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1”號科考船

“實驗1”號科考船

“實驗1”號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船東單位),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共同建造。該船是一艘鋼質全焊接結構、變頻調速電力推進、雙機、雙槳綜合科學考察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驗1”號科考船
  • 全長:60.9米
  • 型寬:26米
  • 型深:10.5米
簡介,意義,背景,工程進展,

簡介

中國科學院“實驗1”號新型綜合科學考察船是我國第一艘2000噸級以上大型小水線面雙體船(SWATH),也是我國第一艘小水線面綜合科學考察船。
“實驗1”號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船東單位),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共同建造。該船是一艘鋼質全焊接結構、變頻調速電力推進、雙機、雙槳綜合科學考察船。採用小水線面雙體船型,具有雙層連續甲板,右潛體首部設定側推裝置。在左右潛體內側首尾各設一對首鰭和尾鰭。本船全長60.9米,型寬26米,型深10.5米,設計吃水6.5米;滿載排水量2555噸,總噸位3071噸,總載重量700噸;最大航速15節,經濟航速10節,續航力8000海里,自持力40天;在11級風時可安全航行,在6級海況可正常作業;額定載員72人,其中船員27人,科研人員45人;作業海域為無限航區(冰區除外)。

意義

“實驗1”號船具有交流變頻電力推進動力系統、全船減振降噪、全船自動化、動力定位等先進功能,能夠滿足在近海、遠洋進行水聲學、海洋物理、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大氣環境等多學科和交叉學科綜合科學考察的需要;可承擔大範圍、大尺度測量網路的布設、觀測、調控和監視等任務,進行海洋環境實時立體監測體系和綜合信息系統研究;並為水下機器人海上綜合試驗研究提供必要條件。
“實驗1”號船設計起點高,建造難度大,在船舶設計和建造等方面在國內具有標誌性意義和技術引領作用。該船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綜合科學考察船之一,達到了當前國際先進水平,是我國科考船建設和海洋科考研究的一個重大里程碑,將為我國在近海、遠洋進行水聲學、海洋學等多學科和交叉學科綜合科學考察提供重要的支撐平台。

背景

我國的海洋科學考察船主要分布在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院、教育部等部門,其中極地考察船2艘,“遠洋級”科學考察船10多艘,其餘均為中近海的小型調查船,絕大多數船是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建造或改建的。中科院現有4艘科學考察船,“船齡”均已超過20年,步入老化期,如不建造新的科考船,科學院將面臨無船可用的尷尬境地。

工程進展

2002年1月,中科院黨組批准立項由院所兩級自籌資金建造新型海洋科學考察船,確定由聲學所、南海所、瀋陽自動化所共同建造國內目前最先進的小水線面雙體綜合海洋考察船“實驗1號”。
2003年10月,完成了考察船的立項審查。
2004年3月30日,中科院“新型綜合科學考察船”項目經理部與702所在上海正式簽訂技術設計契約,標誌著新型科學考察船設計方案招標工作圓滿結束。隨著知識創新工程的不斷深入,聲學所非常需要一艘綜合性的科學考察船,“新型科考船”的設計建造既是對中科院科學考察事業的促進,也是對中國造船行業的促進,標誌著中科院科學考察研究工作實現了一個新的跨越。
2006年7月14日,渤海船舶重工公司與聲學所簽署了新型綜合考察船的建造契約。該契約由中科院聲學所所長兼科學考察船項目經理部經理田靜與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賀榮光共同簽署。該船由中科院聲學所、南海所和瀋陽自動化所聯合委託渤海船舶重工公司建造。綜合考察船總長60.90米、型寬26.00米、型深10.50米,能在近海、遠洋進行水聲、海洋物理、地質、生物、海洋和大氣環境等多學科、交叉學科進行綜合科學考察。同時,該船也可以承擔大範圍、大尺度測量網路的布設、觀測、調控和監視等任務,該船計畫在2008年交付使用。
2006年7月29日,聲學所、中國船舶重工國際貿易有限責任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在京 舉行了中國科學院新型綜合科學考察船建造契約簽約儀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總經理李長印出席簽字儀式。經過近四年的調研、設計,這一排水量為2500噸級的新型綜合科學考察船項目終於正式簽約,我國第一艘大型小水線面雙體船的建造將由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承擔。
2006年12月28日,“新型綜合科學考察船”項目經理部召開第十三次會議,對2006年度“科考船”工作做了總結,重點討論了下步工作,明確了具體計畫,並吸收了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為“科考船”建設成員單位。
2007年1月18日, 由中科院聲學所、南海海洋所和瀋陽自動化所共同主辦的套用海洋學戰略研討會在廣州舉行,會議期間,三家研究所正式簽署了共建“中尺度海洋觀測聯合實驗室”的合作協定。三方將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及中科院資源與海洋基地創新三期的重要任務,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和特色,以共建新型科學考察船為契機,共建“中尺度海洋觀測聯合實驗室”,提升海洋學與水聲學觀測研究等領域的科研水平,為維護海洋權益,保障海洋安全,發展海洋經濟做出更大貢獻。根據協定,共建三方將統籌各方資源和人才優勢,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實時研究中尺度海洋學與水聲學觀測面臨的共性、難點和熱點問題及戰略性問題,探索有效的解決渠道和措施,深化在中尺度海洋環境綜合觀測系統、海洋探測技術等方面的合作;三方將以共建新型科學考察船為契機,發揮學科交叉的優勢,共同推動南海重點海域、重點斷面進行全方位的多學科同步實時觀測,建立長時間序列觀測體系,共享可供獲取海上科學數據、海洋與水聲等裝備試驗的科學考察船、浮標系統、岸基站、水下潛器等海上觀測平台。
2007年9月27-29日,聲學所舉行了“實驗1”號科考船詳細設計技術交底會。來自聲學所、南海海洋所、瀋陽自動化所、中船重工第702所、渤海船舶重工公司、第711所和上海佳船工程設備監理公司的45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聽取了關於設計、建造和設備總成方面的工作情況匯報,各方技術人員分專業進行了對口技術協調。經過兩天多的技術協調工作,基本澄清了詳細設計圖紙中的大多數技術問題,對於少數未能在本次會議落實具體解決方案的問題,明確在近期進一步協調解決。會議形成了分專業協調結果備忘。根據船東、船廠前期對詳細設計圖紙審核情況和本次會議集中協調結果,船東認為詳細設計圖紙已基本齊套完整,詳細設計階段工作已完成,通過驗收,今後將轉入由船廠負責的生產設計階段。
2007年12月22日,在葫蘆島市渤海船舶重工公司舉行了開工儀式。科考船建造方渤海船舶重工公司副總經理鄒楚光宣布開工令,聲學所所長、項目經理部總經理田靜啟動開工按鈕。伴隨著鋼板切割線上飛濺的鋼花和五彩綻放的禮花,開工儀式圓滿結束。
2008年2月25日,新型綜合科學考察船項目經理部潘鋒執行經理、袁恆涌執行經理、孫長瑜主任和劉宏偉副主任一行四人在中船重工711所調研了科考船設備總成工作情況。711所負責對科考船中心電站、電力推進系統、全船自動化、全船減振降噪和網路系統進行研製、採購和集成,打包提供船廠;自2006年11月簽訂契約後,已完成總體方案設計、柴油機和交流變頻推進系統等進口設備訂貨、詳細設計、國內配套設備製造和採購等;目前已經進入總成設備陸上聯調階段。經理部在聯調現場聽取了711所對進口設備到貨、研製設備進展和陸上聯調工作的介紹,並考察了主發電機組、停泊發電機組和應急發電機組及其減振裝置在現場成套情況、水負載等用於路上聯調的設施準備情況。座談中,經理部肯定了目前的工作進展,並強調安全和質量是第一位的,在保證供貨進度的同時,聯調要力爭全面、充分。
2008年5月9日,自3月下旬開始的科考船總成設備陸上聯調試驗科目全部結束。由711所組織船東、渤船重工、702所及相關設備商召開了驗收會,試驗結果滿足驗收要求,船廠同意711所總成設備發貨。
2008年9月12日下午14時29分,中科院副院長陰和俊親手揮斧砍斷了“實驗1”號的纜繩,“實驗1”號成功下水。現場的掌聲、歡呼聲與鞭炮聲交織在一起,嘹亮的汽笛響徹雲霄,繽紛的彩帶和氣球漫天飛舞。在碧海藍天的映襯下,嶄新的科學考察船顯得格外威武。中國科學院秘書長李志剛和中科院相關局、所領導以及有關工作人員出席了下水儀式。新船下水後,還將進行船體內舾裝以及系泊和航行試驗工作。
2009年4月15日,“實驗1”號在葫蘆島市渤海船舶重工公司碼頭順利交付。
2009年4月27日,我國第一小水線面雙體綜合科考船“實驗1號”在廣州珠江新洲碼頭靠岸,標誌著該科考船正式入列。中科院廣州分院系統有關單位的代表,共同擁有“實驗1號”的中科院聲學所、南海海洋所、瀋陽自動化所的代表等出席了“實驗1號”的入列儀式。
通過驗收通過驗收
2009年10月1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在廣州市新洲碼頭“實驗1”號船上召開了“中國科學院新型綜合科學考察船驗收會”,對“實驗1”號建設項目進行驗收。會議由中科院秘書長李志剛主持,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沈聞孫等7位專家組成的驗收組對該項目進行了驗收。中科院辦公廳、基建局、計財局、高技術局、廣州分院、中科院聲學所、南海海洋所、瀋陽自動化所、431廠、702所等領導和代表共40多人出席了本次驗收會。與會領導和驗收組聽取了科考船項目經理部作的項目建設總結報告和工藝工作報告,中科院聲學作的財務工作報告,觀看了科考船聲像片,並對該船進行了參觀。驗收組就項目的技術、實施等方面內容進行了認真評議,形成了驗收評審意見。意見充分肯定了項目的目標、實施方案和實施計畫的科學性、合理性,認為達到了項目的預期要求,對該科考船所具有的優良的耐波性、出色的操縱性、全船減振降噪、全船自動化、動力定位等功能給予了肯定。經驗收評審組一致同意,該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