1400毫米)(中壓)和88英寸(2200毫米)(低壓)。三個活塞的衝程都是36英寸(910毫米)。引擎採用後置高壓缸和前置低壓缸,使低壓缸能夠在船隻在低功率時下線,在船隻運行時能夠節省消耗的煤炭。8台單端的蘇格蘭船用鍋爐在184°C的溫度下,以每平方英寸135磅的壓力為引擎提供蒸汽。但在實質測試中,她的速度只能達到了30.47公里/小時,未能達到契約規定的31公里/小時。
緬因號擁有四門10英寸(254毫米)的Mark-II主炮,此外有六門6英寸(152毫米)Mark3型號的炮,船頭和船尾各兩艘,最後兩艘在船中部。

船員編制

艦員編制共有355名,期中包含26名文職、290名水手以及39名海軍。在緬因號事件中由261名人員死亡,其餘94名倖存者也有16名受傷。

緬因號事件

“緬因”號事件,是指在1898年古巴人民起義反抗西班牙期間,一支美國海軍船隻在哈瓦那海港沉沒的事件。其後,由於民眾力量和政府之間的互動,適逢美國準備在拉丁美洲擴張勢力,導致此次事件成為了美西戰爭的導火索。

事件背景

19世紀末,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為了爭取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自由,古巴人民掀起了反對西班牙殖民者的起義,全國處於一片混亂之中。
1895年,古巴獨立戰爭爆發後。1898年初,古巴革命越演越烈,於是美國以保護在古巴的美國公民為由,實質為了美國人所擁有的甘蔗種植園和糖廠,派“緬因”號軍艦,抵達哈瓦那港,向西班牙施加壓力。但是,緬因號在哈瓦那港駐守途中突然發生爆炸。爆炸起因仍有多種說法。但是當時的美國人,由於由威廉·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1863-1951)和約瑟夫·普利茲(Joseph Pulitzer,1847-1911)創立的《黃色新聞》,採用誘導性的題目,把緬因號沉沒的原因歸於西班牙身上,引起大眾的憤怒。儘管緬因號事件並非美西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但是其爆發的導火線。

沉船原因

導致緬因號沉船的原因到現在都沒有定論。1898年緬因號沉沒的時候,海軍委員會在麥金萊的命令下建立調查事件起因。根據當時的調查,海軍委員會得出結論是:緬因號是因為“一個大概位於左舷船底的煤倉遭到外來爆炸”。當時的海軍總工程師喬治·梅爾維爾(George W. Melville, 1841-1912)則認為是船內的彈藥庫發生爆炸。加上,考慮到19世紀末美國的軍艦設計中,煤倉和彈藥庫都是相鄰的。由此進一步論證,彈藥庫爆炸是因為隔壁的煤倉內的自燃而引起的。但是這個結論的真實性受到大眾的質疑。
其後,由於哈瓦那需要修建圍堰,直到1911年緬因號才從港口拖走,並且運到其他海域底下。當時美國調查團研究“緬因號”,發現更多細節,比如彈藥庫確實是被引爆的,但爆炸遠比預料的大,一個水雷可能難以造成如此大的破壞。
1976年,美國海軍軍官海曼·里科弗(Hyman George Rickover,1900-1986)發起了一次私人調查。里科弗和幾個美國科學家蒐集了詳細的資料,進行了認真的分析,里科弗還寫了一本170頁的書———《“緬因號”戰艦是如何毀滅的》。他們認為,爆炸的源頭應該在內部,具體來說應當是自燃的煤造成了整個爆炸。而煤艙中煤的自燃是一個頻發的問題,在美西戰爭中也有幾艘船因自燃而損毀。當時美國軍艦使用的煤含有瀝青,容易自燃,而且彈藥庫和燃料庫之間竟然只有一道不隔熱的鋼牆。
199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也開展過調查,他們通過構建電腦虛擬模型,認同里科弗等人的看法。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認可這些結論,他們認為“緬因號”的防自燃措施是完備的,而且“緬因號”的煤已經存放過兩個多月,更加不容易自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