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編者按:1860年9月21日,在北京近郊的八里橋,爆發了一場決定滿清帝國歷史走向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清方的核心武力支柱——滿蒙騎兵,在近代軍隊——英法聯軍面前卻顯得不堪一擊。清帝國不僅戰敗,而且雙方傷亡比例極其懸殊。當年蒙古帝國鼎盛時期,蒙古騎兵即便不是天下無敵,也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強軍,無論和任何敵人作戰,都不至於輸的這么慘。那為什麼幾百年後就輸得那么慘呢?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八里橋之戰繪畫

一般來說,八里橋清軍慘敗,除了指揮不當等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武器的代差。使用冷兵器的舊式軍隊敗給使用槍炮的近代軍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能戰勝反倒成了奇蹟。然而此戰雙方騎兵也多次交手,甚至聯軍投入的是來自印度的錫克騎兵,結果滿蒙騎兵玩冷兵器依然打不過人家,以慘敗告終。這就足以說明,雙方的差距不僅僅是武器裝備和戰略指揮上的了。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古代重騎兵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遊牧民族弓騎兵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對騎兵戰術發展做一個大概的梳理。自從雙邊馬鐙和高橋馬鞍發明之後,騎兵總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沖陣的近戰重型騎兵,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長矛(騎槍)和刀、劍、斧、鞭、錘等近戰武器。二是以遠射為主的弓騎兵,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弓和刀斧。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聖殿騎士團衝鋒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東方“全能騎兵”

當然了,這兩種騎兵之間的界限並不總是十分分明的:歐洲中世紀騎士是典型的近戰騎兵,只執行短距離衝擊任務,不裝備弓箭;而東方的騎兵功能更加全面,既可以遠射,也可以沖陣和近戰。其依據披甲輕重不同側重點有所不同,裝備輕甲的騎兵一般擔任騷擾、快速支援、擾亂對方陣型的任務,速度相對緩慢的重甲騎兵一般更多擔任沖陣的任務。當然了,一旦戰局需要,兩種騎兵都可以同時加入戰團。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蒙古軍隊在作戰

歐洲中世紀一直是騎兵唱主角,平端騎槍的騎士一旦發起衝鋒,幾乎沒什麼軍隊能正面抵擋。直到14世紀,瑞士長矛兵登上歷史舞台,用幾次輝煌的勝利宣告了騎兵獨霸時代的終結。騎兵無法再和堅固步兵方陣硬碰硬,但在戰爭中依然很活躍,通常執行偵查、騷擾、突襲、追擊、掩護側翼、快速支援等任務。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瑞士長矛兵

而除了正面決戰外,一場戰役還包括大量的遭遇戰、突襲戰、前哨戰,騎兵往往可以突襲行軍中的步兵,或者與對方騎兵進行較量。從三十年戰爭到拿破崙戰爭這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裡,歐洲經歷多次空前大戰,軍事技戰術突飛猛進,和步兵炮兵一樣,騎兵戰術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埃及馬穆魯克騎兵

通過對大量戰例進行總結,歐洲的軍事研究家們發現:在小規模作戰中,騎兵的個人武技和騎術更重要,在大兵團作戰中,騎兵的嚴格紀律才是取勝的決定性因素,個人武技基本上沒有用武之地。正如拿破崙關於馬木留克騎兵和法國騎兵的那段經典論述,戰鬥規模越大,法國騎兵的優勢越明顯。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法國胸甲騎兵發起衝鋒

按法國軍事理論家約米尼的理論來概況就是:排著整齊的密集佇列的騎兵,必然會戰勝隊形鬆散的騎兵。當然,古代傳統的精銳騎兵也能採取這樣的戰術,前燕軍“以鐵鎖連其馬,為方陳而前”。(《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一》)金軍“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三朝北盟會編》)就是古代文人對那堵超乎其想像的“飛馳的騎兵牆”,所做出的略帶誤導性的記載。這種佇列騎兵,能在接敵的瞬間同時擊倒敵人,既大大提高戰鬥效率,也給敵人極大的心理震撼。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古代連環馬

其實道理很容易理解,兩支軍隊接戰的時候,一方保持嚴密整齊的隊形,另一方零零散散衝上來,結果自然是以少敵多。戰場上殺死一個人只是眨眼間的事,等後面的隊友衝上來,前面的人已經倒下。而到了近代,在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中,因為後者騎兵訓練程度落後,所以在戰爭中經常出現一柄土耳其彎刀面對兩三把奧地利騎兵劍的情況。儘管土耳其騎兵單兵戰鬥力要出色的多,但在正規戰場上每次都被毫無懸念的擊敗。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歐洲槍騎兵

這一期間,西方騎兵思想的變化可以概況為以下幾點:一、騎兵已經不能和精銳步兵方陣正面對抗。二、騎兵在戰場上仍有很大價值,提高戰鬥力的方法是依靠整齊劃一的密集隊形,而不是個人武技。三、槍騎兵仍然是最強力的衝擊騎兵,但也要適當裝備火器,以應付敵方的遠程武器;裝備雪亮馬刀、騎術刀術精湛的驃騎兵更適合追擊、騷擾、偵查等任務;至於遊牧弓騎兵,基本上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與胸甲騎兵作戰的驃騎兵

反觀東方,軍事思想這段時間一直停滯不前,雖然出現過少數火槍騎兵(噶爾丹騎兵),可是仍然以持弓騎射為主。七年戰爭時期,沙俄曾把卡爾梅克(俄國境內蒙古部落)騎兵調來參戰,結果蒙古騎兵的弓箭面對火器占不了便宜,近戰又被沖的七零八落,這一幕可以看做是八里橋之戰的預演。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卡爾梅克騎兵

清帝國境內的蒙古騎兵情況也不容樂觀。為了便於控制,清廷把蒙古諸部編為盟旗,各盟旗在自己地盤放牧狩獵,相互不得串聯或侵占。此外清廷還對蒙古王公大肆封賞,予以優厚的俸祿,用漢地巨額財富把蒙古上層養起來。自古以來,草原民族叩關劫掠只是為了財貨,既然有了穩定收入,自然就不會輕生事端了。至於下層牧民,他們的意志向來不重要。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戰火中成長的蒙古騎兵

鐵木真時代草原各部互爭雄長,幾乎無人不戰,無日不戰,每個活下來的牧民都是優秀的弓騎兵,戰鬥技能和軍事技術也保持很高的水平。清代蒙古各部之間實現了和平,也不會與內地之間爆發頻繁的軍事衝突,普通牧民只需放放羊打打獵就行了。牧民日常生活雖然可以鍛鍊戰鬥技能,但放牧畢竟不是戰爭,與以前真刀真槍的打仗有本質不同。除了八旗軍中的蒙古人和少數王府衛兵外,戰時需用蒙古騎兵時就是從這些普通牧民中抽調。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清末旗人射箭

而且,此時的蒙古牧民日常用的弓,拉力已遠不能和以前比了。他們既沒受過嚴格佇列,也未必精於兵刃格鬥,可能唯一擅長的就是騎術了。因此從貼近實戰的角度來看,蒙古騎兵戰鬥力比鐵木真時代遜色不少,而他們的對手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英印軍中的錫克騎兵

因為篇幅所限,八里橋整個作戰過程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筆者只討論雙方騎兵交戰的情況。清軍騎兵主力是從科爾沁部和察哈爾部征來的牧民,聯軍騎兵主要是英國“女王”近衛龍騎兵團、英屬旁遮普普羅比騎兵團、英屬印度費恩騎兵團、法屬北非西帕希騎兵團。他們雖然大多不是正規英軍法軍,但此時已受過近代騎兵訓練,很好的融入了聯軍的戰術體系。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八里橋騎兵戰

在正式決戰之前,雙方騎兵爆發過許多次前哨戰。8月12日,3000蒙古騎兵與英國近衛龍騎兵團300人遭遇。後者以極小的代價擊潰了蒙古騎兵。9月17日,北非西帕希騎兵遭遇大隊蒙古騎兵,蒙古騎兵來不及拉開距離就被對手追上展開近戰,最終幾乎全軍覆沒。9月18日,英印騎兵400人遭遇2000蒙古騎兵,英印騎兵以密集整齊的線型佇列展開突擊,蒙古騎兵被迅速擊潰。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聯軍畫家畫的作戰場面

蒙古騎兵戰敗的原因,有時是機動性不如對手,有時雖然能拉開距離但弓箭殺傷力很低,正如一名錫克騎兵事後回憶的那樣,“他們只是很難抓到,一旦抓到了,就造不成什麼傷害”。如果雙方排成陣型正面相撞,當時的目擊者這樣描述雙方接觸瞬間,蒙古騎兵被砍翻一片的場景:“看起來就像在打九柱球(類似保齡球)一樣。”

八里橋之戰,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為何成了戰五渣?

▲八里橋戰後場景

不得不說,這場戰役中蒙古騎兵絲毫不缺乏作戰的勇氣,然而在戰術、編制和職業化程度都落後一個時代的情況下,慘敗自然不足為奇。其實不僅僅是蒙古騎兵,許多有優秀騎兵傳統的民族都倒在了歐洲近代騎兵的長矛和馬刀之下。數百年的戰火淬鍊,讓歐洲軍隊戰鬥力遙遙領先地球上其他軍隊,這些殘酷的事實只說明了一個道理,傳統不代表一切,精良的武器,嚴格的訓練,以及國家和政府在這方面巨大的投入。至於網上所謂近代騎兵和古代騎兵之爭,大多只是賦予表面了。其真正的代差其實是工業化的國家力量對傳統個人武技的碾壓式優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南冠兒,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