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icker Man(尼爾·拉布特執導電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The Wicker Man》是一部由尼爾·拉布特執導,尼古拉斯·凱奇、克里斯蒂娜·坎貝爾等主演的驚悚、恐怖類型電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條人
  • 外文名:The Wicker Man
  • 導演:尼爾·拉布特
  • 類型:驚悚、恐怖
  • 主演:尼古拉斯·凱奇,克里斯蒂娜·坎貝爾
  • 對白語言:英語
  • 色彩:彩色
基本資料,中文片名:,外文片名:,導演:,編劇:,主演:,影片類型:,片長:,國家/地區:,對白語言:,色彩:,幅面:,混音:,MPAA評級:,級別:,製作成本:,著作權所有:,拍攝日期:,攝影機:,攝製格式:,洗印格式:,影評,

基本資料

中文片名:

柳條人、惡靈線索

外文片名:

El culto siniestro.....Argentina / Mexico / Venezuela Covek od pruca.....Serbia Covjek od pruca.....Croatia Il prescelto.....Italy Lanetli ada.....Turkey (Turkish title) O Sacrificio.....Brazil To mystiko tou skiahtrou.....Greece Wicker Man - Ritual des Bösen.....Germany

導演:

尼爾·拉布特 Neil LaBute ....(as Neil Labute)

編劇:

尼爾·拉布特 Neil LaBute ....(written for the screen by) (as Neil Labute) 安東尼·沙弗尼 Anthony Shaffer ....(based on a screenplay by)

主演:

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Edward Malus 克里斯蒂娜·坎貝爾 Christa Campbell ....Truck Stop Waitress 莉莉·索博斯基 Leelee Sobieski ....Sister Honey

影片類型:

驚悚 / 恐怖 / 懸疑

片長:

102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 德國 / 加拿大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 數位化影院系統 / SDDS (8 channels)

MPAA評級:

Rated PG-13 for disturbing images and violence, language and thematic issues.

級別:

USA:Not Rated (extended version) / Ireland:15A / USA:PG-13 (No. 42255) / UK:12A / Portugal:M/16 / South Korea:15 / Singapore:PG / Argentina:13 / Australia:M / Germany:16 / Netherlands:12 / UK:15 (director's cut) / Canada:14A (Canadian Home Video rating) / Finland:K-15 / Philippines:PG-13 (MTRCB) / Malaysia:U

製作成本:

$40,000,000 (estimated)

著作權所有:

Equity Pictures Medienfonds GmbH & Co. KG III [de] and Nu Image Entertainment GmbH [de]

拍攝日期:

2005年7月28日 -

攝影機:

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XL, Primo Lenses 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Primo Lenses

攝製格式:

35 mm .....(Kodak Vision2 250D 5205, Vision2 500T 5218)

洗印格式:

35 mm .....(anamorphic)

影評

這是一個邪惡版的“女兒國”故事。  《西遊記》中的女兒國,是個令男生嚮往的地方。特別是經由電視劇中朱琳當年柔情萬種的演繹,女觀眾都罵唐僧是個呆頭鵝,男觀眾則恨不得鑽進螢屏代替木頭和尚。從此,“女兒國”在“七十年代”心中,就變成一個比較旖旎的象徵;估計現在還有不少人在夢想著有一游女兒國的經歷。
看過《柳條人》(The Wicker Man)之後,這幫哥們對“女兒國”的非份之想可以休矣。
同樣生活在一個封閉的世界裡,《柳條人》中的女人,顯然遠遠不如“女兒國”居民那般友善了。確切的說,她們對男人的態度——相對於現實世界的姐妹而言——很具有革命性。在電影中那個名為Summerisle的“女人島”上,男人是工具,是牛馬,是奴隸。現實世界中的不少姐妹內心固然是如此憧憬的,但真正做到的恐怕不多。而眾所周知,一般“偉大”的人都是做了別人希望做而沒有做的事情。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Summerisle的女士們都是在現實中做夢的姐妹們應該崇拜的偶像。
本片名義上是1973年同名影片的翻拍,但無論從拍攝手法,還是最後成就來看,都與老版影片有很大的出入。即使就故事而言,雖然框架沒變,但一些關鍵的設定都改變了。最主要的變化,就在於引入“性別戰爭”這樣一個因素:73原版電影中在Summerisle島上建立獨立異教王國的,是一幫男人,而他們所尊奉的教義則與性別無關;新版中的Summerisle島則整個成了個人類版的蜜蜂世界,女王領著一幫姐妹女兒親戚悠閒自在的活著,男人們則像工蜂一樣任勞任怨,死而後已。說到這裡,可能有些男生還在那冥頑不化地流口水:認為做(性)奴隸也不錯喔,畢竟“精盡人亡”似乎也是一種風流而體面的“涅磐”方式嘛。殊不知,對於Summerisle島上的姐妹們而言,男人只是最卑賤的動物,給她們提鞋都不配,更遑論其他“三陪”活動;即使想主動“獻身”,還沒那個格呢!
個人覺得,從創意上來說,將異教的邪性集中在性別上,是個挺不錯的主意,至少是個挺好玩的主意。姐妹們想想看,在一個臭男人都要看我們眼色行事、任我們蹂躪的世界裡生活,將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啊。作為電影內容呈現,這些畫面又將給現實中的臭男人們以多大的刺激和震撼啊!
不過,這一切都要電影將這一因素髮揮好以後才能算。可惜的是,本片編導徒勞地想到了拿性別做文章,卻才氣有限,寫不出瑰麗的篇章,只好照搬一些他人嚼爛了的橋段;結果搞得不僅這樣一個新奇的題材沒抖露充分,連驚悚片類型的優勢也都丟失殆盡,變成一部一點也不曲折、半點也不吸引人的催眠劇。從凱奇先生到那個島上的那刻起,聰明的觀眾就能猜出這個地方的古怪之處,虧得身為警察的主人公還在那無頭蒼蠅似的亂轉。人物行為的無稽,只能說明編導的無能。此外,在對“女人島”上諸多古怪因素的處理上,導演手法也顯得比較陳腐,好似看師奶電視劇一般,只重展現,而沒有想要製造高潮或者編織節奏的衝動。類似於“瘋狂孿生組”、“蜂巢秘園”、“侍女攻擊”等超級有噱頭的情節,本該好好利用起來,或製造詭異氣氛,或激發神秘觀感的,結果都流於平庸了。整部影片都缺乏一種獨特的氣質,只有一股散漫而不負責任的氣息,讓人大有恨鐵不成鋼的感慨。
同樣令人很惋惜的,是對一眾演技大牌們的嚴重浪費。別看這樣一部稀鬆的電影,卻囊括了奧斯卡影帝(扮演男主角的凱奇)、影后(扮演“女兒國”老大的Ellen Burstyn)以及一大幫《六尺風雲》(Six Feet Under)、《朽木》(Deadwood)、《不老木》(Everwood)、《星際迷返》(Farscape)、《The 4400》等超級熱門劇集中的優秀女演員,她們多數獲得過金球獎和艾美獎的肯定或提名,再加上莉莉索伯絲基(Leelee Sobieski)這個精靈,這樣的陣容不說令人咂舌吧,至少也算是比較星光閃耀的了。無可奈何的是,這幫大牛們卻無法將整部電影演繹得像太陽般光芒四射。凱奇同學尤其值得批評,完全像夢遊般的表演,讓人懷疑他當製作人的同時是否“順便”來做個主角。說實話,看凱奇這樣蔫答答的表演很難受,聯想到上一次這樣失常是在《風語者》里,看來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條規律:但凡看見凱奇在故作痛苦狀夢遊的,都是爛片。相對來說,各位電視演員的表演都很輕鬆,甚至可以說很精彩。美劇中個人感覺特有的那種“超現實”的表演方式(與現實情境出入較大,但看起來卻很自然),很湊巧的與本片的劇情相處融洽,以至於島上每位姐妹出現時的那幾分鐘時間裡,你都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那種來自電視文化的清新之風,美劇愛好者們可能有更深的體會。不過電影的視覺語言與節奏感,還是與電視有很大不同的。電視演員們的精彩表演,反倒映射出電影內容的不協調。所以我現在尋思著,是不是將本片拍成點視覺會更好玩一些,可以更充分地展示這個“女兒國”的怪異。
關於劇情,可能有的觀眾認為還有一個巨大的漏洞:既然凱奇同學開場不到半個鐘頭已被“引誘”至島上,為啥不乾脆當時抓住點天燈算了呢?這個問題讓俺想到另一個很著名的問題:《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中,當尼奧遭遇N個史密斯時,為啥不第一時間飛掉呢?其實,這裡面都涉及到“測試”與“驗證”。在與逐漸增多的史密斯對抗的過程中,尼奧也在測驗自己能力的極限。同理,Summerisle島上姐妹們對男性“祭祀品”的選擇也不是盲目的,需要驗收一下品質,在該片的語境裡,這個“品質”就是“羅密歐指數”。據島上《喇叭花寶典》記載,作為祭祀體的男人須是“至情至性”的真情種才行,否則燒了不那么純情的男人只會壞了祖宗的規矩、亂了島上的風水云云。因此,之所以要在電影大部分時間裡盡情“調戲”男主角,那只是為了測試他是否是那個“the one”,那個為了心愛的人可以不顧一切的“the one”。這個設定還是很好玩的,去掉這個電影就會蛻變成純粹砍人的恐怖片了。正是有了這點,本片才成為一個本質上是“羅密歐必死”的遊戲,而不是一場“登徒子必死”的鬧劇。
當影片結尾看到Summerisle姐妹花再次出動“狩獵”時,我不禁有那么一點點喜歡該片了。因為影片隱約透露的,是一層非常具有顛覆意義的信息:男人當家作主、女人一切圍繞男人轉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一肚子壞水的男人應該拿來奴役,而一肚子“愛水”的羅密歐們,最適合用來祭奠女媧、該亞、聖母、希瑞、滿神……等諸位仙女姐姐。這樣一來,姐妹們既在物質上過得省心,在心理虛榮上也能獲得極大滿足(“有臭男人原意為我而死呢,歐耶~~”),外加那么一點凸顯女性致命魅力的毒辣(“你愛我就為我而死吧”),這樣的女性人生何愁不完滿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