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驗”的亮麗篇章

“中國經驗”的亮麗篇章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經驗"的亮麗篇章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464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作者:楊敏 奐平清
  •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011124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經驗"的亮麗篇章》:當代中國城市社會發展實地調查研究系列叢書

作者簡介

鄭杭生,1936年生於浙江杭州。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博導。1981-1983年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進修社會學和現代西方哲學。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社會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社會學系第一任主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評審組成員和召集人。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社會學評審組組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等。主持了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社會學方面的“七五”、“八五”、“十五”重點課題,“九五”、“十一五”重大課題。2003年開始擔任為期八年的“奧運會總體影響項目”(OGGI)的首席專家,2004年開始擔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社會學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1991年10月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榮譽證書。

圖書目錄

代緒論“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的一個地方範例
——杭州市社會複合主體新探索對於應對五大挑戰的啟示(鄭杭生)/1
“杭州經驗”與“中國經驗”/2
“杭州經驗”與“五大挑戰”/3
簡短的小結/16

第一篇 核心報告
“社會複合主體”的追求:生活中更高品質的創新和創業
——“杭州經驗”理論與實踐的一種社會學分析(鄭杭生楊敏)/19

第一章 社會學視野下的“杭州經驗”探索(鄭杭生楊敏)/21
一、“杭州經驗”的表層探因:全球敘事與地方故事/22
二、“杭州經驗”的深層困題:利益分化中的社會共同體與社會共同性/27
三、“杭州經驗”的鄭重抉擇:新型現代性的實踐探索/30

第二章 “杭州經驗”的當前階段:“社會複合主體”(鄭杭生楊敏)/38
一、杭州市“社會複合主體”思路的演進/38
二、社會複合主體概述/44
三、社會複合主體的基本特徵/58
四、社會複合主體的類型分析/64

第三章 複合主體的新理念:破解生活世界與系統世界的張力(鄭杭生楊敏)/71
一、來自西方世界的迷惘/72
二、社會複合主體的追求:重建生活世界/74
三、討論:“複合主體”的動態性——引領現實與孵化未來/80

第四章 複合主體的“深厚創新”:軟資源的創造性運用(鄭杭生楊敏)/85
一、“創造性破壞”之痛與杭州的不凡之音/85
二、從歷史長卷到當代鴻篇/89
三、複合主體與“傳統的發明和現代的成長”/103
四、討論:探索文化創新的常青之道/106

第五章 複合主體的“品質創業”:前沿思考與草根精神(鄭杭生楊敏)/111
一、社會行動的新模式構架:生活品質網群的探索/112
二、來自生活實踐的網群動力/115
三、“我們”在行動:創業之大眾化和品質化/118
四、討論:生活品質網群如何“更好”/123

第六章 複合主體的協作平台:社會資源與社會機會的良性配置(鄭杭生楊敏)/125
一、“四界”互構與“五域”諧和/126
二、社會公正:複合主體實踐的題中之義/134
三、討論:社會治理與社會自治的兼和/141
餘論“社會複合主體”的多重意義(鄭杭生楊敏)/151

第二篇 專題報告
第一章 社會複合主體的創生、參與結構與運作機制
——對杭州城市建設實踐的一種社會學分析(張兆曙)/15
一、社會複合主體的創牛邏輯/158
二、社會複合主體的參與結構/167
三、社會複合主體的創新機制/177
結語/184

第二章 培育社會資本推進社會建設
——從社會資本視角看杭州“社會複合主體”實踐(奐平清)/185
一、社會資本的含義及其意義/185
二、杭州“社會複合主體”實踐及其社會資本意義/192
三、社會複合主體創建社會資本的機制/199
四、社會複合主體存在的問題分析/208

第三章 杭州市“複合創業主體”理念的創新要素分析
——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視角(李棉管)/211
一、“複合創業主體”理念的實質/211
二、創新要素之一:更新形式的以人為本——既強調服務又強調參與/215
三、創新要素之二:國家(或政府)與社會——合作性的雙贏/227
四、創新要素之三:社會建設中的社會信任——文化互信/239
五、創新要素之四:理念前瞻性一提升軟實力/242
結語/249

第四章 走向服務型善治政府
——杭州複合創業實踐中的政府職能轉變(饒旭鵬)/251
一、政府職能:歷史比較的考察/251
二、政府職能轉變的動因與目標:實踐結構論的視角/261
三、杭州複合創業主體的善治理念:讓我們生活得更好/270
四、杭州複合主體的創業實踐:善治政府的治理策略/284
結語/295

第五章 城市建設治理的意義認同、行動整合及平台構造
——來自杭州“打造生活品質之城”的思考(李偉梁)/297
一、城市建設的治理行動與社會目標的意義認同/297
二、社會行動的多元整合/306
三、社會參與的場域構造/318
結語/325

第六章 協同創業:複合創業主體間的合作選擇及其機理
——文化創業“杭州模式”的社會學透視(童瀟)/329
一、問題:文化創業發展的基礎定位及其供給改革/330
二、文化創業的新型創造:一種“逆發展困境”及矯正思路/338
三、合作的模式:複合創業主體間的耦合機制/347
四、合作的構成:複合創業主體的團結方式/361
五、合作的選擇:複合式創業主體的制度生成動力學解釋/375
六、合作的績效:合作成果和創業人才的共生性繁榮/380
結語/385

第七章 社會事業與經濟發展雙贏互利的創新實踐
——對杭州市複合創業主體的經濟社會分析(方勁)/392
一、杭州市城市建設與城市發展的挑戰/393
二、杭州市複合創業主體的創造性實踐/403
三、杭州市複合創業主體的多重意義/417
結語/428

第八章 社會複合主體:社會組織的思路創新與實踐探索(胡寶榮)/429
一、發展中的我國社會組織/430
二、社會組織發展的思路創新:社會複合主體創新/436
三、社會複合主體的杭州經驗:作為主體的社會組織/439
結語/445

附錄 提煉杭州經驗、匯集地方經驗、貢獻中國經驗的好形式
——簡評“2()08中國城市生活品質點評活動”(鄭杭生)/450
一、提煉杭州經驗的有效手段/450
二、會聚地方經驗的有效途徑/453
三、貢獻中國經驗的有效形式/454
參考文獻/456
後記/462

文摘

6.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模式
“杭州市主要領導以建設性的反思批判精神來不斷審視自己,明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今後5年是杭州從中等發達城市向發達城市邁進的關鍵時期,我們能否真正進入發達城市的門檻,不是由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說了算,而是靠杭州的廣大市民是否真正享受發達城市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質量,是否擁有相應的幸福感、滿意度來證明。”④從實踐上說,這一問題是由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模式來回答的。簡單歸結這一特色發展模式:以生活、創新、和諧為立足點,以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社會與生態為結合點,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切入點,以知識、文化、文明以及人文精神為深沉動力,引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這種創新和創造既是一種新的價值觀、新的經營模式,也是新的人際關係、新的人生觀;這種創造性精神的和諧創業既是新型的城市發展模式,同時也是新型的現代生存方式和生活模式。
這樣,“杭州經驗”中的生活品質的提升、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促成社會生活中多元極性的相互整合、重建理想和再造意義以構建共享性的社會價值體系、生活的藝術化和藝術的生活化,最終會聚成為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模式,在新世紀以來快速地推動著杭州城市發展的獨特實踐。在我們看來,這是“新型現代性”的一個典型的實踐範例。
所謂“新型現代性”是與“舊式現代性”相對的一個範式,是我們所提出的“社會互構論”的基本框架和分析理路。約於17世紀,“現代性”發軔,其後全球許多地區被逐漸納入了盎格魯一撒克遜文化價值的軌道。這一趨勢預定了這樣的行動取向——人的自由、人類解放必以主宰自然為前提,征服和劫掠的文化滲入到現代社會生活的一切過程和一切方面(人生的意義賦予、個人才情旨趣的發揚、行動的合理性依據、生活情景的界定,以及工具理性、生產性價值、技術性現實、社會積累和再生產過程,等等),從根本上造成了現代社會不可逆轉的世俗化和平庸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以短期的、物質的、貨幣的手段來加以驗證和認可的價值形式,並把其推上了至尊的地位。

後記

《“中國經驗”的亮麗篇章——社會學視野下“杭州經驗”的理論與實踐》,是中共杭州市委託我主持,並於2008年8月立項的橫向課題“關於杭州市複合創業主體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的最終成果和延伸成果。
為了高質量地完成這個重要課題,一個由我的已經畢業和在讀的博士生為骨幹的學術團隊組成了。其中,楊敏博士已經是中央財經大學社會學系的三級教授,是這一課題的另外一位主持人。奐平清博士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的副教授,他除了撰寫專題報告外,還負責課題組的聯絡、資料的匯總等工作。其他課題組成員還有:浙江師範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兩位副教授張兆曙、李偉梁博士,兩位講師李棉管(華中師大的在讀博士生)、方勁(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生),這是因為考慮到他們在浙江工作,離杭州很近。還有三位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的在讀博士生:饒旭鵬、童瀟和胡寶榮。我認為,讓在讀的博士生有機會到基層、到實踐的第一線進行實地調查,是極其必要的;對教師也是很重要的。這是把世界眼光與草根精神相結合、前沿意識與深入基層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