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eiber

克萊伯(Carkas Kleiber,1930~2004)奧地利指揮家。現代傳媒的高度發達,縮小了世界的距離,也使人們的音樂生活得以迅速變化和更新。每年一次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令人矚目。通過電視,全世界的樂迷均可欣賞實況:一流的樂曲、著名的樂隊、最棒的指揮,可謂耳目並舉,大飽樂福。1992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由我們的主人公卡洛斯·克萊伯執棒,遂顯示出他在當代樂壇上的大牌指揮家地位。卡洛斯·克萊伯的指揮以細膩嚴謹見巧,以熱情奔放見長,富於感召力和磁性。交響樂之外,尤擅指揮華格納、威爾弟理查·史特勞斯等人的浪漫派歌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洛斯.克萊伯
  • 外文名:Carkas Kleiber
  • 國籍:奧地利
  • 出生地:德國柏林
  • 出生日期:1930年
  • 逝世日期:2004年
  • 職業指揮家
  • 代表作品:指揮現代歌劇《沃切克》《玫瑰騎士》歌劇《奧塞羅》
卡洛斯·克萊伯於1930年出生在德國的柏林,他小時很有音樂天賦,聽覺異常的敏銳,似乎大有繼承他父親事業的天才,然而他父親埃·克萊伯卻並不希望他以後成為音樂家,他的理想是想將兒子培養成為科學家,埃·克萊伯作為一個優秀的音樂家來說,他的眼光是極其敏銳的,兒子身上的特殊音樂才華早已被他明顯地察覺到了,但他仍不願意兒子將來以音樂為職業,在卡·克萊伯年近九歲時,他的父親曾對他的母親說過這樣的話:"這孩子的音樂感很強,實在是太遺憾了。"可見他對於兒子走音樂道路是多么不情願了。
卡·克萊伯首先是一位出色的歌劇指揮家,他早期在歐洲的一系列歌劇院中擔任常任指揮時,曾經指揮上演過大量的歌劇作品,其中有些演出是被歷史所記載的重要演出,如1966年他在著名的愛丁堡音樂節上成功地指揮上演過貝爾格的現代歌劇《沃切克》,1974年在英國皇家科文特花園歌劇院指揮上演過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1977年又在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指揮上演了威爾弟的歌劇《奧塞羅》,此外,他還在1974年至1976年擔任拜羅伊特音樂節的音樂指導期間,指揮上演了大量華格納的歌劇作品。
許多人都認為,卡·克萊伯在指揮方面的出色才華大概是從他父親埃·克萊伯的身上受到全面的薰陶和影響的,而實際上卡·克萊伯成為指揮大師主要還是靠他自己的刻苦努力得來的,因為他的父親始終是不贊成他從事這項事業的,然而埃·克萊伯對於兒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仍然是不容置否的,其中最主要的影響還要數他給兒子遺傳下來的巨大音樂天賦和靈感,這種巨大的音樂天賦和靈感,則成了卡·克萊伯登上著名指揮家殿堂的基本保障。埃·克萊伯早年也曾是一位知名的歌劇指揮大師,貝爾格的《沃切克》在英國的首演就是有他來指揮的,而理查·史特勞斯的《玫瑰騎士》也是埃·克萊伯最為拿手的作品,有意思的是,數年之後他的兒子卡·克萊伯也成了著名的歌劇指揮家,而以上提到的這兩部歌劇,也十分巧合的成為卡·克萊伯指揮的拿手好戲了。
卡·克萊伯在指揮歌劇方面確實具有非凡的功力,但如果人們就此認為他僅僅是一位專門指揮歌劇的指揮家那就錯了。實際上,卡·克萊伯在指揮交響樂和室內樂等其它體裁形式的音樂作品時,也同樣具備著非凡的能力,對此,有的評論家認為卡·克萊伯是“給古老的交響樂煥發出新的生命的人物”。這種評論看起來是非常有根據的,卡·克萊伯在對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這些古典作曲家的交響曲的演釋有著許多新穎、獨特而又富有成效的見解。有的評論家認為他在其中運用了幾何學的原理,使這些古老的作品顯現出清晰、整潔和明朗的效果。這種獨具匠心的鮮明風格,在他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所錄製的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的唱片中表顯得極為充分,這張唱片曾是第一張給他帶來巨大讚譽和使他從此名揚天下的唱片。
卡·克萊伯的個人性格和藝術風格都是相當與眾不同的,首先,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完美主義者,他很少考慮個人威望的高低,而只管考慮藝術上是否滿足,是否合乎他的想像,無論是指揮歌劇還是交響樂的演出,他都要力爭做到盡善盡美,否則寧肯取消演出也決不湊合,例如他又一次在慕尼黑指揮排演貝爾格的歌劇《沃切克》時,為了達到他內心所要求的目的,竟然連演員帶樂隊一齊整整排練了34次,這種追求完善境界的舉動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除此之外,卡·克萊伯還是一位對藝術極其認真和精力高度集中的藝術家,有幾個小例子非常能夠說明這個問題,有一次卡·克萊伯在義大利的斯卡拉歌劇院指揮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由於精力高度集中,完全投入到了音樂的意境中,竟連當時發生了地震都絲毫沒有感覺到。還有一次他在斯圖加特指揮華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時,由於精神過渡的集中和緊張而對著總譜嘔吐了起來。
卡·克萊伯是一位及富創新精神的指揮大師,然而他的這種創新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將古典音樂升華到一個新境界的創新,關於他的指揮,美國音樂評論家麥可·沃爾什的話說得很好,他說:“卡·克萊伯指揮的音樂既給人以歐幾里德命題一樣的清晰感,又給人以雷霆萬鈞般的緊張感,與其說被人盛讚為一個啟示錄,不如說是對作曲家寫在紙上的作品的不加誇張地再創造,這恰似復活的荷馬來背誦《伊利亞特》一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