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雲南過橋米線。 攝影/廣州包子,圖/圖蟲·創意

-風物君語-

在雲南吃米線

一個月都不重樣

“走,甩碗米線克!”

雲南人日常打起招呼來,總不會忘記米線這茬子事。

“你們天天都吃過橋嗎?”和“騎大象”、“養孔雀”一樣,是激怒雲南人的又一個好問題。

雲南的大街小巷上最不缺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米線館子,一碗米線能讓號稱“家鄉寶”的雲南人,頓時“板扎”起來;一頓“跳腳米線”,也是雲南小孩子的另類記憶。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雲南米線地圖。 製圖/伍攀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戴上帽子,才是好米線

粗米線還是細米線?清湯還是濃湯?這些固然重要,但帽兒或者帽子,也就是澆頭,才是雲南米線好吃的最大秘密。單帽、雙帽,或多帽,“帽子戲法”不亦樂乎。

一切肉肉都可帽

容易掉溫的高原氣候,讓雲南人對熱量高的葷食類帽子有著強烈的需求。

在滇東北的會澤、昭通等地,大清早來一碗熱騰騰的羊肉米線別提有多帶勁了!羊肉多是帶皮的,湯里會加上幾根薄荷葉,用來中和羊的腥膻味;吃前再滴幾滴油辣子,提味的同時還和清湯、綠葉、白米線一同調色。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羊肉米線,一些薄荷中和了羊肉的腥膻味。 攝影/微傷貓,圖/匯圖網

同樣在昭通,酸湯豬腳火鍋是鎮雄縣的經典大菜。百轉千回的酸湯、皮滑肉細的豬蹄也很適合來做米線,酸湯豬腳米線才是當地人更加日常的一頓餐食。

滇西雲縣,兩種普通的帽子做出了大名堂:肥美的烏骨黑雞、新鮮嫩滑的豬血,精心烹製後蓋在骨湯米線上,成就了膾炙人口的土雞米線和旺子米線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土雞米線,肉肥味鮮。 攝影/天涯尋夢,圖/匯圖網

在水系發達的玉溪,人們從河灘、稻田裡撈出鱔魚,去骨切段後和著辣椒油和醬料炒熟——這樣香辛緊緻的帽子澆上,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鱔魚米線

雲南米線的肉帽子可太多了,雜醬、燜肉、肥腸、葉子(豬皮)、香酥(酥肉)、牛肉之類的,家家戶戶各有鑽研。再叼幾筷子醃菜、韭菜、豆芽……一年四季都能吃個不重樣。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臨滄雲縣燒肉米線。 攝影/Shine

素帽子更不簡單

過橋米線發源地之一的蒙自,一種叫菊花米線的過橋吃法席捲全城。

碗還是大海碗,湯還是“看似毫無熱氣”卻很燙嘴的雞湯,帽兒依舊是切得極薄的各種片料。但浮在湯上的,還有一瓣瓣黃色菊花

天氣炎熱的蒙自壩子本就喜食清湯口味的米線,再加入菊花瓣,不僅吸附了過剩的油脂,還將自己的清香融入到老湯的醇厚中,金黃的色澤也讓人食慾大振。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蒙自菊花米線。 圖1攝影/treetree,圖2攝影/Shine

蒙自隔壁的建水,同樣是過橋米線發源地的有力爭奪者。這裡有一種口味清香的草芽米線,和菊花米線有異曲同工之處。

草芽取自於一種香蒲科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匍匐莖,因形似象牙而被稱作“象牙菜”。建水人偏愛它清脆鮮香的口感,可以做出菜品豐富的草芽宴,還將草芽作為帽子放進米線。雲南名菜汽鍋雞的炊具正是建水出產的紫陶汽鍋,汽鍋米線也成了草芽米線的一種有趣吃法。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建水汽鍋雞。 攝影/Yü Lan,圖/圖蟲·創意

更難得的還有油雞樅米線。野生菌鮮食最美,但和白螞蟻窩共生的雞樅菌,輔以各種香料和辣椒、花椒一起油炸後,製成的油雞樅可將這上等的山珍美味延續全年。油雞樅的帽子過於鮮美,對於一碗簡單的清水米線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豆腐做帽兒也好吃

省城昆明人不再滿足於大鍋里煮米線、撈出裝碗“罩帽”的傳統吃法,轉而把玉溪傳來的小鍋米線發揚光大。鮮紅的炭火將黃銅小鍋里的排骨高湯熬得滋滋作響,火候合適時分別加入肉末帽兒、醃菜、米線、蔬菜和各種調味品。出鍋後最好還要趁燙吃,方能品出這一人一鍋、經火慢煮的妙處。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新鮮出爐的小鍋米線。圖1攝影/fxy1223,圖/圖蟲·創意;圖2攝影/treetree

一些特別的帽子得用合適的炊具才能出味,臭豆腐米線便要用小鍋或是罐罐,才可將黴菌發酵後的豆腐味道仔細熬出,讓食客們吃得又臭又香。

四川人有豆花飯,將米線當飯吃的雲南人也有豆花米線。細膩嫩滑的豆花自然經不起小鍋熬煮,那就先從大鍋里焯好米線,乾撈裝碗後罩上豆花,再加一些花生碎、醃菜、醬油等配料,攪拌均勻即可開吃。這樣的搭配軟糯爽口,最適合在晌午來上一碗;如果再有一份豆麵湯圓,那更是鹹甜得體,能吃個十分滿足。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頗受昆明人歡迎的豆花米線。攝影/treetree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甩米線,有更多花樣

雲南人用極具動感的“甩”字專指吃米線。

為了充分展示米線特有的口感,他們除了用大鍋或小鍋來煮、用滾湯來“過橋”燙食,也在烹製和食用上想了其他不少辦法。

涼、鹵、炒,皆可甩

炎炎夏日,涼米線迎來了高光時刻。

米線本身就比麵條透滑,瀝乾水分放涼後更顯爽快,再蓋上韭菜、豆芽、花生碎等帽子,甜醬油、木瓜醋和油辣子各取所需,或是澆上店家自製的滷汁,攪拌後呲溜入口,簡單又夠味。

用煮熟放涼的雞肉絲“罩帽”的涼雞米線,更是涼米線界的大咖。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大理下關涼米線。攝影/Shine

鹵米線並非平常所說的滷味做法,而是乾撈乾拌趁熱吃,通常還要配一碗清香肉湯,緩解緩解乾燥的口感。除了肉醬、韭菜之類的帽子和調味汁,若能再挑一筷子油雞樅伴入鹵米線,口味之美簡直上了天堂。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大理生皮米線。攝影/Shine

炒米線顧名思義,基本上炒麵能搭配的菜品,米線也都可以。一盤熱乎乎、油量十足的炒米線自然是夜宵攤上最受歡迎的主食,糟辣椒的質量深深影響著辣味是否夠香。

邊甩米線邊喝醋

吃一口米線,再喝一口醋,這不是山西,而是發生在雲南的場景。誕生於普洱的老倉醋米線是近幾年雲南米線界的新寵。老倉醋米線供應的美人醋正是一種傳統釀法的果醋,色澤橙黃髮亮,味道酸中帶甜,再加上幾塊冰塊,仿佛飲料一般可口,“餐前開胃、餐時解膩、餐後清爽”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老倉醋米線,一口米線一口醋。攝影/treetree

哈尼族的紅米線也通過老倉醋的經營,走出了紅河州,登上了雲南其他地方的餐桌。元陽梯田每年3月插秧、10月收穫,只此一期的紅米稻穀做出的紅米線,口感也要更加黏稠一些。在雲南,和紅米線類似的還有墨江的紫米線、會澤的包穀米線……但目前的食用版圖尚未真正走出原產地。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紅米線配老倉醋。攝影/海天號方誌秋,圖/圖蟲·創意

米線界的“黑暗料理”

神奇的德宏州還有一道用料更加講究、製作頗費功夫的米線大餐。但外地人通常要成功克服了心理障礙才能動筷張口,它就是可以歸為“黑暗料理”的撒撇

撒撇最重要的原材料是牛苦腸內的半消化物,同時也是其味道和營養的主要來源。當地人稱之為牛苦水,傣族話叫“撇”。

廚師通常要花上大半天時間,先將帶著半消化物的牛苦腸用小火微煮,熬成粘稠狀再翻炒成散發著特殊香味的粉末,之後回水並過濾掉殘渣,才能得到寶貴的“撇”。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紅色的涮涮辣和撒撇。攝影/阿姬

靈魂食材已經備好,接下來加入生牛肉糜,以及韭菜、緬芫荽、香柳、小米辣等口味濃郁的碎末,調拌均勻,便有了撒撇的涼湯汁。

吃的時候還會配上油炸或烤好的腸衣、牛肝、牛肚等,米線必須是放涼的細米線,只有這樣才能將撒撇的精華全部蘸上,一點不剩地送入口中。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米線的省內競爭者

同樣用大米為原料製作的美食,在雲南人的日常餐飲中還有很多。不過和米線不同,它們如今還主要在雲南省境內流行。

餌絲,寶藏二號

將大米泡上一夜變軟,蒸熟後舂搗、揉制、擀壓成薄厚均勻、細軟又有彈性的餌塊,切絲後便成了餌絲。雲南各地的稻米品種和餌絲做法各有不同,因此生出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地方吃法。

大理地區的餌絲更加軟糯,嘗起來很像年糕。這裡的巍山肉餌絲,餌絲燙一下便很細軟甜潤,再蓋上臘汁肉一般熟爛鬆軟的肉帽子,搭配得恰到好處。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大理巍山肉餌絲。攝影/cookie

在曲靖,蒸餌絲是一道其他地方難以複製的獨有美味。蒸製的餌絲比煮食勁道許多,餌絲在製造過程中蒸熟的米香也被再一次蒸發出來,再拌上香菇、燜肉、香辣肉等帽子,美味一發不可收拾。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蒸餌絲。攝影/treetree 

從燒餌塊到大救駕

不必切成細絲,餌塊也有好吃的法子,燒餌塊是一道老少皆宜的街頭小吃。說是燒,其實是將小餅狀的餌塊架在火上烤,烤到兩面微黃、有氣泡鼓出時,就要拿起來塗抹芝麻醬或辣椒醬了。

接下來捲起餌塊就可以食用了,有時還會再夾上油條、火腿腸,像極了雲南版的煎餅果子

騰衝還有一道名菜叫做大救駕,其實就是炒餌塊——相傳南明永曆皇帝逃亡經過騰衝,飢腸轆轆之際,當地人獻上了一盤炒餌塊救駕。

在騰衝吃大救駕,餐廳還要附送一碗由乾醃菜、姜、小米辣沖成的清湯,名字也很好聽:青龍過海湯

雲南人吃米線地圖

▲ 騰衝大救駕。攝影/星馬波波,圖/圖蟲·創意

開遍全國的過橋米線,給雲南美食貼了一個特別的標籤。

然而,精緻的過橋只是雲南米線的一朵奇葩,更多好吃好玩的米線、餌絲、餌塊、米乾和卷粉,會為你真正打開多彩雲南的美食天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