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n

b5n

日本B5N“凱特”轟炸機是一款航程遠,載彈量大的對艦攻擊機,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最成功的轟炸機。為舊日本帝國海軍於1930年代後期開發的艦載攻擊機,由於舊日本海軍在開發中讓中島公司以及三菱公司兩家公司競標此機契約,並且最後同時採用,因此此型飛機有兩種不同的規格存在,中島制編號B5N,但是一般提到此型機種大多是指產量比較大的中島制九七式艦載攻擊機。

在珍珠港襲擊中,它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B5N“凱特”轟炸機是日本的第一代艦載轟炸機,它的總體設計較為實用,火力威猛。在激烈的海戰中,作為戰術飛機的B5N“凱特”轟炸機不僅可用於水平轟炸、魚雷攻擊,還能夠進行遠距離偵查,它也因此成為日本海軍最著名的機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B5N/97式1號艦上攻擊機
  • 研製時間:1935年
  • 服役時間:1937年
  • 國家:日本
  • 研發單位:中島公司
  • 氣動布局:平直翼
  • 發動機數量:單發
  • 飛行速度:亞音速
  • 綽號:凱特
  • 首飛時間:1937年1月
發展沿革,研發歷史,生產服役,性能數據,武器裝備,技術數據,性能數據,服役情況,偷襲珍珠港,中途島海戰,結構特點,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發歷史

1935年,日本海軍提出了單翼艦上攻擊機的要求,由三菱和中島參與競標。其實兩家設計的飛機比較類似,只是三菱的B5M起落架固定。在試飛的過程B5M主翼折斷,競標失敗,而中島的B5N獲勝。1937年(日本舊曆2097年)日本海軍正式裝備這種機型,所以稱為97式艦載攻擊機(97艦攻),它是日本帝國海軍著名的機種之一,自始至終參加了太平洋戰爭
b5n
1939年,中島對97艦攻進行了改裝,為其更換了馬力較大的發動機,太平洋戰爭中的97艦攻都是這種B5N2。日本投降前,97艦攻共生產了1250架。盟國稱其為“凱特(Kate)”。97艦攻的特點是航程遠、載彈量大。作為對艦攻擊機,它主要攜帶魚雷,由於投雷時水平飛行或緩慢下降,所以也可以攜帶炸彈進行水平轟炸。
97艦攻實施魚雷攻擊的基本投彈方式是:飛機在高度100米、距離目標1000到1500米時發射;魚雷入水後,下潛到60米,而後浮到距離水面4-6米。實施水平轟炸時,97艦攻為9機編隊,飛行高度3000-4000米,共同投彈,以保證至少有一枚命中。
b5n

生產服役

生產型的B5N1型轟炸機有B5N1一K型高級教練機作為補充;到1941年,在一線服役的該型機由改進後的B5N2型機所取代,後者採用了更為強勁的發動機。B5N型機共生產了1147架;一線的B5N2型機一直服役至1944年中期。

性能數據

武器裝備

(1)機槍:機背7.7毫米機槍x1(彈箱彈藥92發,另有攜帶5個預備彈箱)
(2)炸彈:機腹炸彈掛架(總載重1,521公斤)選配武裝包括1x800kg炸彈、1x500kg炸彈、2x250kg炸彈、6x60kg炸彈、1枚九一式魚雷

技術數據

乘員:3人
機長:10.3米
翼展:15.52米
機高:3.7米
b5n
空重:2,279千克
發動機:1×中島榮11型發動機,750千瓦(1000馬力)
最大起飛重量:4,10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飛行速度:378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1,992千米

服役情況

中島公司出品的B5N航空母艦型攻擊轟炸機設計於1935年,當日本參戰時,該型飛機已服役4年,它是1941年戰爭中性能最優異的艦載魚雷轟炸機。該機型由1台中島公司Hikari星型發動機驅動,機組人員3人,為低翼單翼機,1937年1月首次試飛。它的內縮寬軌起落架使得飛機外部線條清晰流暢。到1938年,B5N型機開始在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上服役。
b5n
1939年,改進型B5N2裝備了功能更大的“繁榮”11型發動機,它的引擎罩更小,而武器裝備卻沒有變化。這一型號的飛機一直服役到1943年。1941年日本進攻美國時,B5N2型完全取代了B5N1型,144架B5N2型飛機參加了襲擊珍珠港的行動。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該型機擊沉了美國海軍“黃蜂”號、“列剋星敦”號、“約克城”號航空母艦。B5N型飛機被同盟國稱為“凱特”(“九七”式),並引起美國人的重視。在太平洋戰爭的主要航空母艦作戰中,它是防守方戰鬥機密切注視的對象。
儘管該型機曾經逞威一時,但隨著1943年美國將新型戰機引入戰爭,“凱特”開始顯得易遭攻擊起來。由於它只裝備1挺機關槍,而且一旦裝載大型炸彈或魚雷時其性能就大打折扣,所以,該型機不斷地遭受重大挫折。在1942--1943年的索羅門群島海戰中,該型機還曾全力參戰,但在1944年菲律賓海海戰後,剩餘飛機被全部撤出戰鬥。
b5n
此後,由於具有出色的最大航程,該型機用來在同盟國戰鬥機作戰半徑之外進行反潛和水上偵察任務。所有型號的B5N飛機的產量達到1149架。

偷襲珍珠港

由於珍珠港水淺,97艦攻進行雷擊時,飛行高度下降到20米;水平轟炸也改為了5機編隊,使用800公斤16英寸穿甲彈作為炸彈。1941年12月的珍珠港行動中,第一波攻擊中89架97艦攻,49架帶炸彈進行水平轟炸,40架帶魚雷進行雷擊,5架雷擊機沒有返航。第二波有54架水平轟炸機,全部返航。97艦攻的淺水魚雷和穿甲彈給太平洋艦隊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亞歷桑納號的大爆炸就是由穿甲彈在艙內爆炸引起的。戰地指揮官淵田美津雄的97艦攻第一個進入珍珠港,最後一個飛離珍珠港。

中途島海戰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中,日本突擊艦隊指揮官南雲在97艦攻是掛炸彈攻擊機場、還是掛魚雷襲擊艦隻上反覆不定,這對中途島的失敗有一定的責任。中途島、隨後的瓜島系列以及聖克魯斯海空戰使日本海軍失去了大量的飛行員。而後隨美國新型戰鬥機的出現,零式戰鬥機已不能為97艦攻提供充足的護航,並且美軍的防空能力日益提高,1943年中,能夠突防投彈的97艦攻已為數不多。無裝甲的97艦攻很容易被盟軍擊落,及至1944年末到1945年初,速度較低的97艦攻已屬過時,其後生產的97艦攻也多被改裝成神風飛機。
b5n

結構特點

全金屬制主翼。密閉式座艙。在結構上具有油壓式可收回起落架輪、可摺疊機翼、可控制的螺旋推進器、流線型引擎罩以及許多其他的創新。

總體評價

B5N在1937年來說算是一種逾時代的設計,但這種以航空母艦為基地的魚雷轟炸機到了1941年就處於淘汰的邊緣了,即使自從1937年起這種轟炸機就在中國上空作戰了,當它在珍珠港上空出現時還是給了美國人極大的震驚。這種戰機攜帶一枚似乎不可能研製出來的淺水“長矛”式魚雷,它對美國海軍艦隊來說是毀滅性的,在1942年的太平洋海戰中,B5N在日本擊沉美國四艘航空母艦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美國海軍的同類機型TBD“破壞者”在任何方面都無法與B5N相比。
到1942年末,速度相對較慢,裝甲防護較弱,缺乏自密封油箱的B5N容易被美國巡航戰鬥機和猛烈的地面防空火力所擊落。與大多數戰前研製的日本飛機一樣,由於缺乏更現代化的飛機來代替,B5N不得不繼續投入戰鬥一直到1944年。在戰爭的最後一年,這種轟炸機也編入了“神風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