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區(阿城市)

阿城區

阿城市一般指本詞條

阿城為阿勒楚喀的簡稱。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哈爾濱市中心城區東南23公里處,城區於1994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版畫之鄉”。

截止2011年,阿城區財政總收入實現15.9億元,是五年前的3倍,連續兩屆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評比中位居第二,先後被評為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50強、東北10強縣(市)、黑龍江經濟最具活力市縣(區)。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清朝以前,清朝時期,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以後,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人口民族,經濟,總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化體育,文化設施,城市榮譽,旅遊,歷史名人,

歷史沿革

清朝以前

距今約一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起,就有人類勞動、生息和繁衍在今天的阿什河流域。
出土的金朝文物--葵口瑪瑙碗出土的金朝文物--葵口瑪瑙碗
先秦時期,阿什河流域是肅慎人居住和活動的地帶。
從西漢中期至兩晉,肅慎改稱為挹婁,隸屬夫余國
北魏太和十七年,夫餘人為勿吉人所逐。阿什河流域是安居骨部勿吉人活動的中心地區。
唐中期阿什河流域為渤海王國屬境。後為契丹人所滅。
契丹族的興起到遼朝的建立,黑龍江各族大部分被遼征服,在動亂中各族有了分化,出現了女真族。遼朝天祚耶律延禧天慶五年,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建都會寧即今阿城市城南4里許(白城)。
元順帝時期,金上京會寧府故址為鎮寧州
明後期,金上京會寧府故址一帶為女真棟鄂部的一支居位。

清朝時期

清初,稱金上京會寧府故址為翁鄂洛城。順治元年,清朝遷都北京後,為抵禦外來的侵略和加強對東北地區的開發和統治,雍正七年,協領衙門移駐新城即今阿城,新城名阿勒楚喀。宣統元年,裁撤副都統衙門,設阿城縣,縣名由阿勒楚喀城簡化阿城。

民國時期

1932年被日本侵占,隸屬偽滿洲國濱江省。1945年抗日勝利後,10月27日成立松江省阿城縣民主政府。1948年1月5日,阿城縣民主政府改為阿城縣政府。

新中國成立以後

1987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由省會哈爾濱市代管。
200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阿城市,設立哈爾濱市阿城區。以原阿城市(不包括永源鎮巨源鎮)的行政區域為阿城區的行政區域。阿城區人民政府駐民權大街。

行政區劃

據2019年1月阿城區人民政府官網顯示,阿城區現轄7鎮12個街道,共有108個行政村、76個社區。
阿城區地圖阿城區地圖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阿城區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哈爾濱市城鎮群的中心地帶,地處東經126°40′一127°39′,北緯45°10′一45°50′之間,東北以蜚克圖河、舍利河為界與賓縣相鄰,東南與尚志市接壤,西南與五常市毗連,西與雙城區為鄰,西北分別與哈爾濱市香坊區道外區連線。
阿城區總面積2452平方公里,南北長的最大距離約為84公里;東西寬的最大距離約為75公里,其中城區面積28.85平方公里。
阿城區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阿城區為半山區,地勢東高西低。

氣候

阿城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氣候寒冷、乾燥,夏季降水集中,氣候溫和、濕潤。季節性變化明顯,春季回暖快而多大風,易春旱;夏季短促而炎熱,雨水較多,秋季降溫急劇,容易出現早霜,冬季漫長而寒冷。2010年平均氣溫為3.4℃,1月份最冷,1月平均氣溫為-18.8℃,極端最低氣溫為-34.2℃,6月份最熱,6月平均氣溫為24.2℃,極端最高氣溫為38.4℃,年平均溫差為43℃。日照24421小時,活動積溫2946℃,年降水量553.2mm,無霜期日數162天。

人口民族

截止2010年,阿城區總人口為596856人,2000年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8805人,增長3.25%。平均每年增加1881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32 %。阿城區共有家庭戶201983戶,家庭戶人口為582660人,占總人口的97.62%,平均家庭戶規模為2.88人,2000年的3.26人減少了0.38人。阿城區人口中,男性為302448人占50.67%;女性為294408人占49.33%。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的105.43降為102.73。
阿城縣人口分布不均,而且相差懸殊。人口較密的地區除各鎮外還有縣城周圍的蔬菜區(阿什河鄉),農業開發較早的平原區(雙豐、新華、新鄉、楊樹等鄉)及各鄉政府所在地。據1964年人口普查統計,阿城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4人,至1982年人口普查,每平方公里增至212人,列黑龍江省各縣人口密度的第三位。
1964年人口普查時,阿城區人口由漢、滿、朝鮮,回、蒙、侗、白、苗等8個民族構成。1982年人口普查時除原有8個民族外,又增加了壯、錫伯、達斡爾、俄羅斯、京、鄂溫克、瑤、赫哲等9個民族。建縣以後阿城區人口一直以漢族為主,1964年人口普查時漢族人口占84%,1982年人口普查時漢族人口占85.56%。滿族人口居第二位。在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前期(清政府實行封禁政策時期)滿族曾是這裡的主要人口,而且至今仍是本省各縣滿族人數最多的縣份之一。1964年滿族人口為44 798人,占總人口12.49%,1982年為63 474人,占總人口11.19%。朝鮮族居第三位。1964年為8 712人,占總人口2.43%,1982年為13 186人,占總人口的2.32%。阿城縣是回族比較集中的縣份,回族人數居黑龍江省各縣之首。1964年為3 629人,占總人口的1%,1982年為4 975人,占總人口的0.88%。

經濟

總述

截止2012年,阿城區生產總值為1072610萬元,同比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79864萬元,比上年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431902萬元,比上年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460844萬元,比上年增長9.9%。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7.6:39.3:43.1,調整為16.8:40.3:42.9。非國有經濟實現增加值624296萬元,同比增長11.5%,占阿城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8.2%。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8%,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1.7%,分別比上年上升1個和0.1個百分點。
阿城區阿城區

第一產業

截止2012年,阿城區轄5鄉9鎮5個街道辦事處,108個行政村,808個自然屯;總人口58萬人,其中農村人口34.2萬人,農業戶10.9萬戶。耕地面積108.8萬畝,草原6萬畝,水域20萬畝,大小河流14條,林地155萬畝,阿城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9.4%。2006年末,阿城區糧豆薯總產量達到8.4億斤。阿城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億元,農業增加值實現16億元,畜牧業總產值12億,占總產值38.7%,農民人均收入4760元。農村住房磚瓦化率86.3%;有107個村511個屯通自來水,入戶率53.2%;有108個村746個屯通固定電話,入戶率66.6%;有58個村273個屯通有線電視,入戶率20%;阿城區808個自然屯通電率達到100%。

第二產業

2007年,阿城區抓住老工業基地改造和省委,省政府扶持十強縣(市)發展機遇,推動阿城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一年。阿城區工業已由過去的單元經濟發展成為具有冶金、機電、紡織食品為重點五大優勢行業的多元化經濟。
阿城區擁有不同經濟類型工業企業總數為7836多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8戶,鄉鎮企業7755戶(其中:私營企業1163戶,個體經濟6592戶)民政37戶,供銷社1戶,自來水1戶,外資14戶,科委20戶。

社會事業

科技教育

截止2012年,阿城區有公辦學校183所,其中高中10所,職業高中3所,國中38所,國小130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稚園1所。阿城區共有學生56137人。其中,小學生28948人 (鄉鎮15313人、城區13635 人),國中生16500人 (鄉鎮8208人、城區8292人),高中生9385人,職業高中學生938人,特殊教育學生65人。
阿城區第一中學阿城區第一中學
阿城區共有教職工5781人。其中:國小教師2802人(鄉鎮2008人、城區794人),國中教師2015人(鄉鎮1221人、城區794人),高中教師964人(含職中教師108人)。教師進修學校、教育發展服務中心、教育信息中心、招生辦、保健所、老乾辦、教育科研所、阿城電大等8個事業單位。

文化體育

阿城史稱“金源內地”,被中外史學家譽為“全人類寶貴的歷史遺存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城市金上京歷史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4000餘件,1988年在阿城市小城子村發掘的金代齊國王墓出土了百餘件珍貴文物,被史學界譽為“塞北馬王堆”。1993年,阿城市與哈爾濱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了首屆金史國際研討會,2000年6月18日 ,阿城市成功舉辦了“中國·阿城首屆金源文化節”。
阿城區阿城區
阿城區現有各類文化藝術群體200餘個,有各類文化藝術活動骨幹6000餘人,在群體建設中,注重抓住特色群體,藉以發展特色的鄉土文化。
阿城區版畫創作蜚聲國內外,先後在日本、美國、加拿大、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展出,現有版畫及其他創作骨幹人員 400餘人,他們分布在城鄉各行各業,共同為版畫藝術事業的發展而努力。
阿城區的刻字藝術和根雕藝術歷史悠久,共創作木、瓦、竹、骨、銅、瓷、磚、石等各類刻字精品2500餘件,根雕藝術協會已發展會員近百人,藝術創作已形成規模。

文化設施

阿城區影劇院位於阿城區民權大街東端,面積2230平方米。
自1979年影劇院建成以來,一直是阿城區最大的文藝活動及會議場所。舞台長9米,寬25米,高18米。它以放映影片為主,兼作劇場、會場,每年在堅持放映影片的同時,負責接待各類大型文藝演出和會議。
人民藝術劇院
阿城區人民藝術劇院成立於1958年,主要以生產歌舞、曲藝、戲曲等文藝節目為主進行演出,先後排演過《孔省膽》《少帥傳奇》《牛郎織女》等大型劇目幾十個。
阿城文物管理所
阿城文物管理所於1998年與阿城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分離,隸屬於阿城文化體育局,定編5人,負責阿城區域內的文物遺址保護、研究等工作。
2002年,與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劉秀屯遺址進行考古發掘。2004年開始啟動對國家級一級保護單位金上京會寧府進行編制保護規劃工作。
新華書店
1984年,經黑龍江省批准籌建新店,營業面積1275平方米,設經理一名,副經理一名,分別設門市部、業務科、後勤部、農村發行部。
2001年,阿城新華書店被新華書店哈爾濱市圖書音像發行集團全面接收。接收後落實深化企業改革措施,實行全員勞動契約制、經營責任制和承包相結合的管理辦法。
阿城現有個體書店38家,書攤5個,農村發行網點15處。
阿城版畫
阿城版畫已成為與北大荒版畫相提並論的黑龍江第二個具有實力的版畫創作群體。1993年阿城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版畫藝術之鄉”,2005年授予“黑龍江省優秀文藝創作群體”稱號。

城市榮譽

阿城曾先後被授予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黑龍江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黑龍江省文明城市建築先進市標兵、國家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
一九九三年被中國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版畫藝術之鄉”,一九九四年被黑龍江省政府命名為“黑龍江省文化先進市(縣)”,一九九五年被黑龍江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一九九八年被中國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市)”稱號。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旅遊

歷史名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