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吳國起源
據史書記載
周太王生有三子,長子
太伯(
泰伯)、次子
仲雍和小兒子
季歷。季歷的兒子
姬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姬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採藥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
江南,定居於梅里(今江蘇
無錫的梅村),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
太伯、仲雍“
斷髮文身”,接受當地習俗,主動融入當地社會,並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當地,於是上千小部族,自願歸附於太伯。“
泰伯奔吳”,無疑是一次中原文化與東南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對長江下游地區的開發有著重大的意義。
太伯死,無子,其弟仲雍繼位;就是吳仲雍。仲雍死,其子季簡繼位。季簡死,其子叔達繼位。叔達死,其子周章繼位。那時正值武王戰勝殷紂,尋找太伯、仲雍的後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經是
吳君,就此仍封於吳。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邊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諸侯。
周章死,其子熊遂繼位。熊遂死,其子柯相繼位。柯相死,其子強鳩夷繼位。強鳩夷死,其子
余橋疑吾繼位。余橋疑吾死,其子柯盧繼位。柯盧死,其子周繇繼位。周繇死,其子屈羽繼位。屈羽死,其子夷吾繼位。夷吾死,其子禽處繼位。禽處死,其子轉繼位。轉死,其子頗高繼位。頗高死,其子句卑繼位。這時晉獻公滅掉了周北虞公,為的是開拓晉國版圖、
征伐虢國。句卑死,其子去齊繼位。去齊死,其子壽夢繼位。壽夢繼位後吳國方始日益強大,自稱為王。
從太伯創建吳國算起,到第五代時武王勝
殷朝,封其後代為二國:其一為
虞國,在中原地區,其一為吳國,在夷蠻地帶。到第十二代時晉國滅掉了中原地區的虞國。又過了兩代,夷蠻地帶的吳國興盛起來。總計從太伯至壽夢共傳十九代人。
公元前584年(王壽夢二年),
楚國流亡在外的大夫申公巫臣怨恨楚國大將子反,逃到晉國,由晉出使吳國,教給吳國用兵之術和車戰之法,讓他兒子做吳國的行人之官,吳國從此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吳國開始派兵征伐楚國。前570年(王壽夢十六年),楚共王征伐吳國,直至衡山。
公元前561年(王壽夢二十五年),王壽夢死。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余祭(zhài,寨),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季札賢能,壽夢生前也曾想讓他繼位,但季札避讓不答應,於是讓長子諸樊繼位,總理諸種事務,代理執掌國政。
公元前560年(王諸樊元年),
諸樊服喪期滿,要把君位讓於季札。季札推辭說:“曹宣公死後,各國諸侯和
曹國人都認為新立的曹君不義,想要立子臧為曹君,子臧離開曹國,以成全曹君繼續在位。君子評論子臧說他‘能遵守節義’。您作為長子本是合理的繼位人,誰敢幹犯您呢!當國君不是我應有之節。我雖無能,也願學習子臧那樣的義舉。”吳國人堅持要立季札,他反而拋棄了家室財產去當農民,吳人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秋天,吳又征伐楚國,楚打敗了
吳軍。前557年(王諸樊四年),晉平公方始繼位。
公元前548年(王諸樊十三年),王諸樊死去。留下遺命把君位傳給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傳弟,一定要把國位最後傳至季札為止,來滿足先王壽夢的遺願。而且因為兄弟們都讚賞季札讓國的高風亮節,大家都想把國君之位讓給別人,這樣就能依次漸漸傳到季札身上了。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號為延陵季子。
結交列國
公元前545年(王余祭三年),齊國相慶封獲罪於齊,從齊逃到吳國來。吳王把朱方縣賞賜給他作為奉邑,把公主嫁給慶封,慶封結果比原先在齊國還富有。
公元前544年(王余祭四年),吳王派季札到
魯國聘問,季札要求欣賞一下周朝廷的音樂。魯國樂工為他演唱了當時各種音樂和各種舞蹈。當看到《招箾》舞蹈時,季札說:“美德的巔峰啊,太偉大了,如上天覆蓋萬物,如大地無不承載,再好的德行,也不會比這樂舞所象徵的舜的美德更高了。觀樂可以停止了,如還有別的音樂,我不敢再欣賞了。”
季札離開魯國,就出使到齊國。勸說晏平仲說:“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職。沒有這二樣東西,你才能免於禍患。齊國的政權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國家
禍亂不會平息。”因此晏子通過陳桓子交出了封邑與官職,所以在欒、高二氏相攻殺的禍難中得以身免。
季札離開齊國,出使鄭國。見到子產,如見故人。對子產說:“鄭國掌握政權的人奢縱欺人,大難將臨,政權定落於你身上。你執政時,要小心地以禮治國,否則鄭國將要衰敗!”離開鄭國後,季札到了衛國。非常欣賞蘧瑗(qú yuàn,渠院)、史狗、史?(qiū,秋)、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說:“衛國君子很多,因此國家無患。”
從衛國到了晉國,季札要住在宿(qì,戚)邑,聽到鼓鐘作樂之聲,說:“奇怪!我聽說有才無德,禍必加身。這孫文子正是為此得罪國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夠,還可以玩樂嗎?孫文子在這裡,就如燕巢於帷幕之上那樣危險。而且國君尚在棺中停殯未葬,難到可以作樂嗎?”於是離開了。孫文子聽說後,一輩子不再聽音樂。
季札到晉國,欣賞趙文子、韓宣子、
魏獻子,說:“晉國政權將要落到這三家吧。”臨離開晉國時,對叔向說:“你要勉力而行啊!晉國國君奢縱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權將落於韓、趙、魏三家。你為人剛直,定要慎思如何免於禍患。”
吳楚交戰
公元前541年(王余祭七年),楚公子圍殺死楚王夾敖而自立為王,就是靈王。前538年(王余祭十年),
楚靈王與諸侯盟會,以征伐吳國朱方縣,為了誅懲齊慶封。吳國也攻楚國,占領楚國三個城邑後離開。前537年(王余祭十一年),楚征伐吳,到雩婁。前536年(王余祭十二年),楚又來伐吳,在乾溪駐軍數日,最後敗走。
公元前531年(王余祭十七年),王余祭死去,其弟余昧繼位。前529年(王余昧二年),楚公子棄疾殺死楚靈王,自己代立為君。前527年(王余昧四年),王余昧死,想傳位於其弟季札。季札避讓,逃離開去。於是吳人說:“先王有令,兄死弟繼位,一定傳國給季子。季子現在逃脫君位,那王余昧成為兄弟中最後一個當國君的人。現在他死了,其子應代其為王。”於是立起余昧的兒子僚為吳王。
公元前525年(王僚二年),公子光率兵征伐楚國,打了敗仗,把吳先王之舟也丟掉了。公子光害怕因此獲罪,就偷襲楚軍,又奪回了王舟才回軍。前522(王僚五年),楚國流亡之臣伍子胥逃來吳國,公子光待以客禮。公子光是王諸樊的兒子。他一直認為,“我父親兄弟四人,應該傳國傳到季子。現在季子不當國君,我父親是最先當國君的。既然不傳國於季子,我應當繼承我父親當國君。”他在暗中結納賢士,想以之襲擊王僚。
公元前519年(王僚八年),吳王派公子光征伐楚國,大敗楚軍,把原楚太子建之母從居巢接回吳國。借勢北伐,打敗陳、蔡的軍隊。前518年(王僚九年),公子光又征伐楚國,攻克楚國的居巢、鐘離二城。當初,楚國邊城卑梁氏有少女與吳邊城女子爭搶採摘桑葉,兩個女子的家人氣憤之下互相攻殺,兩國邊邑的官長聽說後,一怒之下互相進攻,吳國邊邑被滅掉。吳國聞之大怒,所以討伐楚國,攻取居巢、鐘離二城而還。
走向強盛
伍子胥剛逃至吳國時,向吳王僚陳說伐楚的益處。公子光說:“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所殺,他勸您伐楚是為了報自己的私仇,對吳國並無好處。”伍子胥這才明白公子光別有目的,子胥尋找到一位名叫專諸的勇士,介紹給公子光。光十分高興,才把子胥當做賓客對待。子胥退居郊野耕作度日,來等待專諸大事成功。
前515年(王僚十二年)冬,
楚平王死去。前514年(王僚十三年)春,吳王想借楚國有國喪而攻伐它,派公子蓋(gě,葛)余、燭庸帶兵包圍楚國的六(lù,陸)、灊(qián,前)二邑,派季札出使晉國,來觀察諸侯的動靜。誰知楚國派奇兵絕其後路,吳兵被阻不能回國。這時吳公子光說:“此時機不可失。”告訴專諸說:“不尋找就不能得到。我是真正的國王后代,應當立為國君,我正是要追求這個。季子雖然回來,也不會反對我的。”專諸說:“殺死王僚的條件已經具備,國內只有他的老母幼子,而他兩個弟弟率兵攻楚,被阻絕了歸路。現在吳王境外被楚國所困擾,國內沒有剛直忠誠之臣,他拿我們沒什麼辦法。”公子光說:“我的身體,就是你的身體,禍福與共。”四月丙子日,公子光把甲士埋伏於地下室之中,然後請王僚來宴飲。王僚派兵列於道旁,從王宮到公子光之家,直至光家的大門、台階、屋門、坐席旁,布滿王僚的親兵,人人手執利劍。王僚來到後,公子光假裝腳疼,藏進了地下室,派專諸將匕首藏於烤全魚的腹中,偽裝上菜。專諸將魚送至王僚前時,從魚腹中取出匕首刺向王僚,左右衛士急用劍刺入專諸胸膛,但王僚已被殺死。公子光果真代立為吳王,就是吳王闔廬。闔廬任命專諸之子為卿。
季札回到吳國,說:“只要對先君的祭祀不廢止,人民不至於沒有國君,社稷之神得到奉祀,那就是我的國君。我敢怨責誰呢? 我只有哀悼死者,事奉生者,來對待天命安排。禍亂不是自己製造,就應聽從新立之君,這是先人的原則啊。”於是季札到王僚的墓上,回報了自己完成外交任務的經過,痛哭王僚一番,之後回到朝廷中自己的位置等待新君之命。吳國公子蓋余,燭庸帶兵在楚軍圍困之中,聽說公子光殺死王僚自立為王,就帶領軍隊投降了楚國,楚王把他們封在舒地。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元年),任命
伍子胥擔任行人之官並參政議國事。楚王殺死了
伯州犁,其孫伯嚭(pǐ,痞)逃亡到吳國,吳王任命他為大夫。
公元前512年(闔閭三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
伯嚭領兵征伐楚國,攻取舒邑,殺了吳國逃亡的公子蓋余、燭庸。闔閭計畫順勢進攻楚國首都郢(yǐng,影),將軍
孫武說:“軍民征戰已很
勞頓,現在不能攻打郢都,要等待時機成熟。”前511年(闔閭四年),吳又伐楚,攻下六邑與灊邑。前510年(闔廬五年),吳伐越,打敗越軍。前509年(闔廬六年),楚國派子常囊瓦征伐吳國,吳君迎頭痛擊,在豫章大敗楚軍,攻下楚國居巢才班師回吳。
公元前506年(闔閭九年),吳王闔閭詢問伍子胥和孫武說:“當初你們說不能攻打郢都,現在情況如何?”二人回答說:“楚國大將子常貪婪,
唐國、
蔡國都恨他。大王您如一定大舉伐楚,必須聯合唐、蔡二國才能成功。”闔廬聽從他們,出動全部軍隊,與唐國蔡國一道西進伐楚,來到漢水邊上。楚國也發兵抵拒,雙方隔水列陣。吳王闔閭之弟夫概欲戰,闔閭不許。夫概說:“大王已把軍隊委託於我,作戰要抓住有利時機才是上策,還等什麼!”於是帶領其部五千人突襲楚軍,楚軍大敗奔逃。吳王縱兵追擊。及至郢都,一共交戰五次,楚兵五次被打敗。楚昭王逃出郢都,跑到
鄖縣。鄖公之弟想殺死昭王,昭王又與鄖公逃到隨國。吳兵進入郢都。伍子胥、伯嚭從墓中挖出楚平王屍體加以鞭打,來報殺父之仇。
吳越之戰
公元前505年(闔閭十年)春,越王聽說吳王兵駐郢都,國內空虛,舉兵伐吳。吳國派另一支軍隊抗擊越兵。楚國向
秦國告急,秦國派兵救楚擊吳,吳軍敗北。闔閭之弟
夫概看到秦兵越兵同時打敗吳兵,吳王又留在楚國不歸,夫概就跑回吳國自立為吳王。闔閭聞知後,就領兵回吳,攻打夫概。夫概兵敗逃往楚國。
楚昭王才得以於九月返回郢都,而把夫概封在堂溪,就是堂溪氏。前504年(闔閭十一年),吳王命太子
夫差伐楚,攻取番邑。楚王恐懼,把國都從郢遷到鄀(ruò,若)。
公元前496年(闔閭十九年)夏,吳兵伐越,越王
句踐帶兵在檇(zùi,醉)李抗擊。越兵派遣敢死隊挑戰,三次沖向吳陣,高呼口號,自殺於陣前。吳兵只顧觀看這種奇怪放鬆防備,越兵趁勢攻擊,在姑蘇大敗吳兵。闔閭腳拇指被越軍擊傷,軍隊退卻七里。闔閭此時傷重而死。臨死前吳王闔閭命立太子夫差為王,對夫差說“你能忘記句踐殺死了你的父親嗎?”夫差回答說:“不敢忘!”過了三年,吳終於報復了
越國。
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元年),任命大夫伯嚭為太宰。吳國堅持軍事訓練,一直有報復越國之志。前494年(夫差二年),吳王出動全部精兵伐越,在夫椒大敗越軍,終於報了姑蘇失敗之仇。越王
勾踐只得帶五千甲兵躲進
會稽山,派出大夫文種通過
吳國太宰伯嚭請求媾和,願以越國作為吳國的奴僕之國。吳王想允許,伍子胥勸諫說:“從前有過氏殺了斟灌氏又征伐斟尋氏,滅掉夏後帝相。帝相的妻子後緡(mín,民)正在懷孕,逃到有仍國生下少康。少康當了有仍國的牧正之官。有過氏又想殺死少康,少康逃到有虞國,
有虞氏懷念夏之恩德,於是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並封給他綸邑,當時少康只有方圓十里的土地,只有五百部下。但以後少康收聚夏之遺民,整頓官職制度。派人打入有過氏內部,終於消滅了有過氏,恢復了
夏禹的業績,祭祀時以夏祖配享天帝,夏代過去的全部故物都收復如初。現在吳國不如當年有過氏那么強大,而勾踐的實力大於當年的少康。現在不藉此時機徹底消滅越國力量,反而又要寬恕他們,不是為以後找麻煩嗎!而且勾踐為人能堅韌吃苦,現在不消滅他,將來後悔不及。”吳王不聽子胥之計,而聽從太宰嚭之言,終與越國停戰,兩國訂立和平盟約後,吳國撤軍回國。
爭霸中原
公元前489年(夫差七年),吳王夫差聽說齊景公死後大臣爭奪權力,新立之君幼小無勢,於是興兵北伐齊國。伍子胥勸諫說:“越王勾踐吃飯不設兩樣以上的菜餚,穿衣不用兩種以上的顏色,弔唁死者,慰問病者,這是想到利用民眾伐吳報仇啊。勾踐不死,必為吳國大患。現在越國是吳國的心腹大患,您卻不注重,反而把力量用於齊國,豈非大錯特錯!”吳王不聽,北伐齊國,在艾陵大破
齊兵。兵至繒(zēng,增)邑,召見魯哀公並索取百牢。季康子派子貢列舉周禮來勸說太宰嚭,吳王才停止。於是吳王留下來略取齊、魯兩國南疆土地。前487年(夫差九年),為騶國討伐魯國,至魯,與魯定盟後離開。前486年(夫差十年),趁勢伐齊而歸。前485年(夫差十一年),又一次北伐齊國。
越王勾踐帶領越國群臣朝拜吳王,獻上豐厚貢禮,吳王大喜。只有伍子胥心中害怕,說:“這是要丟掉吳國啊。”於是勸諫吳王說:“越國近在腹心之地,現在吳國雖能戰勝齊國,好比石頭田地,沒有用處。而且《盤庚之誥》說,亂妄之人只有消滅乾淨,商王朝才能興旺。”吳王不聽,派伍子胥出使齊國,子胥把自己的兒子委託給齊國鮑氏,回報吳王。吳王聞說,大怒,賜給子胥屬鏤之劍令其自殺。子胥臨死時說:“你們在我墳上種上梓樹,讓他們生長到可以制器的時候吳國就要滅亡了。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放在吳都東門上,讓我看到越國怎樣滅掉吳國。”
齊國大夫鮑氏殺死齊悼公。吳王聞說,在軍門外痛哭三日,乃從海上運兵攻齊。齊人打敗吳軍,吳王才領兵回國。
公元前483年(夫差十三年),吳王召集魯、衛二國國君在橐(tuó,駝)皋盟會。
兵敗亡國
公元前482年(夫差十四年)春,吳王北上與諸侯盟會於
黃池,想稱霸中原保全周室。六月丙子,越王勾踐伐吳。乙酉,越兵五千人與吳兵交戰。丙戌,俘獲吳國太子友。丁亥,越軍進入吳國。吳人向夫差報告失敗的訊息,吳王害怕有人泄露訊息,讓會盟的諸侯聽到這個訊息,於是怒斬七人於帳前。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爭奪盟主之位。吳王說:“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晉定公說:“在姬姓諸國中只有我晉國當過霸主。”晉國大夫趙鞅發怒,要攻吳王,這才讓晉定公當了盟主。吳王盟會已畢,與晉定公分手,想伐
宋國。太宰嚭說:“你能打敗宋國,但你不能留下來占有它。”於是領兵歸國。吳國沒有了太子,國內空虛,吳王在外很久,士卒疲憊,於是就派使者帶上厚禮與越國媾和。
公元前478年(夫差十八年),越國更加強大。越王勾踐率兵伐吳,大敗吳兵於笠澤。楚國滅了
陳國。
公元前476年(夫差二十年),越王勾踐再次伐吳。前475年(夫差二十一年),越兵圍困吳國。前473年(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國打敗吳國。越王勾踐想把吳王夫差流放甬東,給他百戶人家,讓他住在那裡。吳王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後悔不聽子胥之言,讓自己陷到這個地步。”於是自殺而死。越王滅掉吳國,殺死了太宰嚭,因為他不忠於主上,然後引兵歸國。
疆域
《漢書·地里志》:“梅里上有吳國,周武王封太伯之後於此,是為
虞公,即周章之弟虞仲,蓋仲雍之曾孫也。”據眾多史料記載和史學界專家認為,現
蘇州古城即為吳闔閭大城舊址,其規模位置迄今基本未變,為世界罕見。歷史學家
顧頡剛更指出蘇州是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
考古學上,吳國存國期間的各種
物質文化遺存的主要形式有台形遺址、土墩墓、城址等,主要分布於
江蘇省寧鎮地區、
皖南丘陵和太湖地區西部,春秋時期向西延伸至滁河下游一帶,其範圍已經超過其重要源頭
湖熟文化的分布範圍。
據此,吳國國境經過多次調整,早期的主要範圍在今天江蘇省中南部的南京、揚州一帶。到後期吳王闔閭時代,中心擴展到蘇州一帶,而蘇州作為吳國國都的時間則長達110年左右。以致蘇州古稱工吳,吳國金文皆自稱工吳,列如吳王光(吳王光就是吳王闔閭)劍有銘文“工吳王光自作自用”字樣。
軍事
兵器製造
吳國的兵器製造技術享譽一時,
屈原的《
國殤》中即有“操吳戈兮披犀甲”之語。吳國擁有高超的鑄劍技術,
干將、
莫邪是當時吳國著名的冶金專家,製作的劍代表著當時兵器冶金的最高水平。現留世的吳王諸樊劍、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鋒鍔犀利,千年不朽。檢測證明兵器的表面有一層十微米的鉻鹽氧化物。
軍隊建制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晉國為了牽制楚國,採納了楚國叛臣
屈巫的建議,與楚國東南的吳國結盟。
巫臣為報楚國令尹
子反與重臣
子重,出使吳國,使吳、晉結盟。巫臣回晉國,而留下自己的兒子作為行人幫助吳國訓練軍隊。這樣在晉國的幫助下,吳國的軍事力量迅速提升,成為東南一支重要力量。
吳國不僅有陸軍,而且建立了一支編組的強大水軍,其主要
戰艦長達十丈,每艦戰車達百人之多。在公元前486吳國聯合魯國對齊國討伐,吳魯聯軍兵分兩路,一路從泗水進攻,另一路從淮河入海向北進攻齊國。吳國從海上進攻齊國,這次吳國水軍從海上對齊國進攻,是中國發生最早的海戰,後世把這件海戰看作是中國海軍的起源。
都城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陸雙棋盤格局的
姑蘇城,2500多年來原貌仍存。
軍事理論
吳國的軍事家孫武及其著作《孫子兵法》,對中國的影響持續了幾千年。
戰績
文化
吳國的王室來源於周室,吳地的人民為
古越族,有“
斷髮文身”的習俗,最初被中原民族視為
蠻族。
斷髮文身:吳越族群有其鮮明的文化標誌形式,如舟揖、農耕、印紋硬陶、
土墩墓、
懸棺葬以及好勇尚武、
淫祀和
斷髮文身,尤其是斷髮文身,因事關族群的標誌和象徵,先秦典籍多有記載。《
史記. 吳太伯世家》曰: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
左傳》哀公七年說:仲雍在吳,“斷髮文身,裸以為飾“。《
穀梁傳》哀公十三年說:“吳,夷狄之國也,祝髮文身”。《
戰國策·趙策》中記有:“黑齒雕題,鰻冠林縫,大吳之國也。”在大港北山頂3處土墩墓發掘出土文物百餘件,發現反映
勾吳“斷髮文身”習俗的實物形象。
乾欄式建築:這類“乾欄式建築”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濕熱多雨的地區,是一種底部栽以豎立的木樁使得居住面高離地面的木構建築,上層住人,納涼、防潮、可避毒蟲禽獸,下層或圈養牲畜。在江浙地區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和
良渚文化許多遺址都有發現,如浙江的錢山漾、桐鄉羅家角、江蘇丹陽香草河、吳興梅堰等遺址都有此類房子出土。
龍舟競渡:據考古發現,早在7000年前,吳越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的記載。中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閒時又相約划船競速,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閒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
稻作:根據近代考古學的證據,水稻就是南方的古越人最先馴化。蘇州
草鞋山遺址發現的6000年前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連同
常州圩墩、
高郵龍虬莊、
崑山少卿山、
溧陽神墩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為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
吳國至春秋已經與周的諸侯國廣泛交流,經過春秋戰國以及秦漢以後,已經成為
漢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吳地的語言是今天的漢語方言吳語的源頭。 吳國地區的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後世的
吳文化。
吳王夫差於前486年―前484年開鑿的
邗溝,南起今揚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長江,北經樊梁湖(今江蘇
高郵附近)折向東北,入射陽湖,再向西北經
淮安入
淮河。得以使吳國的水軍北上和齊國、晉國爭霸。東漢以後,邗溝逐漸顯示出了它的經濟價值。後來隋代開鑿
大運河,就部分利用了這條水道。
爭議
有學者考證吳的歷史與
有虞氏南遷有關,即史書上記載的
虞舜“南巡狩”,並根據《
楚辭·天問》“舜服厥弟,終然有害;何肆犬體,而厥身不為敗?吳獲迄古,南嶽是指,孰斯去斯,得兩男子?” 的記載,認為舜的兩子封在吳。這裡的
南嶽,是指古代的南嶽,不是
衡山而是江淮之間的
霍山。
《楚辭·
天問》的這句話被某些學者曲解了,“吳獲迄古,南嶽是指,孰斯去斯,得兩男子?”,翻譯出來就是:“古公亶父之時,吳伯是為讓避王季,因而在霍山之下停留。誰能想到此中緣故,全因這兩個哥哥讓賢於弟弟?”主要講的是,虞舜和
吳太伯兩人兄友弟恭的傳說,所以把虞舜的事跡與吳太伯的事跡連在一起。
國君列表
次序 | 習慣稱法 | 諡號 | 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備註 |
---|
1 | | | | | | |
2 | | | 雍 | | | |
3 | | | 簡 | | | |
4 | | | 達 | | | |
5 | | | 周章 | | | |
6 | | | 熊遂 | | | |
7 | | | 柯相 | | | |
8 | | | 強鳩夷 | 前1008年 - ? | | |
9 | | | 余橋疑吾 | ? - 前920年 | | |
10 | | | 柯盧 | 前919年 - 前861年 | 59 | |
11 | | | 周繇 | 前860年 - 前829年 | 32 | |
12 | | | 屈羽 | 前828年 - 前795年 | 34 | |
13 | | | 夷吾 | 前794年 - 前762年 | 33 | |
14 | | | 禽處 | 前761年 - 前723年 | 39 | |
15 | | | 轉 | 前722年 - 前682年 | 41 | |
16 | | | 頗高 | 前681年 - 前672年 | 10 | |
17 | | | 句卑 | 前671年 - 前622年 | 50 | |
18 | | | 去齊 | 前621年 - 前586年 | 36 | |
19 | | 興王 | 乘 | 前585年 - 前561年 | 25 | 開始稱王 |
20 | | 順王 | 遏 | 前560年 - 前548年 | 13 | 又作謁 |
21 | | 安王 | 餘祭 | 前547年 - 前531年 | 17 | |
22 | 餘眛 | 度王 | 餘眛 | 前530年 - 前527年 | 4 | |
23 | | 武王 | 州於 | 前526年 - 前515年 | 12 | |
24 | | 道王 | 光 | 前514年 - 前496年 | 19 | 又作闔廬、蓋廬 |
25 | | | 夫差 | 前495年 - 前473年 | 23 | 越滅吳,吳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