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米特·羅特盧夫(Karl Schmidt-Rottluff)

施米特·羅特盧夫

Karl Schmidt-Rottluff一般指本詞條

德國畫家卡爾·施米特·羅特盧夫(SCHMIDT-ROTTLUFF)1884年生於克姆尼茨羅特魯夫。他與凱爾希納赫克爾為橋社的三位創始人。在1905-1910年期間(德勒斯登)繪畫的發展與在共同努力中誕生的橋社最初風格密切聯繫在一起,他介紹給朋友們的石版畫,特別是木刻,支配著他的油畫。他在一生致力於油畫的同時,還作了許多大幅水彩,但人們在買他作品時出價最高的卻是木刻,特別是橋社時期的木刻。在這些作品中,白色與黑色的塊、點,、梭邊激烈地相遇,表現手法極其強烈奔放而又言簡意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米特·羅特盧夫
  • 外文名:SCHMIDT-ROTTLUFF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克姆尼茨羅特魯夫
  • 出生日期:1884年
  • 職業畫家
  • 性別:男
施米特·羅特盧夫與橋社
他的藝術以簡單的形、均勻的純色、偏紅的色調給人以強有力的節奏。施米特·羅特盧夫比凱爾希納和赫克爾的性格更為強烈,作品也以建築感區別於他們二人.他具有更原始、更基本的力量,這使他成為了他們和諾爾德的中間過渡。1910年以後,在柏林,他的藝術與朋友們的距離更大了,其部分原因是他和凱爾希納相反,一貫通過透視來賦予人空間幻覺.他的色彩越來越發展,構圖越來越微妙,試圖在透視和強烈而堅定的表面組織之間實現綜合。他在一生致力於油畫的同時,還作了許多大幅水彩,但人們在買他作品時出價最高的卻是木刻,特別是橋社時期的木刻。在這些作品中,白色與黑色的塊、點,、梭邊激烈地相遇,表現手法極其強烈奔放而又言簡意賅。施米特·羅特盧夫的藝術風格
施米特·羅特盧夫
施米特·羅特盧夫
表現主義的先驅
在橋社創始者中,施密特一羅特盧夫(Karl Schmidt-Rottluff,1884—1976)是最年輕的一位。他早年曾就讀於德勒斯登理工學院。他在德勒斯登結識了橋社的成員,並與他們一道組成這個小小的藝術家社團,該社團成為德國表現主義的先驅。
粗野奔放的風格
在橋社的繪畫中,他的作品代表一種粗野奔放的表現主義風格。他在繪畫上曾受到蒙克梵谷等人作品的影響,並且,還從黑人藝術及立體派藝術中得到啟發,從而形成自己大膽粗放的風格。他的那些近似版畫風格的油畫,構圖奇巧,造型簡潔,色彩濃重而明快,用筆隨意而粗放,他對於色彩的大膽運用,主要是受諾爾德的影響,早在1906年他就和諾爾德一起作過畫。在他的畫面上,深紅、黃褐、深綠等顏色常常並置在一塊,以各自強烈的濃度與明度而相互襯托和碰撞,在不和諧的衝突中產生生氣勃勃的畫面效果。在橋社畫家中他的色彩在強度上僅次於諾爾德
他曾在1914年聲稱: “我並沒有什麼特定的計畫,我只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抓住自己的所見所聞,並力求以最完美的方式表現它們。我同樣知道,除了藝術,任何思維和語言都無法使我接近這些東西。”確實,他以色彩和線條在畫布上真實地展示了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質,揭示了人際間錯綜複雜的微妙關係,甚至給自然也賦予了獨特的個性。
雖然施密特一羅特盧夫並非一個抽象畫家,但在橋派畫家中,他也許是在抽象結構的追求方面走得最遠的一位,這在其後來的一些作品上(如《月兒初升》等),反映得尤為明顯。
施米特·羅特盧夫的畫作
施密特一羅特盧夫1910年所作的《戴單眼鏡的自畫像》,充分反映了其粗放簡潔的繪畫風格。畫家在畫中身著高翻領綠色毛衫,留著鬍子,戴著單眼鏡,一副傲慢自得的氣派。由此我們可看出這位表現主義畫家的個性特質。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幅畫也如實反映了橋派畫家的性格特徵。在這個畫面上,人物被安排在一個抽象的背景上,紫色的帘子向兩邊展開,在畫的中央留下一個黃色的“洞口”。畫中的色彩濃重而明快。不同的顏色並置在一起,在強烈的對比中互相激盪、衝突,產生不和諧之感。畫中粗糙的筆觸,不僅反映出表現主義那種激越的情緒,而且顯示出對於一切程式的傳統繪畫規範的有意否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