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編者按:隋末天下大亂,各地農民和隋朝低層官吏紛紛起兵各據一方。然而小說家言“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看似亂七八糟,實則隱隱遵循著一個地域魔咒:即南方人打不過北方人,東邊的又普遍乾不過西邊的。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隋末大亂各勢力的大亂鬥有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湖州豪強沈法興在江浙一帶起事,“據有江表十餘郡,自署江南道總管。”(《舊唐書》卷60《沈法興傳》)結果被東海(今江蘇連雲港)人李子通率兵打的狼奔豖突,毫無招架之功。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李子通這邊廂高奏凱歌,那邊廂又被來自章丘(今山東濟南章丘市)的杜伏威打的伏地求饒。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西邊的對東邊的碾壓則更明顯。無論是強盛一時的瓦崗軍,還是打遍河北山東無敵手的竇建德,都被崛起於河東、關中的李唐收服。如果往深一步探究瓦崗軍敗沒的原因,消耗其大部分主力的,正是宇文化及率領的以關中子弟為主力的驍果軍。

那么為什麼隋末唐初會出現這樣的地域魔咒?原因大概有三:

一、北人善戰,繼承的是南北朝遺風

北人善戰並不是天生如此,是在一場場殘酷的戰爭中鍛鍊出來的。魏晉南北朝以來,北方始終是大變亂的主戰場。我們梳理一些以北方城市冠名的著名戰役以窺其貌: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北方傳統地域範圍幾乎全被波及,時間跨度自西晉大亂至隋朝末期。在這樣慘烈的長時間的戰爭鍛鍊中,北方人的戰爭適應力無疑十分強大。更重要的是,頻繁而高烈度的戰爭,催生出許多新的技術。像重甲騎兵的運用,馬鐙的發明普及與傳播,攻城器械的創新,城池攻守戰術的完善,基本都是從北朝開始發端完善。除了水戰不及南方外,其餘一切軍事技術,北方都對南方處於碾壓態勢。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到了隋朝,隋煬帝還組織了三次規模空前的征伐高麗軍事行動,為了保障大軍供應,巨量民夫被徵發組織起來進行糧秣轉運:“既而一討渾庭,三駕遼澤,天子親伐,師兵大舉,飛糧輓秣,水陸交至……,每年興發,比屋良家之子,多赴於邊陲……,九區之內,鸞和歲動,從行宮掖,常十萬人,所有供須,皆仰州縣。”(《隋書》卷24《食貨志》)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北方人在被慘痛役使的同時,也在日復一日的準軍事化組織行動中,鍛鍊出令行禁止的軍事作風。故而他們一旦轉換身份揭竿而起,往往具有迅猛的行動能力。隋末山東河北受役使最為嚴重,所以這兩地產生的起義軍數量最多,破壞力也最大。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杜伏威 

即以杜伏威為例,他幾乎是無師自通地成長為一個軍事統帥。他自山東南下,眼見淮南群盜並起,於是提出“合以為強,則不患隋軍相制”的戰略,使紛亂流竄的小股義軍漸漸合併。他精於帶兵治軍,創製粗具其形的中軍“上募”,使軍隊主力形成了強有力的核心。他又極具悍勇之氣,或是帶頭沖陣廝殺,或是身履險地誅殺敵酋。杜系義軍占領江浙一帶後,他又迅速轉換身份和視角,從頻繁的征戰轉向根據地建設,“進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賦斂,除殉葬法,其犯奸盜及官人貪濁者,無輕重皆殺之。”表現出極其高明的思維和視野。

二、關西能戰,因其社會軍事化程度更高

隋末諸股義軍和軍閥勢力,前期以瓦崗為首,後期以王世充、竇建德為主,南方又以蕭銑勢力最大。但諸股勢力最後都亡於李唐之手。特別是李孝恭、李靖平蕭銑之戰,平江陵一城而盡收漢南千里之地,稱其為“起義軍收割機”毫不為過。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李唐勢力的基本盤來自河東,但其主要勢力基本都是關隴人。關隴集團起自代北、紮根關中,自北朝中後期突然開始放飛自我,在政治和軍事領域連續爆出驚世之作,特別是府兵制系統建立後,關中隴右的兵民組織大大地健全起來。北周武帝準備攻齊時,“改軍士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縣籍,是後夏人半為兵矣。”(《隋書》卷24《食貨志》)北周組織府兵部隊,並不像前燕大括戶口、前秦盡驅天下人為兵那么粗放,而是在一定訓練基礎上的擴軍,並且保持了頻度極高的年度校閱,這使得關中的軍事化程度冠絕於其他地區。隋朝建立後,懲於三方之亂的影響,強化居重馭輕的軍事制度,關中軍府的數量以及常備兵員都遠高於地方,故而漢王楊諒之亂雖近在密邇,關中的禁軍亦能夠迅速削平之。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隋唐英雄傳》中李淵的劇照 

李淵起事後,太原元從兵力僅三萬餘,一路南下進攻關中,收編軍隊達二十萬人。這二十萬人不是烏合之眾,而隋朝崩潰後散在各地府兵。這些府兵能夠迅速組織起來投入戰鬥,例如尉遲敬德降唐後,唐“以為右一府統軍,使將其舊眾八千,與諸營相參”,尉遲部後來未見拆分或重新整編之記載,但在唐軍諸戰中卻發揮了極大作用,洛陽之戰若非尉遲之功,李世民幾乎不免於被俘。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甚至於,關中兵力達到相當數量之後,李淵為了解決戰兵多而營田者少的矛盾,甚至組織部分軍隊轉入耕戰兼顧,分渭水肥田賜罷戰之卒。可以想像,在東方諸股義軍拚命擴充兵力、只顧食故隋倉之糧的同時,唐軍如此奢侈的操作,代表著何等爆炸的戰鬥力水準。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關隴河東之人有什麼先天優勢,而是府兵制誕生七十餘年來,關隴社會已然習慣了這種亦兵亦農的轉換。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唐高祖李淵劇照 

正應了那句俗話,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李淵乘虛入關中自不免有摘桃之嫌,但他掐準了關隴地區軍事化程度高的特點,充分擴大並利用這個優勢,進而形成對關東義軍的碾壓優勢,亦可體現出他高超的統帥之才。

三、南方戰爭欲望並不強烈

農民起義,無外乎活不下去了,逼的走投無路才鋌而走險。隋末農民受剝削之程度,北方重於南方。故而從起義的廣度和烈度上看,南方都與北方相差較大。蕭銑起事時,並不像竇建德、王薄那樣活不下去了,而是一幫低級校尉看其他地方造反看的眼熱,才合謀叛隋。蕭銑因其南朝梁代宗室的身份而被拉出來當頭目。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唐平蕭銑之戰形式圖 

蕭梁政權向南方略地,幾乎不費什麼功夫,“東至三硤,南盡交址,北拒漢川,皆附之,勝兵四十餘萬。”看起來煌然巨之,其實只是一盤散沙。蕭銑既不能提出建立新朝的政治構想,也不能對內加強管控,起事諸將各據兵權不聽號令,蕭銑被逼無計,居然用起了“放兵營農”的自我閹割之法削弱兵力,非但沒有奪回權力,反而引發一連串內訌與屠殺,弄的上下騷然無力自固。起事僅僅五的,便被唐朝平滅。蕭銑的敗亡,表面看是統帥不力,實則荊漢之南民眾並沒有太強烈的造反意願,稱王道寡只是一些野心家的願望。只有火苗而無乾柴,這場起義之火是無論如何也燃不大的。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乾不過西邊

▲隋末群雄並起形勢圖 

而從歷史維度看,南方之所以如此不堪一擊,與陳朝、隋朝六十餘年來的南方政策有關。陳朝剛一立國時,便對江南溪洞豪強進行連續打擊,陳、留、熊、周等幾大豪強勢力被連根拔起,宗族首腦殺光宰淨。隋朝又借平江南之機,對江南殘存的豪強勢力進行了犁庭掃穴式的武力打擊。缺乏豪強的組織,民間勢力就無從紐結,故而民不習戰,勉強組織起來也無甚力量。陳朝時臨川周氏宗族勢力能與官軍大戰四五年,而到了隋末時,號稱“宗族數千家,為遠近所服”的沈法興,主場作戰居然被北來的李子通殺的滿地找牙。

可見有時形勢如此,究非人力所能逆轉。而所謂的地域魔咒,都是數百年歷史大勢種下的因果。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