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戚氏”軍刀

“登州戚氏”軍刀

中國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使用的一把軍刀。通長89厘米,柄長16厘米。刀上部刻“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說明這把軍刀是萬曆十年(1582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鑄造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登州戚氏”軍刀
  • 通長:89厘米
  • 柄長:16厘米
  • 用途:近距離砍和劈的單兵格鬥冷兵器
簡介,相關,

簡介

登州戚氏”軍刀中國古代用於近距離砍和劈的單兵格鬥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刀身狹長,刃薄脊厚。刀柄或長或短。其種類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環首刀等,是中國古代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早期為石刀,後來發展為青銅刀、鐵刀和鋼刀。

相關

戚繼光(嘉靖七年1528年—萬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遠人,現山東半島一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其祖為明朝開國將領戚祥,曾任朱元璋親兵,洪武十四年(1381)最終病逝,授世襲明威將軍。
戚繼光從小受其父戚景通嚴格教育,戚景通一發現其缺點,會嚴厲批評。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兵部主事計士元,推薦戚繼光“留心韜略,奮跡武闈。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職而操持不荀。”,更獲得張居正信任。戚繼光從浙江義烏募集礦工和農民,編練戚家軍。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受到時任兵部職方司郎中唐順之的啟發,從其所編“六編”中《武》獲得靈感,戚繼光創立“鴛鴦陣”,此陣法以十一戚繼光像人為一隊,居首一人為隊長,旁二人夾長盾,又次二從持狼筅,複次四從夾長矛、長槍,再次二人夾短兵。陣法可隨機應變,變縱隊為橫隊即稱兩儀陣,兩儀陣又可變為三才陣,三才陣攻防兼宜,適合于山林、道路、田埂等狹窄地形。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舉侵犯台州,戚家軍大破倭寇於浙江臨海,九戰九捷。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與福建總兵俞大猷、廣東總兵劉顯等創平海衛大捷。從此倭患終被蕩平。戚繼光曾為詩:“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居正死後,被楊四畏排斥,被調到廣東任鎮守,鬱郁以終,晚年家徒四壁、醫藥不備,且被妻子遺棄。萬曆十五年(1588年)十二月初八日,逝世於蓬萊故里。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