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脂測試到底是不是收智商稅?

無論是在健身房還是體檢中心,都有體脂測試這一項。不少商家也瞄準我們對健康的渴求,推出了能夠測量體脂率的儀器。問題是,這些儀器靠譜嗎?更進一步說,關於體脂有哪些常見的誤區呢?

體脂測試到底是不是收智商稅?

圖自cdp

誤區一:體脂率越低越好

錯誤。

所謂體脂率,就是體內脂肪的重量與全身重量的比值。

理想情況下,每天的能量攝入與能量消耗應該大致均衡。如果攝入的能量過多或者消耗的能量過少,便會產生“盈餘”,被身體轉換為脂肪存儲起來。

有些朋友一聽到“脂肪”就搖頭,其實大可不必。脂肪是人體必需的組織之一,具備重要的生理功能:在天冷的時候維持體溫,在運動的時候減少組織摩擦,在飢餓的時候提供能量,以及分泌激素,維持正常的生理代謝。

脂肪並非鐵板一塊。一般來說,多餘的能量首先會被送到皮下,變成皮下脂肪。皮下脂肪雖然看著不太雅觀,但是對健康的影響微乎其微。不過,皮下的地方有限,如果地方不夠用,身體便會把能量送到內臟之間,轉化為內臟脂肪。內臟脂肪對健康的影響非常大,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背後推手。

體脂測試到底是不是收智商稅?

圖自unsplash

內臟脂肪堆積,會產生明顯的體型改變。整個人看著跟顆梨子似的,醫生們稱之為腹型肥胖。

那么,怎么知道自己的內臟間有沒有脂肪堆積呢?

按照美國運動理事會(ACE)的建議,男性體脂率小於25%就算正常,女性要特殊一點,如前所說,脂肪可以分泌激素,對於維持正常的生理周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女性體脂率的正常範圍在25%到31%之間。

此外,體脂率會隨著年齡發生變化,大致來說,年齡越大、體脂率越高。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判斷,不要盲目追求低體脂率。

體脂測試到底是不是收智商稅?

體脂率與年齡的關係  圖自CDC

誤區二:體脂儀的測量結果是準確的

要看情況。

測量體脂率的方法很多。比如雙能X線吸收(DEXA)、水中稱重。前者利用了X射線的特點,目標物的密度越大、X射線的衰減越厲害,評估脂肪的分布;後者利用了浮力原理,質量相同的情況下,脂肪的密度比肌肉、骨骼小,因而體積更大、受到的浮力更大。這兩個方案都非常準確,只可惜儀器昂貴、操作麻煩。

目前最常見的測試方法是生物電阻法(BIA)。肌肉組織的含水量比較高,因而電阻小,脂肪組織則相反,含水少、電阻大。因此,只要找到電阻與體脂率的關係,再往受試者身上施加一點電流,測量其電阻的大小,就能估算出體脂率。

常見的體脂儀,往往有幾個非常閃亮的圓鈕,那就是電極。

電阻測量法的優點是操作簡單、儀器便宜,百來塊錢就能買一台。缺點同樣明顯——首先,需要提前建立好電阻與體脂率的關係,按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評估,不同資料庫、不同算法的差異很大;其次,任何能影響人體電阻的因素,都會影響測量結果。溫度低,電阻會增加;腳面上有水,電阻會下降;喝水、吃飯,會增加體內含水量;跑步時出汗,又會降低體內的含水量……

所以,常見體脂儀的測量結果只能作為參考,最好控制測量條件,比如,每次都在吃飯前進行測量。

有沒有更簡便易行的方案呢?

有。

第一,可以利用體重指數與腰圍進行評估。體重指數的計算非常簡單,先稱量體重,單位用公斤,接著測量身高,計算其平方,單位用米,前者除以後者即可,正常範圍在18.5到25之間。腰圍則更簡單,男性小於85厘米、女性小於80厘米屬於正常。兩個都正常,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體脂測試到底是不是收智商稅?

圖自pexels

第二,最近幾年,有學者提出了相對脂肪量(RFM)的概念,用身高、腰圍估算體脂率,計算結果與DEXA的測量結果存在很好的對應關係。

體脂測試到底是不是收智商稅?

RFM計算公式   圖自pubmed

誤區三:只要吃了XX食物或藥物就能快速降低體脂

千萬不要嘗試。

降低體脂的總原則是改善生活方式。

吃的方面,既要充分,又要多元。每天的能量攝入最好不要少於1600大卡,否則會影響健康;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紅肉、米飯——如果真的很想吃米飯,可以在蒸熟之後冷凍。研究顯示,冷凍過後的米飯,抗性澱粉增加,飽腹感更強。

體脂測試到底是不是收智商稅?

圖自unsplash

運動方面,從自己熟悉的運動方式入手,緩慢增加運動量。有傳言說,必須運動多少分鐘以上才能消耗脂肪,事實上並非如此。不要盲目求多,免得身體吃不消;也別小看日常運動的效果,每天快步走半個小時,都對健康很有好處。

體脂測試到底是不是收智商稅?

如果兩方面都做得不錯,體重卻遲遲沒有下降,甚至影響健康,可以找專業醫生求助,使用一些藥物或者通過手術改善體重。

一定要記住:不存在能快速減少脂肪的食物,不存在能快速減少脂肪的藥物。

事實上,每一種治療肥胖的方法都有嚴格的適用範圍,不是想用就能用的,而市面上流傳的快速減肥藥,要么沒效果,要么含有違禁品,嚴重的可能會危及生命。

參考文獻

1. Dehghan, Mahshid, and Anwar T. Merchant. “Is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ccurate for Use in Larg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Nutrition Journal, vol. 7, Sept. 2008, p. 26. PubMed, doi:10.1186/1475-2891-7-26.

2. Goossens, Gijs H. “The Metabolic Phenotype in Obesity: Fat Mass, Body Fat Distribution, and Adipose Tissue Function.” Obesity Facts, vol. 10, no. 3, 2017, pp. 207–15. PubMed, doi:10.1159/000471488.

3. Woolcott, Orison O., and Richard N. Bergman. “Relative Fat Mass (RFM) as a New Estimator of Whole-Body Fat Percentage ─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American Adult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ports, vol. 8, no. 1, July 2018, p. 10980. PubMed, doi:10.1038/s41598-018-29362-1.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

作者:趙言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