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線結晶學

X射線結晶學

X光結晶學是確定分子立體結構的方法 最常見的確定分子立體結構的方法來自X光結晶學。X光繞射由馮勞厄(M. von Laue)於一九一二年發現,他因此獲得一九一四年諾貝爾物理獎。利用X光繞射確定結晶體結構的是亨利‧布拉格(W. H. Bragg)爵士以及他的兒子勞倫斯‧布拉格(L. W. Bragg)爵士,他們共同獲得一九一五年諾貝爾物理獎。一九三六年,正在柏林的德拜(P.J. W. Dedye)是第一個因運用x光繞射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X射線結晶學
  • 外文名:x-ray crystallography
簡介,產生和發展,原理和套用,

簡介

德拜研究的不是晶體,而是繞射圖不明顯的氣體。他還利用電子繞射及測量偶極距得到結構訊息。偶-極距存在於正負電荷分布不均的分子中,也就是所謂的極性分子。

產生和發展

利用晶體的X射線衍射效應研究晶體的結構及其有關問題的學科。它的奠基人是德國物理學家M.T.F.von勞厄。1912年他以膽礬為試樣﹐首次成功地完成了晶體對X射線衍射的實驗﹐並推導出了晶體作為三維光柵的衍射方程﹐即勞厄方程。他的這一成就不僅解決了X射線本質是什麼的問題﹐而且開創了X射線結晶學這一新領域。1913年﹐英國學者W.L.布喇格提出﹐晶體對X射線的衍射在形式上可視為晶體中原子面對X射線的反射﹐並用其父W.H.布喇格發明的電離室從實驗上證實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導出了X射線反射存在條件的方程﹐即著名的布喇格公式。1914年﹐布喇格父子率先測定出了NaClKCl金剛石等晶體的結構。
X射線結晶學
X射線結晶圖譜X射線結晶圖譜

原理和套用

晶體X射線衍射的方向取決於晶體結構的對稱性及其單位晶胞的大小﹔衍射的強度則與單位晶胞中質點的種類及其位置相關。衍射方向和強度這兩方面的數據是X射線結晶學研究中的原始依據﹐獲得這些數據的實驗手段有3種基本方法﹐即勞厄法旋轉法和粉晶法。其他如回擺法﹑魏森堡法﹑旋進法等都是由旋轉法演化出來的方法。對於衍射線的記錄早期大多採用照相技術。由電離室發展而來的衍射儀技術受到重視。到80年代﹐粉晶X射線衍射儀的使用已相當普遍﹐用於結構分析的單晶四圓 X射線衍射儀也開始逐步取代照相方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在晶體X射線衍射研究中的廣泛套用﹐使得從衍射數據的自動收集和處理﹑運算﹐一直到結果的顯示﹐已可全部由計算機來完成。實驗技術的改進也促進了有關理論的深入發展﹐並不斷地擴大它們的套用範圍。與晶體結構分析一起﹐晶體物相的鑑定﹑晶粒度大小和結晶度的測定﹑晶格缺陷和多晶物質結構的研究等都是 X射線結晶學內容的組成部分。它們廣泛地涉及到物質化學地質生物化工冶金建材陶瓷醫藥等學科領域的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